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30年代,英国有一位叫霍布斯的马场老板。
每次卖马之前,他都会向所有顾客郑重承诺,只要给出一个低廉的价格,就可以从他的马圈中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马匹。只是有一个附加条件:挑选好的马匹必须经过他设计的一个马圈门,能够牵出马圈门的,生意就顺利成交;牵不出去的,生意自然就黄了。
多少人跃跃欲试,总想着有便宜可占,但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霍布斯设计的那个卖马专用马圈门,是一个很小的门,那些大马、肥马根本就过不去,能牵出去的都是一些小马、瘦马。显然,他的这个附加条件就是在告诉顾客:你不可以选好马。可惜,太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马圈里选来选去,自以为挑了一匹大的,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可到最后却发现,不过是空欢喜一场。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没有余地的“挑选”称为“霍布斯选择”。看似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你,但其实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在爱情的世界里,这样的情况也经常会出现。
有些人在选择另一半时,虽然也是放开了条件,却都把目光锁定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选来选去,还是上演了“霍布斯选择”的情景。或者,在被一个人追求的时候,虽然内心并不太确定对方是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鉴于对方的殷勤付出,就想着“错过了他,可能就再也碰不到了”,继而糊里糊涂地做出了选择。时隔很久,才发现当初的自己想得太片面了,应该跳出那个圈子,敞开自己的心,而不是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选不选择那个人”身上。
很多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说是要给对方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可当对方真的去享受自我空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时,他们又开始指手画脚。看到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就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甚至是“不换脑就换人”,结果,闹得关系很僵。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陷入了“霍布斯选择”的困境,谁就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道理很简单,在“霍布斯选择”中,我们自以为做出了选择,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范围特别小。有了这种思维的限制,当然就减少了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霍布斯选择”就是一个陷阱,让我们在进行伪选择的过程中自我陶醉。要知道,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比方案,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
在我们尚未考虑好多种选择前,我们的思想是闭塞的。倘若只有一个选择,就无法对比,也就难以辨认其优劣。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并不存在优劣判断。记住这句格言吧:“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很可能这条路就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