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轻松,是因为你不懂放下
有一个故事:
佛祖在世时,有个叫黑指的婆罗门,他千辛万苦,练出了大神通。这天,他运起神力,抓起两棵花树,前去礼佛,不无炫耀之意。
佛祖见了黑指,高兴地招呼他:“放下吧!”
黑指立即放下左手的花树。
佛祖又说:“放下吧!”
黑指又放下了右手的花树。
谁知佛祖还是说:“放下吧!”
黑指不解地问:“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让我放下什么?”
佛祖微笑着说:“我并没让你放下花树,我是让你放下心中的执着,也就是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等到你把它们统统放下,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
在佛学里,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中六识”。说通俗点,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泛指人类所有的感觉和思想。如果一个人能把这些全都放下,便可解脱。再说通俗点,放下,其实就是不要胡要乱想,对事物不要过于在意。人类的烦恼大多来自胡思乱想。你不可能看到一只狗烦恼,因为它不会思考。人类的痛苦,则源于人类追求无极限,在意的东西太多。狗也有痛苦,但狗绝不会为升职和年终奖而痛苦。狗也有追求,但狗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基本上只追求食物和传播后代两件事。而且,正如世界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所说的:“没有任何一头公牛会为母牛跟其他公牛**而嫉妒。我们应该像动物一样,活简单点儿。”
放下了,也就拥有了。至少能拥有一份云淡风轻的好心情。
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有一个人,在一个壶里养了一只鹅,刚开始鹅还小,可以自由出入,但现在鹅大了,出不了壶,问怎么做才能不打破壶,把鹅放出来。”禅师听了一笑,猛然高呼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猝不及防,当即下意识地答应,禅师说:“你这不出来了嘛!”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如此,不是鹅出不来,而是人心执迷在那里出不来。其实我们应该想想,谁会没事儿干在壶里养一只鹅呢?即使真有人养了,真有一只鹅出不来,还值得为这种事请教一下高僧吗?机缘难得,时间有限,应该问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
还有些禅门弟子喜欢问“祖师西来意”,也就是指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的目的。对此,很多禅师的回答是迎头就打。为什么?这是为了让弟子顿悟,达摩来中国的目的跟你学佛、学禅没有关系,至少没有本质关系。很多东西我们必须忽略它、放下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如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崔琦,除了泡在书本和实验室里,他平日从不抛头露面,甚至在诺贝尔奖加顶的当天,他还在实验室里工作。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小学生都会用电脑的时候,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工作中凡是需要电脑的地方,如发电子邮件,一律请秘书代劳。对此,他的解释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没有时间去追赶。
又如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他的妻子感冒了,需要热水服药,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竟不知道家里的杯子放在哪里,而且,当时他已和妻子生活了19年!
崔琦和莱布尼茨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能够放下很多东西,为自己赢得大量宝贵的时间。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上帝不会给任何人多一秒钟,每个人都得学会安排时间,安排好时间,就是安排好生命。
当然,“放下”不是理论上说说那么简单。《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谁都知道神仙好,但理论上,成仙得先放下功名利禄和肉欲情爱,还未成仙,却先让人放弃,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普通人既希望长生不老,又想拥有财富、权力和美人。神仙之所以能逍遥天界,就在于他们心里没有这些东西。而我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莫说成仙,做个轻松点儿的凡人也难。即便成了仙,也体会不到神仙的感觉。
有时候,放下也不一定意味着拥有。对于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我们没必要美化它。放下令人痛苦,尤其是在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之后。比如一个人投入了大笔资金、大把时间进行创业,几年之后仍然无所成就,这时候放下,就等同于血本无归,你说他放下之后能拥有什么呢?即使是拥有,也只是理论上的拥有。但是回头想想,事已至此,不放下又能如何?坚持下去,未必就能等来胜利。除了多浪费一些时间、死得更惨一些之外,恐怕还会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和资本。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放下固然痛苦,但还不至于让你痛不欲生。做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当你为是不是应该放下而摇摆时,放下就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