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我们”少说“我”(1 / 1)

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往往会避开“我”字,而选择用“我们”。

其实,这是在运用“自己人效应”,它和社会心理学中的喜欢机制是一脉相承的。所谓“自己人”,就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为同一类人,“自己人效应”是指人们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加信赖、更容易接受。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坚决要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为此,不少人都来做农民的工作。可不管是耐心劝解,还是利益**,农民都置之不理,非烧不可。最后,列宁只好亲自出面。

列宁对农民说:“你们想烧房子,没问题啊!不过,在烧房子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好不好?”“当然可以。”

列宁问:“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

“是我们造的。”农民回答。

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

“好!”农民异口同声地回答。

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我们还要不要烧呢?”

农民们觉得列宁讲得很有道理,最后同意将房子保留下来。

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列宁运用的都是“自己人效应”。他巧妙地利用感情技巧,拉近了与农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对方化解了内心的积怨。在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这一招也是百试不爽的。

冯玉祥将军在他的“丘八诗”中号召士兵:“重层压迫均推倒,要使平等现五洲。”他十分体恤士兵,关心他们的生活,曾经亲自为伤病员尝汤药、擦身搓背,跟士兵们一样吃粗茶淡饭。正因为此,士兵们都觉得冯将军没有架子,因而都尊重他,听他的领导,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情也都愿意跟他诉说。

细翻中外伟人的传记,我们大都会发现一个事实,这些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往往都散发着吸引人的魅力。这份魅力不仅限于他们的能力和才华,更在于做人的艺术。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深谙人心,任何层次、任何年龄的人跟他们在一起,都不会感到有隔阂,甚至会觉得“他就是和自己一样的人”。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的竞选列车,沿途宣传演讲。道格拉斯得意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面对此情此景,林肯丝毫没有畏惧,他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沿街发表这样的竞选演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选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对林肯产生了“自己人”的感觉,大力支持他。后来,林肯在选举中胜出,顺利当上美国总统。

亨利·福特二世在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过:“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的人,随时实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与人沟通时,“我”字讲得太多,并且过分强调“我”,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让你和对方之间产生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他人对你的认同。

要别人喜欢你、信任你,就要想办法让对方认为你是“自己人”,并且努力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人际影响力。最后要说的是,还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学研究证明:具备开朗、坦率、大度、正直等个性品质的人,人际影响力较强;自私、欺上瞒下、表里不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最不受欢迎的。所以,为了跟多数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一定要加强个性品质修养,懂得维护他人的自尊心,少说“我”,多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