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制造干扰:利用“假象”达到目的(1 / 1)

50|出现对抗与分歧时,巧妙互换双方的位置

有一群小孩每天中午都吵吵闹闹的,惹得居住在附近的老人查理很苦恼,因为他没办法睡午觉。查理屡次要求孩子们安静一点,但孩子们根本不听。有一次,查理又听到孩子们在屋外吵闹,于是拿了一把糖果出去,说:“如果你们能保持安静的话,我就给你们糖果吃。”孩子们纷纷点头同意,拿着查理给的糖果离开了。

第二天,孩子们又出现在查理的屋外,依旧大喊大叫,声音比前一天还要大。查理赶紧出门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才使得他们离开。接下来几天的情况都是这样,孩子们准时在屋外吵闹,查理用糖果让孩子们离开。渐渐地,孩子越来越多,查理给的糖却渐渐少了。与此同时,孩子们每一次出现,吵闹的声音都越来越大。有一天,查理储备的糖果没有了,孩子们却不依不饶,又开始每天在屋外大喊大叫。

住在查理隔壁的邻居也受不了孩子们的吵闹,但他用了另外的一种方式来处理。他对孩子们说:“我要听听,你们之中谁的嗓门最大,我要给他分最多的糖果。”听完这句话,孩子们疯狂地喊叫,邻居按照声音大小给他们不同的奖励。往后的三四天里,孩子们每天都在这里比谁的声音大,邻居依然按照比赛结果进行奖励,只是每次的奖励都比前一次少一些。

精明的孩子们自然也发现了奖励越来越少。于是,他们的兴致开始减弱,声调也慢慢降低。一段时间后,有的孩子提议说:“他给的糖果越来越少,我们没必要大声地叫。”就这样,孩子们垂头丧气地离开,自那以后再也不大声喊叫了。

查理和邻居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激励,只是方法不同:查理选择的是反向抑制,邻居选择的是将计就计。前者在短期内有效,但时间久了,却让对方以此为条件要求获得更多的回报,孩子也变得更加主动——“我要努力叫,这样能得到糖果”;后者却把孩子的主动行为转化成了被动行为——“为了获得糖果,我不得不大声喊叫”。

在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会成形成一种谈判心理,即你不让我做什么,我偏要做什么;你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做什么。这两种对抗心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谈判获得更多益处。如果博弈者试图通过利益刺激的方式,促使对方去做或终止某种行为,换来的往往是对方的变本加厉。此时,比较有效的策略,其实是反其道而行。

有些人在谈判时,直接告诉对方某种行为或策略值得推行,但其实他们压根就不支持这种行为,只是为了不引起对方的反抗,故意采取的障眼法:把不好的伪装成好的,把不喜欢的伪装成喜欢的,以此跟对方讨价还价。这时候,对方的拒绝和对抗就变成了博弈者解围的途径。

所以,一个聪明的博弈者,在与对方出现分歧或对立时,不会直接批判对方的行为,他们会掩饰自己的不满,并将双方的位置进行互换。这样一来,对方接收到的信息被改变了,而他们所提供的阻力刚好变成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