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耿直会四处碰壁邓肯是美国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小时候耿直纯真,非常坦率。有一年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一边说:“小朋友们,这是圣诞老人给你们带来的礼物……”邓肯听到后马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骗人!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老师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我才不稀罕糖果。”邓肯回答。结果老师勃然大怒,不仅没给她糖果,还让她在教室外站了一堂课。
看完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不对啊,美国人不是最欣赏直接、坦率、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吗?不错,但美国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最普遍的弱点之一就是讨厌和自己对着干的人,而不论那些人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真理。
毫无疑问,邓肯式的耿直是一种本质上的人性优点。在现实生活中,性情耿直、说话耿直、做事耿直的人,也大多是不折不扣的卫道士,是正义感的代言人,是最值得结交的对象。然而,人世间的事情往往这么矛盾:这些最值得结交的人,往往成为众矢之的;那些毫无疑问的真话、最值得听取的忠言,往往为他们带来麻烦,甚至直接导致不幸。
然而这并不是说,耿直就一定是幸福的天敌。道德与幸福从来都不矛盾,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必要的智慧和技巧。性情耿直,尤其是过于耿直者,往往不知迂回变通。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绝不值得效法。
“耿直”是绝对的褒义词,但耿直得过了头,就是“倔强”和“不近人情”。耿直的性格决定了性情耿直者见不得邪恶,容不下龌龊,甚至到了眼里不揉一粒沙子的地步。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且毫无策略,甚至干脆就不屑于采取任何策略,这就直接决定了他们不好的命运。民间所谓的“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大概就是据此而来。
哲学家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好话不受欢迎、好人不得幸福”的社会现象,绝非一己之力甚至其他力量所能改变的。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性的弱点终究会普遍存在。我们必须在正视这一现实的基础上,努力做个智慧型的好人。
我们并不反对耿直,但耿直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其中的尺度,就会走向极端,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乃至水火不容。一旦到了这种程度,就是绝对的人格缺陷。海瑞是不是耿直?史书上记载他居然为维护清名,狠心逼死了自己的幼女,原因则是女儿私自接受了一位男子的一块饼。这与其说是耿直,不如说是冷酷、迂腐。而用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话说,海瑞“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因为他虽有操守,但太教条;虽有政德,却无政绩。
耿直有时候等同于强硬,而强硬的另一面则是脆弱。古人云:“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一个人过于耿直、强硬,几乎等同于跟自己的幸福过不去。
当然,一味地圆滑也不可取。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耿直的人,但不知变通的耿直并不可取。耿直固然可贵,但也要看时机、看场合、看对象。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徵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臣子,“玄武门之变”后,很多太子党成员都被或剿灭或打压,唯独魏徵因其耿直的品性深得李世民的赞赏,没被牵连,反而因祸得福。此后他与李世民相处17年,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魏徵去世后,李世民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到晚年,唐太宗竟然派人将魏徵的墓碑砸毁,只差没有掘墓鞭尸。
究其原因,也不外乎魏徵生前总是面折廷诤,往往弄得李世民面红耳赤,下不了台,甚至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可见,即使是为了别人好,即使对方是像唐太宗那样的“贤君”,也不能像魏徵那样一味地耿直。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也是可以修炼、优化的。耿直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多些变通。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了自己的幸福,耿直型性格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还是应该讲究一些策略和艺术。对于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但也应该是智慧型的坚持,而不是毫无策略的那种,而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不影响大局的小节,不妨装点糊涂,这样既能使自己的人生少些磕磕碰碰,也有利于团结,减少内耗,实现自我与团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