8.用知识不断充实自己(1 / 1)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他是多么贫穷,只要他渴望着接受教育,希冀着完善自己,那他就是大有希望的。要知识,不要叹息!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尽如人意的。面对坎坷的生活道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奋斗者应该怎么办?生活的实践使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回答:要知识,不要叹息!

如果你一开始不具备应有的知识或技能,应该尽力想办法努力学习。如果不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不管你长得多么迷人或多么能言善辩,你都很难达到顶峰。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方法。这个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

用知识充实自己,无论面对什么环境、什么人,各方面知识的储备都是必需的。知识使人高尚、使人进取、使人成功、使人幸福。让我们用知识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用拼搏精神去钻研、去开垦、去战斗、生活就会充实,人生就会美好。

生活中,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无须怨天尤人,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自己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或用善良美化、或用知识充实、或用自己一技之长发展自己。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后,能坦然面对。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一句谚语。这里所说的“磨刀”就是修炼自己各方面的功力,提高办事能力和效率。正像一粒种子的生命一样,是一个由孕育、发芽到生长成熟的过程,要忍得寂寞和孤独。

“耐得寂寞好读书”。孤独和寂寞在生命中是有实在意义的,借孤独可体验自己的心灵,明白自己拥有什、缺少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借孤独感可知人情冷暖,思索生命的价值,只要不是因为厌世弃俗、自以为是而离群索居,那么寂寞的生活就会是丰富而有生气的。

吉格先生在纽约市卡耐基学院当讲师时,曾经遇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杰出推销员学生叫爱德。爱德做的是广告生意,他的年薪有7??5万美元。这笔收入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一天晚上,吉格先生下课后跟他闲聊时,诚恳地问他:“为什么你要参加三位讲师合上的班级,而三位讲师的薪水加起来还没有你的多?”

爱德笑着回答说:“吉格,我告诉你一个小故事。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我父亲带我到我们的花园去了一趟。父亲可能是邻里中最好的园丁,他喜欢在花园里工作,并且以此为荣。我们走了一趟以后,父亲问我学到了什么,当时我唯一见到的事情就是父亲显然在花园中做了许多工作。这时,他有点不耐烦地说:‘孩子,我一直希望你能观察到,只要蔬菜是绿的,它们就能生长,一旦成熟,它们就开始枯萎。’”

彼得·德鲁克说得好:“知识必须经过不断的改良、挑战才能增加,否则,它就会消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从小到大都活在竞争中,从校园里的考试,到社会上的晋升,竞争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和进取的动力。只有接受现实,积极参与竞争,才能充分发挥你的智慧。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增强自己的生存之本,被人好好利用,就要在知识与能力上永远富有竞争力。要在社会变革中与时俱进,适应生存环境,取得人生成功,就一定不能舍弃终身学习的精神。

“教育应当是终生进行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些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学校是学习的第一站。在那里,我们所学习的不光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伦理道德,为人处世。毕竟校园里所学到的东西大都是理论,很多人毕业后面对复杂的社会感叹:“这大学白读了,没有一样能在社会上用到。”但事实上,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学习”。这里的学习可不再是“师传我受”,而是一种能自我独立学习的思维和方式,这对我们一辈子的人生之路都是受益无穷的。很多人认为,只有学生才应该学习,事实上,学习已经不再拘泥于学生群体,而应该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以及人生的每个阶段。

青少年要不断地学习,成年人同样要不断地学习。目前,成人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十分丰富。有夜校、进修、培训等。从学习语言、管理、计算机到美食烹调、插花艺术、瑜伽训练到积极态度的培养等不一而足。这些学习都是我们高品质地生存所必须的内容,也是提高我们自身价值的方式。只有不断地在知识上充实自己,才能被社会很好地利用,才能不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有的人在大学里学的专业不好,毕业后只好找个不太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来做。这些人中一部分聪明的人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就在私下里不断学习一门专业的或技术的知识。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工作的时间不卖力气,休息的时间就吃喝玩乐。结果可想而知,几年后或十几年后,那些聪明的人或是已经步入高薪行列,或是已经从事了一份“铁饭碗”工作,而那些不懂得提升自己的人则还处在人人都可以代替他的低级职位。

这就是学习与不学习的差距。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社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时代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

在纽约,大多数的雇员都需要接受再教育和再训练,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人们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工作重新定位,以适应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

在北京,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在学习英语,因为他们知道,不会一种国际性的语言,作为出租车司机在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在深圳,一些做技工的青年下班后会骑车到距离很远的深圳电子大学去上课,阅览室每晚都坐满了来学习的青工。还有的工人干脆要求停薪3个月,去培训中心学习。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先进的技术是迟早要下岗的。

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活到老学到老”已经走进了人生的各个阶段,不放弃学习,不放弃一种竞争意识,何愁不能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学习让我们永远“先进”,学习让我们永远“时尚”,学习让我们永远“年轻”,学习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人,只要不安于现状,不停止于现状,不哀叹于现状,去学习、去奋斗、去进取,成功早晚都会垂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