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对抗,胜过声嘶力竭(1 / 1)

某公司年会的晚宴上,众多成功俊朗的男士与身着华服的女士出席。一位身着简单黑裙、挽着韩式发髻的优雅女人,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了下来。她身上没有一件奢侈品,除了那一对珍珠耳钉,再无任何名贵的首饰。可即便如此,她若伫立在人群中,依然是一颗闪亮的宝石。

衣着华贵的S女和H女朝着她径直走了过来,坐在旁边的位置上。她友好地示以微笑,却没有刻意寒暄。S一如既往地炫耀着,说着她的高档礼服,说着她的蜜月旅行,说着她的国外采购。H故作羡慕,内心却掩盖不住地想要表现自己,说起男友要换车,说起她唯一的爱马仕。争论得不相上下时,两个人开始寻找台阶来圆场,她们转身把目光转向了那个安静的女人。

S的关心显得太虚伪,说她该买件像样的晚礼服,她身上的款式看上去有点旧,与她的气质并不相符。她沉默着,微笑着,不解释。H接过女伴的话,说她应该搭配一条项链会更好,一边说一边摸着自己颈上闪闪发亮的吊坠。她默不作声,脸上依然保持着微笑。

此时,宴会上最出彩的那位男士朝着她们走了过来。S和H相视一笑,并故作优雅之态,与之打招呼。谁知,那位男士却把手伸向了那个衣着简单的女人:“我能请你跳个舞吗?”她微笑着把手伸向他,说道:“当然。”走向舞池之前,她回头向S和H一笑:“不好意思,我先失陪了。”接着,她便成了会场里最耀眼的精灵,S和H却在场下气得直跺脚。

在受到嘲讽和挤兑时,多数人都难以按捺心中的怒火,针尖对麦芒地跟对方对峙。可真的那么做了,却发现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只会越说越觉得虚弱。就像刚刚提到的那位女士,她能博得优秀男士的认可和欣赏,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更是那一份能在受到夹击时淡定不惊的气度,这份气度不是用言语传递出来的,而是用无声的沉默。

作家史铁生说过:“沉默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一个强势的人,不是用喋喋不休、针锋相对的话来表现他的力量,而是把力量藏在沉默中,这正是心理学中的“沉默效应”,即在与对方对抗时,用沉默让对方感受到压力。

有位学者应邀到某大学演讲,走进会场时,他发现整个礼堂吵闹不止,就像在开联欢会一样。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用麦克风维持秩序,但学生们根本不理会。这时,学者对那位老师说:“没关系,让我来吧!”只见,学者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些学生打闹,一句话也不说。没想到,学生们很快就自觉安静下来,整个礼堂鸦雀无声。

瞧,这就是沉默效应。声嘶力竭地去维持秩序,反倒令人不屑一顾,一反常态的沉默,倒会在心理上震慑住对方。在有些情况下,运用沉默效应是很有必要的,但前提是必须把沉默和冷漠区分开,不能盲目地乱用。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保持沉默呢?

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保持沉默。人在情绪不佳时最容易冲动,此时无论说话还是办事都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遇到此类情形,最好先沉默数秒,让情绪平复下来。

碰到不能独自决断的事可保持沉默。不了解情况就慌忙地答应对方,往往会把自己推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在这样的状况下,保持沉默就是一种无声的拒绝。

面对无谓的评价时可保持沉默。一位著名的女主持人,说话的时候声音细细的,每次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总是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然后露出一抹微笑。曾经,有人批评她的主持风格太过温情,太过小心翼翼,没有尖锐和硬朗的一面。对于这样的评价,她不愠不火地解释道:“在语言上压住嘉宾,不是什么难题,但不是我的风格。有理不在声高,不露声色地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说清楚,反而更有说服力。我一直喜欢‘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轻松而温和,把我相信的、想说的话告诉别人。”事实证明,言语上没有丝毫的傲慢、卖弄和张扬,一样可以掌握主动权。

君子敏于行,慎于言。在某些场合里,无声的对抗远远胜过声嘶力竭的怒吼。该沉默的时候,用沉默回应对方,既能避免祸从口出的尴尬,也给对方一个震慑,让他摸不清你的思路,继而成为博弈中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