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能为社会所用,被社会所需,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如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实力已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资源,实力决定了一个人成功的大小,有实力者能被人好好地利用,就能把办不成的事办成,走不通的路走通。实力即资本,实力即财富,实力即命运。
实力是一杆标尺。只有实力强大了,底气才会足,才会在被利用中挺直腰杆,最后成就自己。有实力才有魅力,才能散发出一种人格力量。卡耐基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对大学生们说过这样一段话:“最美好的大学,不可能唾手可得,更不可能被别人恩赐。如果不相信这一点,那么得到的只有‘可怜’或‘失败’二字……靠自己的实力拯救自己,这才是成功的唯一准则。”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皇帝手下有一位将军,觉得他应该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到这件事,以他的长久服役为理由。“我应该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说,“因为我的经验丰富,参加过十次重要战役。”
哈德良皇帝是一个对人才有着高明判断力的人,他并不认为这位将军有能力担任更高的职务,于是他随意指着周围的战马说:“亲爱的将军,好好看看这些马,它们至少参加过二十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马。”
经验与资历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衡量能力和才华的标准。许多聪明的领导者都知道:有些人十年的经验,只不过是一年的经验重复十次而已。年复一年地重复类似的工作,固然很熟练,但可怕的是这种重复已经阻碍了心灵的成长,扼杀了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果想跨入成功者的行列,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能力,以便得到“贵人”的提携。只有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与“贵人”的精神境界相吻合,最终你们“贵人”必将出现。
韩信是淮阴人,少年时家贫无业,曾以乞讨度日。项梁、项羽起兵反秦,韩信投奔项羽为郎中,是个管守卫的小官。他几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都遭到拒绝和鄙视,于是弃楚投汉。刘邦命他为治粟都尉,督管粮饷。
刘邦开始不了解韩信的才能,而萧何却因多次与韩信接触而知道韩信的才干。刘邦军驻南郑的时候,韩信弃职逃走,萧何听说,来不及告诉刘邦,立即骑马追赶。天黑才追上韩信。一开始韩信表示不愿回来,萧何说,如果这次汉王再不重用韩信,他宁愿同韩信一起逃走,韩信这才同萧何回去见刘邦。
萧何见了刘邦,刘邦问萧何为什么逃走,萧何回答自己不是逃走,而是要追回逃走的韩信。刘邦生气地说:“诸将逃走的也有几十个人了,你为什么单追一个韩信?”萧何说:“诸将易得,帅才难求。你要想屈居汉中为王,可以不用韩信;如要争天下、成帝业,非用韩信不可!”刘邦答应任韩信为将,萧何说太小。刘邦答应拜韩信为大将,统率全军,萧何这才连连拜谢。刘邦当即要召韩信进帐,委以大将职位。
这时,萧何又说:“大王拜将不可轻率,像招呼小儿那样。这样对贤者很不尊重,这也正是韩信要走的原因。拜将要选择吉日,沐浴斋戒,隆重严肃,以表示对韩信的重用和对天下贤才的爱慕。”
刘邦省悟,筑台拜将,命韩信统领全军,这成为刘邦军事上变弱为强的转折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才会在被利用的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狼共舞而不被狼吃掉,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也变成狼。不论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一是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行中顶尖的人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作为;并且,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二是参加新的发布会、展示会、讨论会或其他各种集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现新的可能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已基于过去的努力而为未来发现了新的方向。
这样做了,你的将来就会越来越杰出,最后超过利用你的人,让他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