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喜欢互惠互利(1 / 1)

人是理智和情感兼具的动物,且情感的作用往往大于理智。大量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互惠原则:当你以友好的姿态对他人表示接纳和支持时,对方也会觉得“应该”给予你相应的回应,继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自己也做出相应的友好姿态。

1985年的埃塞俄比亚,可谓是饿殍遍地、贫困潦倒,经济完全瘫痪。连年的干旱和内战彻底摧毁了食物供应,成千上万的国民因疾病、饥饿而死。在这样的困境下,如果是墨西哥向它捐出5000美元的救灾款,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报纸刊登的消息却称,埃塞俄比亚红十字会的官员决定向墨西哥捐赠5000美元,帮助当年墨西哥城地震的灾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虽然埃塞俄比亚当时急需援助,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墨西哥向他们提供过援助。听到这样的解释,你是不是觉得能理解了巨大的文化差异,千山万水的阻隔,严重的饥荒,几十年的岁月,眼前的私利……这么多不利的因素,都没有阻碍埃塞俄比亚人的报恩之心——偿还人情债的义务感战胜了一切。

这就是互惠原则的威力所在!如果不选择回报,就要背负令人难以忍受的负债感,没有人愿意承受这样的重担。一旦受惠于人,就如同芒刺在身,总是不自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宁愿痛痛快快地付出比自己所得还要多的东西,也不要让心理承受负债的压力。此外,一个人如果接受了他人的恩惠而不打算回报,在社会群体中也是不受欢迎的。

在人际关系的博弈中,互惠原则必须牢记于心。想赢得他人的喜欢,又不至于给自己带来麻烦,有两件事情一定要处理好,其一是正确地施恩,其二是懂得拒绝。

真正有益的施恩,是不让对方产生反感,也不让对方觉得理所当然,这就要求把握好一个“度”。前面我们讲过,有些人喜欢用施恩的方式来操纵人,在施恩的同时暴露自己的需求感,给对方造成强大的压力。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对方念你的好,那么最好在对方有某项需求的时候,去满足他的需求,比如对方情绪低落,需要人关心,你在这个时候给予他一些安慰,效果就出奇地好。要知道,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感动。

当你对一个人好的时候,千万不要让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学过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朋友都知道,单一刺激反复进行,所产生的兴奋程度就会降低。所以,为了让这种施恩的行为能够持续产生兴奋,就要让它随机发生,并且这种行为每次间隔时间要长一点,最好让对方每次都意想不到。

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你对对方的施恩行为,就会得到对方的回馈。时间久了,因为交流得多,舒适感也会增加。由于都是正向的反馈,安全感也会增加,彼此的关系就能更近一些。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不让自己被人用互惠原则操纵。比如,有人在街上送了你一件礼物,而后问你要捐款,东西已经收了,自然也就不好意思不捐,可是,内心却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很不舒服。到最后,我们都不敢再接受陌生人的善意了,害怕由于互惠原则,对方向我们所求更多。

面对一些无法确定是否有目的的施恩行为,我们要懂得拒绝。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对方使用这种行为获得收益,下次故技重施。拒绝还有另外的好处,就是当你拒绝了一件不太好的东西时,可以展示出你是一个特别的人,这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品质。当然了,拒绝也要讲究技巧,要委婉而不失教养,体现出自己的高价值。

考古学家理查德·李基说:“我们能够成为人类,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在一个公平的偿还网络中分享食物和技能。”这是心理平衡性的作用,也是互惠原则的来源。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灵活地掌握这一原则,就可以有效地影响他人,轻松掌控事情的局面。即便是跟自己产生过隔阂的人,在接受了你的施恩后,一样也会想到回馈,这样就给彼此未来的融洽相处带来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