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局就是恶意破坏现场秩序,使发言者不停被打断,甚至被迫终止讲话。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如上课、作报告、大会发言、演讲等场合,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下面就介绍以下搅局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听者本身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对付这样的情况,发言者一定要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1860年2月,林肯准备在纽约某学院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时,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的声浪。
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了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
作为发言人,对搅局的出现只能自己去控制。那种依靠与听者有利害关系的他人出面干预、压制,或者自己愤而退场之举,都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样做,产生的负面效果可能会更大。因此,发言者必须正视搅局,主动实施控制。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言之无物,听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对这种搅局的人,讲话者一定要谦虚谨慎,自剖自责。
1986年菲律宾大选,竞选者阿基诺夫人曾被人指责成什么也不懂的家庭主妇。她上台发表竞选演说,不少人以这种眼光看待她。反对派则公开叫嚷说她只配围着锅台转,要她回去烧饭菜。她一开口便说:
“我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对政治和经济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经验。”这诚恳、真挚的大实话使听众一下静了下来。接着她又说:“对于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听众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某厂宣传部长按厂里的宣传工作计划,到一分厂宣传时事政策。分厂一些工人正为下岗问题忧虑,但在这节骨眼儿上又不敢不来听。当分厂厂长讲了部长要宣讲的时事政策内容后,台下一下炸开了锅,吵嚷得不可开交。部长扯开喉咙大喊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台下顿时静了下来。部长故意停了一下才说:“我爱人下——岗——了!”台下先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部长就从自己爱人如何主动要求下岗讲起,将夫妻的对话,儿女反对的言辞惟妙惟肖地描述一番。待听众情绪完全调动起来后,才简要讲了讲为什么要下岗,当前下岗的形势等问题。事后,大家都说部长真会为大伙考虑。应变能力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特别是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谈话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人的思想是世界上最多变的东西。如果你总是用一套自认为最拿手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他人交谈,那就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谈话时我们必须掌握这种随机应变的语言能力。
管理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一定要记住:冷静、冷静、再冷静。只有保持头脑的清醒,才能使思路不受外界干扰,及时想出应对之策。
同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以信心。
当然,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知识才是随机应变的资本。在现实中,我们通常会学到许多的知识和技巧,这时就要做到活学活用。你不用太在意自己能不能用对新学到的知识,因为没人会真的期望你第一次就掌握新知识的精髓。
事实上,对新知识的现学现卖是一种思维灵活的体现。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能使自己跟得上谈话的变化,这样才能让语言环境改变后的冲击降到最低,也能为将来的随机应变做好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