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写过这样的作文:“长大后,我的理想是……”而一旦长大,又有几个人真的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呢?相反,我们听到最多的,往往是在若干年后,人们说“一不小心,自己真的成为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那种人”。而对于最初的梦想,连提都不好意思再提出来了。
越来越沉默的中国人
意大利有句谚语:“沉默是金,说话是银。”意思是说话多了给人一种轻浮的印象,且易暴露无知与软肋,所以沉默是最合适的处世态度。大部分中国老人看到这句谚语估计都有“他乡遇故知”般的会心感。因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历来是将“沉默”的艺术发挥到极致的!
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告诫我们要尽量少说话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在给后人普及沉默的艺术。
不信我们随手从历史长河淘出来几个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可是楚庄王不允许任何人劝谏,每天懒理政务,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又着急又害怕触犯禁令,只好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可是,楚庄王在朝堂之上还是一言不发,右司马非常着急,不知道楚庄王如此沉默下去是否会给楚国招来灭顶之灾,便灵机一动,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的意思,答:“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楚国内部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楚庄王发兵讨伐齐国晋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青史留痕入了书,成为后代长辈教育晚辈的法宝。这是关于“沉默”的经典故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韬光养晦”的哲学。
话说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霸气威震四方。刘备作为皇家正统子弟,被迫跟母亲卖草鞋为生,日子过得甚为拮据,论势力,哪里是曹操的对手?
一天,刘备正在菜园里忙得不亦乐乎,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去一趟。刘备知道这“去”里暗藏杀机,但也只得胆战心惊地随着来人入府见曹操。曹操说:“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了一件往事,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见亭子里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两人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
酒至半酣,曹操问刘备:“你觉得当世哪些人是英雄呢?”刘备装作稀里糊涂的样子,说了几个人的名字,曹操笑着摇头一一否定掉。刘备故作不解地问:“那按照您的意思,谁能当英雄呢?”曹操说:“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恰逢天上突降暴雨,雷声震耳欲聋,刘备灵机一动说:“这雷好吓人。”曹操放下心来,一个被雷声吓得连筷子都捏不住的人,能有什么出息?!
经过这番掩饰,即使生性多疑的曹操,也对刘备放松了警惕。之后,刘备趁机暗中招募贤才,聚集实力,后与曹操势均力敌,成就一方霸业。
这里再说一说“三国”里另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杨修。
杨修才思敏捷,智慧一流。有人评价他是曹操身边最聪明的人。他究竟聪明到了什么程度呢?
比如,曹操请人为自己建造了一座花园,花园建成以后,曹操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面面相觑,不知到底是何意思?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太宽了。”工匠们们立刻重新建造围墙,将门改造妥当,曹操看过后,非常高兴。
又一次,曹操在一盒点心上写了“一合酥”,随手放到案头上。杨修进来,拿来勺子和大家分吃了。曹操回来问:“你们这是做什么?”杨修说:“丞相在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大家嬉笑起来,曹操也笑,但心里越来越不舒服。
曹操生性多疑,曾吩咐侍卫:“我做梦的时候会控制不住杀人,所以我睡着之后,你们都不要靠近我。”而杨修却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我们在梦中。”
公元219年,刘备亲率大军打汉中,曹操率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这一天,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厨师刚好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底有鸡肋,随口说:“鸡肋!鸡肋!”随后,杨修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与营中诸将也纷纷打点行李。曹操借此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把杨修斩了。
明眼人都知道,杨修死得不值,曹操本就有撤军之意,却借机将身边最能猜透他心思的人给除掉了。刘备与杨修,都是“三国”人物里的奇才,只因个人性格不同而遭遇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于是,上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拿二人的个性与结局做比较。人们说,才华过人必招嫉恨,善于隐藏方能韬光隐晦。如果刘备在一开始就如杨修般口无遮拦,到处张扬他的光复汉室理想,他又能走多远呢?大概在“青梅煮酒”那一回就已经出不了曹操的亭子。
不过,话说回来,何谓“韬光养晦”?
“韬”指隐藏,按捺;“光”指锋芒锐气;“养”指培养;“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月末之夜,月亮昏暗不明。韬光养晦,顾名思义,就是隐藏才能。
千真万确,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祸从口出,患从口入”的故事,也有无数“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故事……人们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人们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人们还说:“枪打出头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信奉老祖宗的生存哲学,不管天赋如何,都选择了沉默——在沉默中抵抗,抵抗不了的时候也不敢说出来。在生活压力下,人们给自己找了许多懦弱的理由,越来越心甘情愿在沉默中顺从,顺从到迷茫,到再也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不敢走自己想走的路、不敢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直至有一天,他们自嘲终于成为昔日最最讨厌的那种人。
他们偶尔被网络上这样的话触动:
“梦想是一个说出来就矫情的东西,它是生在暗地里的一颗种子,只有破土而出,拔节而长,终有一日开出花来,才能正大光明地让所有人都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坚持,别无选择。”
他们手点键盘,再加一句评论:“梦想就像**,不可缺少,然而只能偷偷穿在里面,露出来就会恶心到人。”
这刻薄的比喻有一定的道理,有什么想法成天挂在嘴边吹嘘确实令人厌烦。然而,如果梦想是高尚的,真的合适比作“**”这样不登大雅之堂的物件吗?如果一个人的梦想说出来就会恶心到人,那这人有没有想过周围到底聚集了些什么样的朋友?那些朋友值不值得深交?
