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胜利者”的姿态来(1 / 1)

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华山论剑之前,裘千仞被瑛姑等人围攻,被指责滥杀无辜,而裘千仞则反驳说,谁手上没有沾过别人的血?结果众皆默然,唯有洪七公正气凛然地出现,坦然地说自己杀的这么多人都是死有余辜的。裘千仞听后,无话可说。

真正的高手对决,玩的是心理战,比的是气场。

当年,孟子见到梁襄王后,说道:“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意思是说:“远远望上去就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了看,也没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一国君子却“不似人君”,倒不是孟子轻率地以貌取人,而是梁襄王的气场不够,缺乏一股浩然之气。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问:“老师的长处是什么?”

孟子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用孟子的话解释大致如此:那是一种最伟大、最刚强的气。

气场,可以展现出个人品性与行事风格。在日常的心理博弈中,想要笑到最后,也必须克服内心的怯懦,始终保持胜利者的气场。换句话说,即便在没有成为名副其实的胜利者之前,也得拿出一副“我就是胜利者”的气势来。大家都听过吸引力法则,秉持这种姿态正是引导一个人成为真正的胜利者的心理法则。

握手是一件很简单、很平常的事,但通过这一细节,也能感受到一个人的气场。当你和一个人握手时,你感受到的是对方强而有力的手,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如果对方在握手时软弱无力,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阿拉巴马大学的威廉姆·卓别林博士做过一个实验,他让4名志愿者作为判定人员,分别和112名大学生进行两次握手,然后询问他们对握过手的大学生有何印象。结果,对那些握手强而有力的大学生,判定者们给出了“善于交际、外向、开朗”等积极的评价;而对那些握手软弱无力的大学生,则给予了“内向、略显神经质、不够坦诚”等消极的评价。

由此可见,通过握手的力度,人们会对其性格进行推断。这也提醒我们:如果自身处在弱势的位置,与人握手时,一定要记得用点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在姿态上不能先败下阵来。强而有力的握手,会让对方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塑造出一个强大、值得信赖的形象。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班德比特博士,曾经把96名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课题研究。这个项目进行了大概一年,在此期间,博士对各组员之间的交际往来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越是优秀的学生,越容易获得其他成员的协助;而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很少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事实上,后者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那为什么大家会把他们排除在外,有意无意地忽略他们的存在呢?

趋利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去扮演援助者的角色时,内心多半都有自己的算盘,比如“以后有什么困难,说不定他能帮到我”“这样做的话,让他感觉欠我一个人情”,等等。然而,面对一个无法指望他能有所回报的人,帮助他就等于是在义务付出。倘若对方主动请求帮助,我们可能会给予援助,但那终究不是发自内心的。

“帮人图回报”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如果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得先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出场,让人知道你很优秀、你有潜力,帮助你对他们来说是有益的。事实上,一旦你获得了外界的各种帮助,提升实力、获得成功也就变得容易多了。可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正向的循环。

在获得实质性的胜利之前,先努力扮演好“胜利者”的角色,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形象,为日后的合作提供积极的助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内外兼修!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才能够展示出一种奋进和不凡的气场,若是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平庸者,最后也就只能是个平庸的人。成功与失败,就在于脑子里的想法,积极的信念和消极的信念,谁占据上风,谁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