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当信息表达不清晰时,面临着多个不同的阐释(1 / 1)

任何一场博弈,都少不了信息这一要素。从信息发出与接收的角度来看,如果发出的信息和意图不匹配,那就等于对接受者造成了干扰。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干扰通常都是“带有杂质”的东西,如焦虑、情感、偏见、过往的经历等。当一个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时,就意味着它面临着多个不同的阐释。操纵者们很清楚信息不透明的影响力,因而他们经常会巧妙地只给被操纵者提供部分信息,激发对方的兴趣,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听上去似乎有那么点儿晦涩,没关系,看看下面的这个故事,你就完全明白了。

卡尔在星期五傍晚来到了一座小镇,他没有钱吃饭和住宿,只好去教堂求助,让管事者帮他介绍一个能够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管理者翻看了一下记事本,对他说:“这个星期五经过本镇的穷人很多,每家都安排了客人,只剩下开首饰店的克里斯家了,但是很遗憾,克里斯从来都不肯收留客人。”

卡尔向管事者打听克里斯家的住址,辞谢后就径直去了克里斯家。待克里斯开门时,卡尔表现得很绅士,声称自己是个商人,经教堂管事者介绍得知克里斯是首饰店老板,特来请克里斯帮个忙。克里斯对他的话半信半疑,卡尔神秘地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砖头大小的包,小声说:“请问,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

克里斯先生一听,眼睛里闪出亮光。只是,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安息日,按照教规是不允许做生意的。为了避免丢掉这一单大买卖,克里斯连忙挽留卡尔在他家住宿一晚,并盛情款待,希望等到明天日落后再谈生意。

到了星期六晚上,终于可以做生意了,克里斯先生连忙催促卡尔把“货”拿出来看看。卡尔故作惊讶地说:“我哪儿有什么金子?我就是想问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

在这个故事里,卡尔就是利用了信息的不透明性来跟首饰店老板克里斯博弈:他在不能谈生意的时间,问了一个似乎跟生意有关的问题;到了可以谈生意的时候,这个和生意有关的问题,又成了一个非生意的问题。从始至终,卡尔都没有明确自己是否在谈生意,如何理解他所问的那句话全凭首饰店老板克里斯个人,他只是为克里斯老板的联想提供了一些参照物,比如“神秘地笑了笑”“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砖头大小的包”,这些参照物也没有明确界定,都是模糊的。

说白了,卡尔就是利用了首饰店老板克里斯急着赚钱的心理,继而操纵了他。想要避免这样的操纵发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断发问,让对方传达出的模糊信息变得透明化、具体化、清晰化。这样一来,引导性的联想就丧失了必要的载体,对方也就无法实施操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