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实力还不足以战胜对方时,必须忍,被人利用很正常,今日之“屈”又何妨,一切只为明日再能“伸”。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几乎都很熟悉,如果被人利用让你很窝火的话,不妨拿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自己:今日当“孙子”算什么,只要明日能当“爷”。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找相关人打听了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进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
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对自己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宁愿被夫差凌辱,受他利用,但为了大局,他忍气吞声,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附近的百姓都归顺了他。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国军队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在被人利用中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暂时的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这就是做人要有“心机”,该做“孙子”时就做“孙子”,目的是为日后成功做“爷”。
由于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吴国俯首称臣,因为此时如果勾践只凭意气与夫差拼个鱼死网破,恐怕越国将会在历史上消失;于是,他一方面在吴国君臣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卑躬屈膝,摆出一付“奴才相”,不管吴国的臣子如何羞辱他、考验他,也不管自己的亲人属下如何不理解他、耻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来,但另一方面,勾践的复国之心未死,东山再起的志向未灭,他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因此,勾践的忍可以是几年、十几年,但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种瞒天过海的韬晦之计,是一种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这种人的谋略一旦成功,将一反“忍”的常态,变本加厉地对他所忍耐的人进行清算。
此外,勾践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知耻、忍耻到雪耻,这个过程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被利用者、受侮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者环境处于劣势,在与人或者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或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由于天时地利,不如对方,致使自己被对方打败(或受凌辱)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耻,只能将耻辱强忍吞下,铭刻心头,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等待时机成熟,再雪旧耻,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是这个道理。
“知耻而后勇”,其实质是忍今日被利用之耻,而求明日之伸,但若一味地忍耐就无意义可言了。那么,为何要忍呢?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相信目前虽然处于不幸的环境中,但是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以此来不断地提醒和鼓励自己忍受眼前一时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等待,要相信时间的公平。《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长久潜伏在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地绽开的花朵,必会早早凋谢。凡事焦躁无用,身处横逆之中,只要善屈善忍,储备精力,一鸣惊人的机会一定会来临。
能够忍耐别人对自己的利用,而不是一味地卑躬屈膝,甘愿被人利用,被人利用后一定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能够忍耻,能够忍受痛苦而等待,都是不忘耻辱的结果。古人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如果变通一下可以说,一个人可以被利用,但不知道被恶意利用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对耻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知耻、忍耻、雪耻,知道被人利用后,一时无法雪耻,只好暂时隐忍,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将耻辱洗雪干净,勾践就是其中的典型。但也有人受耻而不知耻,即所说的人百颜无耻或恬不知耻,也就是说,这种人能厚着脸皮忍受被利用的耻辱而无信心、决心或勇气雪耻,则是可悲可叹。
三国蜀后主刘禅就是这样一个十足的无耻之徒,甘愿被人利用。当时,魏国的镇西将军邓艾攻蜀,一路过关斩将,直取成都,蜀国君臣成了亡国奴。后主刘禅不但亲自乞降,又令蜀将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他这样做,并非像勾践那样屈一时之辱而后雪耻)。刘禅降魏后,魏主设宴招待他,有意安排演出蜀地原有的杂技。四周蜀国降者观后极为悲伤,而刘禅却兴致极高,谈笑风生。有一日,魏主问刘禅:“先生是否愿归蜀地!”刘禅竟然答道:“生活在这儿很快乐,不想回去了。”
可悲之极!
“为国而耻者,知耻而后进;为己而乐者,亡国不知耻”,后人这样评价勾践和刘禅。
有人说,在政治生涯中,应不问过程而求结果。同样,在屈伸之间,伸是最终目的,屈为伸而服务,只伸不屈,会输得头破血流;只屈不伸,无作用无意义可言,只是窝窝囊囊地活着。被利用时适时而屈,学会卧薪尝胆,终会有伸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