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别人,别人就很难有利用你的机会。聪明人就要多求人,从而多被人求,然后在被利用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万事不求人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个致命缺陷。抱着万事不求人想法的人,别人就很难有利用他的机会,不被人利用,势必会“力单势孤”,想干一番大事业也会步履维艰。
一个小男孩自个儿在外面玩耍时,他的皮球滚进一个一米多深的土坑里。他竭尽全力,也没有办法弄上来,便壮着胆子,滑到土坑里去捡。他捡到了皮球,自己却爬不上来了。这时,一个成年人走过来,笑着对他说:“如果你尽最大的力量往上爬,你一定能爬上来。”小男孩使出吃奶的劲,还是爬不上来。
成年人跳下土坑,将他抱上来,说:“你自己的力量还不是你最大的力量,加上别人的帮助才是你最大的力量。”小男孩听不懂这么深奥的道理,他只记得爸爸告诉他的话:凡事要靠自己。他恼怒地说:“不要你管!”于是,他又滑下土坑,拼命往上爬。经过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尝试后,急得大哭起来。成年人只好叫来他的爸爸,将他抱了上来。
不愿让人帮忙,不只是某些小孩子的习惯,可以说是大多数人持有的一种观念。这些人认为,“人不求人一般高”,一旦求人帮忙,以后见面就像矮了一截似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肯求人。有时人家好意来帮忙,他怕欠人情,下次人家需要帮忙,也予以拒绝。“凡事要靠自己”是一种比较时髦的观念,却不是完美的理念。事事求人当然不行,那岂不成了乞丐?可是事事不求人,你也就找不到让别人利用你的机会。
这些人为什么怕求人?分析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求人者认为自己在求人的过程中处于一种低下的、自我抑制的地位,这会使人的自尊受到伤害,对许多人来说,自尊可能是其维持心理平衡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不去求人从而保护自己的尊严感自然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第二,这些人不但感到求人会伤害自尊,而且还认为求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光彩的、不道德的。
第三,这些人往往缺乏求人的经验和技巧,即使去求人,也往往以失败告终,搞得自己狼狈不堪、心灰意冷,久而久之,便不敢再去求人了。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出于生存的压力,这些人也并不是舍不得自己的脸面和架子,只是缺乏技巧,搞得无果而终或适得其反,求人反而不如不求人,这也是这些人信奉万事不求人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鄙视技巧又缺乏技巧,乃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四,这些人有一种自我陶醉型的道德优越感。在他们看来,不求人就是有风骨、有气节,就是人穷志不穷,代表着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情操。既然把不求人与高尚、高洁等同起来,有如此强大的道德力量作后盾,难怪这些人依然能安贫乐道、孤守一隅而自以为满足呢!
从表面上看,这些人不愿去求人似乎仅仅是出于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或本能上的抵抗,但经过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大有原因!他们说到底就是怕自己求人后,就会欠下人情,别人也就能抓住这样一个把柄来找机会利用自己一把,这样分析来,在他们眼里,求人就等于给别人利用自己的机会,远是他们无法忍受的。而我们如果再进一步地推敲、追究起来,又会发现,这些人赖以支撑自己的种种理由多半是站不住脚的,或者是明显落后于时代的。
我们的社会正在全方位地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又是社会分工。也就是说,社会越是进步,各种工作就会分得越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越要讲究协作和沟通。脱离了利用与被利用,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我们正是需要利用和被利用来取长补短,从而让每一个人的价值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
说得更贴近生活一些,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能力限度和作用范围,而做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条件又往往超出我们的能力所及,这时,我们就需要被人利用,借别人的力量来创造条件,达到目的。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所有作用到的范围比作是一个圆,我们的社会就是无数个圆的结合体,但无论你多么有能耐,在自己的一圆之外总还有无数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果在这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空间里又有着巨大的生存利益,我们除了想方设法壮大自己外,就必须求助于圆的扩大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们可以说,求人实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求人的实质就是谋求利益交换,求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壮大自己,我们要活下去并过得越来越好,就必须学会在求人中为自己创造被利用的机会。万事不求人的信条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是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时代的产物,在今天显然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社会在本质上乃是一个相互依赖、互有所求的社会。
求人就要有低姿态,这是常识,但求人并不等于不光彩,不求人也并不等于高尚,这中间都要有正确的思想来作为支撑,也就是,你想要有更多的被利用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创造多求人,多被人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