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麻等多种味道中,唯有甜不会遭到强烈的排斥,除非身体严禁摄入糖分。健康专家认为,人喜欢吃甜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因为自然界里面,甜的东西通常是无毒的,而苦涩的东西多半有毒。
心理学家则认为,人都喜欢把自己的个人快乐、幸福、价值感建立在他人认可的基础上,当别人的评价对自身有促进作用,受到了肯定与赞美时,每个人都会感到愉悦,不免对说话者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融洽完美的关系,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赞美就像是一颗糖,而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这一特殊“糖果”的**。
星星监狱的狱长发现,对于犯人们的勤劳,如果给予适度的夸奖,要比严厉地惩罚、责备他们的过失,更能得到他们的合作,更能促进他们恢复人格。要知道,那座监狱里关押的可都是穷凶极恶的重罪犯人,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无法抗拒赞美的力量。
人类本性中最深的渴望就是被别人欣赏。在人际交往中,人都是把自我价值放在第一位的,都有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从静态角度来看,这种自我价值保护体现在交互性原则上,即喜欢的是喜欢自己的人,厌恶的是厌恶自己的人;从动态角度来看,这种自我价值保护体现在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上,即人最喜欢的是对自己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对自己的喜欢水平不断减少的人。赞美之后继续赞美,给人的印象就是你对他的好感进一步增加了,他如何能不喜笑颜开呢?
W性格爽朗,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周围客户,对方有怎样的性格爱好,她都能很快跟对方打成一片。她的好人缘,全在于她懂得察言观色,巧妙地找出话题,悄无声息地赞美人。
一次年终聚会上,她的直属上司因突**况要处理,不得不暂时离开。只是,他携同爱人一起来参加,自己走了,爱人独自参与聚会,谁也不认识,显得有些冷清。他知道W能说会道,做事有分寸,就拜托W关照一下自己的爱人。当时,W被上司介绍给他的太太时,两个人是初次见面,一点儿也不熟悉。为了避免尴尬,W试图寻找点谈得来的话题。
这时,她突然看到上司的太太脖子上佩戴的坠子,随口说了一句:“您的坠子很特别,似乎并不常见。”果然,这句话引起了这位太太的兴趣,她说:“是的,这个坠子只有在巴黎圣母院才买得到。”W的话,让她想起了关于坠子的种种往事,她的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
言谈之间,W感觉到,上司的太太对饰品非常有研究,她便顺着这件事,赞美对方:“看来您对饰品真的是很内行,我觉得,收藏饰品也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品位的,以后在这方面我还得向您多请教呢!”上司的太太和W相谈甚欢,全然忘了时间,待聚会结束后,她还觉得意犹未尽。回去之后,她跟先生说:“W这女孩真是不错,我跟她很谈得来。”
赞美这一心理策略的正面效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却没有那么简单。要是让赞美变成奉承,就会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被人认为是矫揉造作。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奉承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运用赞美之前,你得从内心深处认可他人身上某些优点,而不能基于某种目的试图用漂亮话来收获“回报”。不要认为对方看不出来,奉承的话说得再好听,如果不是真心的,脸上的表情也会出卖你。同时,赞美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把原本普通的东西任意夸大,也许一次两次对方没察觉,可日久见人心,待人发觉你的“小算盘”之后,心里会更加不屑。
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没有人不会被真心诚意的赞赏打动,包括那些看起来冷若冰霜的人,也包括那些所谓的“敌人”。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你只要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就能与对方进行友好的沟通,化解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