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互利共赢是最完美的利用(1 / 1)

只有在利用中彼此都得到想要的利益,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也就不致涉及利用或是被利用。

一个无私的为他人所利用的人,他自己也会获得好处。辅佐周朝建立起不朽功业的姜太公对周文王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同享天下利益的人会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则会失去天下。把他人的忧虑当做自己忧虑的人,人们也忧虑他的忧虑;把他人的快乐当做自己快乐的人,人们也快乐他的快乐;以利帮助人们的人,人们也以利帮助他;以道德对待人的人,人们也以道德回报他。这是人之常情。

实际上,为他人所用才能使他人更好地为自己所用。互利共赢是最完美的利用。

古代哲人说:喜爱人们的人,人们也常常喜爱他。恭敬人们的人,人们也始终恭敬他。所以说爱人也就是爱己,利人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反过来,刻薄他人就是刻薄自己,毁谤他人就是毁谤自己,损害他人就是损害自己。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古代做大事成功的人,就因为他们能成大德,得万民。能得到大众的相助,就能得到天助。所以说为他人所用就是为自己所用,周济他人就是周济自己。”这就是想成就天下的大功业的人,要先求得别人帮助的道理。

得到大众帮助的人成功就大,得到少数人帮助的人成功就小,得不到人们帮助的人,没有不失败而能侥幸成功的。得到家乡帮助的人,可以取得乡地;得到人民帮助的人,可以取得国家;得到天下帮助的人,可以取得天下。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必须先为他人所用,吃亏在前,享福在后。所以牺牲自己以服务于家庭,服务于朋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族、国家,服务于全天下的人生观养成了,就必然使自己的思想意识表现在行动上,并使这个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习惯、准则,便会出于自然、发于至诚,就像有天赋的本能行为一样。

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自己不被他人利用,还想利用他人;自己不帮助别人,还想别人都帮助自己。这无异于等着天上往下掉馅饼。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周世宗的大将。有一次,赵匡胤想喝酒,就让掌管茶酒的官员曹彬给自己弄一些。曹彬说:“很抱歉,我掌管的是官酒,不能相赠。”曹彬虽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但自己买酒给他喝。后来赵匡胤当上了皇帝,有一次对群臣说:“周世宗的亲信不欺瞒主子的,只曹彬一人而已。”从此把他当作心腹,委以重任。

曹彬此举,从交际的角度讲,是一种既重视原则又重视灵活性的做法,从与人相处的角度讲,是一种既考虑到自己又考虑到他人的互利做法。

(1)只有自我的人,连当自我的资格都没有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单独的“我”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我”是一个共存体。“我”就是自己和别人。由于人的根本性质之一就是社会性,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无法离开社会,而且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独立于他人和高于一切人的,其思想和行为都围绕自己的利益展开。其结果只能证实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自我的人,连当自我的权利都没有!正如心理学家艾德勒说:“不关心别人的人,遇到的人生困境最严重,伤害别人也最深。人类的一切失败都根源于这类人物。”

(2)自利和利人

中国儒家文化的教育观提倡“内圣外王之道”,总想把人培养为“圣贤”。宋代理学家朱熹甚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种种过激的言辞和行为不仅造成对正常合理人性的压抑,而且还导致了不少人间悲剧。

由于每个人都需要索取一定的社会资源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去爱别人,爱自己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

乐于助人、乐于奉献,是一种崇高的情感。但毋容置疑的是,利人也得有利人的本钱。假如没有这份本钱,就会出现所谓“本想度众生,反被众生度”的悲剧。媒体已经多次报道一些心理咨询专家最后自己却自杀的事。

从自私走出的第一步,是从学会自利与利人开始。“自利”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是谋求自己的利益,而自私,则是只谋求个人的利益。犹太先哲希勒尔说:“如果我们不为自己努力,我们靠谁?如果我们只为自己努力,我们成了什么?”

(3)从“自我突破”到“突破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对自身表现单向度重视,这就是“我执”。但生活往往给人一个教训:唯有重视他人的利益,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为了得到自我,必须超越自我。否则生命就不可能丰盈,心灵便不可能广大,人就会越来越作茧自缚。

(4)学会敬重

实现互利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学会敬重他人。“敬重本是智慧的开端”。你可以和你看不起的人交朋友,但却很少能够和看不起你的人交朋友。这样设身处地一想,你就知道一个很质朴的道理:假如失去了对别人的敬重,同时你就失去了朋友。

(5)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不管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回报之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所享受到一切,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许多其他人所创造、所奉献的。他们或直接或间接,构成了今日我的成就,我们多付出一份感谢,就会多得到一份温暖。

(6)学会宽容

宽广的胸怀是做大事业的基础。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做大事业的人,一定得有容人之量。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忍别人使你难受的方面,往往办起事来,就更加能达到目标。汉文化对“容”十分重视。还有一个词“有容乃大”,讲的是有可“容”器量就会大;而“有容乃易”,则是更进一步从达到目标的角度来阐述宽容的意义。

一个人犯错误,往往因为只从自己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即完全转换到原来对方的位置思考,理解人、宽容人。

(7)掌握分寸

人性不仅复杂,而且辩证。如对他人应该关心,但过分的关心,很可能变为一种对对方的压制;对他人应该爱,但过分的爱却很可能让人窒息;能干的自我形象和帮助他人的举动,能征服他人,但是假如过于突出自己,反倒会使人反感,不如弱化自己的形象等。

另外,为人服务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尊严。

既然是“互利”,就不只是片面地牺牲我们以满足他人的利益,也得重视自己权益和尊严的保护。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也是自己应努力做到的。维护尊严时,请务必先尊重自己,因为自重者人重之。这种自重,除了在你心中存在之外,还得从外在体现出来。你自己的外在形象常表现得过于“自轻自贱”,就很容易招来别人对你的轻视和侮辱。这点十分重要,但经常被人忽略。我们不妨学习下面这位黑人少校的做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美国黑人少校在检阅一队白人士兵时,其中一个白人士兵出于对黑人的蔑视,没有按军规向他敬礼。少校本来走过去了,这时又转过身来,把军帽取下。对士兵说:“士兵,你拒绝向我敬礼,我并不介意。但是,这顶帽徽代表着美国的光荣与伟大。你可以看低我,但必须尊敬它。现在,请你向它敬礼!”士兵一听,脸红了,立即向他敬了一个十分庄严的军礼!

(8)学会双赢

在人际关系中,很容易遇到两难的问题。既要满足自己的要求,又要满足别人的要求。这时候,就得有建设性的思维,学会双赢。建设性思维的特点,就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一方面要时时强调“最大效益”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策略。

利用是相互的,不要贪图单方面地利用他人,共赢才是利用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