刘皇叔或杨修,想在乱世成就一番霸业——说出来最多只能“恶心”到曹操这般“盖世英雄”——竞争对手互相妒忌嘛。而更多人,想换套大点儿的房子,想考公务员,想娶一个美女做老婆,想周游世界……想过得更好的愿望都是不会对别人构成人身威胁的,为什么说出来就一定会恶心到人,而不是激励到人呢?如果身边人真的值得交往、可信任,那么大多也是该对自己的梦想抱以各种方式的支持吧。那些踩你小辫子,你一“美好”他就要恶心的人只有两个可能:一是你的“梦想”本身就见光死的,二是你身边的人不值得交往。
当今,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做到的只是“不说”。在不说里闭着眼睛过日子,继续复杂而平庸的人际关系,单调乏味的工作状态……日复一日,在网络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现实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怕麻烦上身。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能激起全民的共鸣与追捧,可一句“钱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的调侃,就将梦想拦截在路上,无数人继续牢牢地被拴在原处,且心甘情愿。
这样沉默地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到死也不再改变的无数人里——或许就有你。
梦想也是要说出来的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讲了项羽少年时代的一段趣事:
项羽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教他学剑,他也没什么兴趣。项梁特别生气,责备他这样下去将一事无成!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些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打,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听了,觉得这孩子野心颇大,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也只学个大概,不肯花时间和心思深入研究。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后,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王朝。他为了宣扬自己的霸业与威德,进一步加强国家的统治,常常带着浩浩****的队伍在全国各地出巡。
有一次,当秦始皇的仪仗与船车威风凛凛地经过南江时,年少的项羽不屑地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能比他做得更好!
项梁闻之大惊,急忙伸手捂住他的嘴。其实,项梁自己也早在心中盘算着如何推翻苛政秦朝,但碍于人多嘴杂,从不跟人透露罢了。从此,他暗中帮助侄儿。公元前209年暴发了农民起义,叔侄俩在这次农民起义中击破了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项羽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后来,项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
嬴政灭六国后,威势可谓空前,他巡游全国,目的本在统一民心,没到却是激起项羽的斗志。对于不读书、不学剑术,连兵书也疏于钻研的侄儿,项梁没有嘲笑他“不自量力”,相反,明里训斥,暗里相助,在项羽的梦想道路上扮演了保驾护航的角色。
我们更多的平凡人,是需要说出自己的梦想的。尤其是当说出那个梦想,能够让更多人来学习、模仿、追随和呼应时,才会更有价值与力量。刘备不说出自己的梦想,是因为他对面坐的人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此时自身力量还太小,一旦说出来,就可能让“未来”腹死胎中。项羽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懂明哲保身,所幸站在他旁边的人是自己的亲叔叔。今天,我们所有人都奉行刘备的沉默之道,难道每个人对面都坐了一个随时要将自己杀掉的仇敌,每个人都在按兵不动地等待时机吗?
大多数人,拥有的无非是一些不妨碍他人的个人愿望,却也学着“韬光养晦”。而那些美好的心思,一旦深埋心底,也许来不及见光就被无情的岁月抛弃了。
梦想,也是需要大声说出来的。
大丈夫欲成霸业,何必遮遮掩掩、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志向招人耻笑?少年周恩来,挺身而立,大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口出豪言,“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告别黑暗的封建地主统治的旧社会,步入开天辟地的新时期。古往今来,无数风流人物,从“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阮籍,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更多为狂傲狷介之人。他们,因为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呼百应,得到支持与鼓励,从而使梦想照进现实。
在特定环境下,韬光养晦是必需的智慧,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却曲解了它的含义,一味地沉默,隐忍,退缩,一问摇头三不知……甚至将这种生存哲学深深烙进民族之精神中。
在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对南京城区和郊区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与烧掠,一共有30万中国平民与战俘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据一位幸存者回忆说:“有一次屠杀中,五个日本军人赶着上千个中国人去河边给他们的刺刀当‘靶子’,结果,除了我逃出来,其他人都死了,这上千个中国人里有不少都是年轻力壮的男人。”
是五个日本人与上千个中国人啊!即使日本人手中有枪有刀,然而上千个中国人一拥而上,完全可以消灭区区几个日本兵……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敢动,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冲上去的“出头鸟”。他们牢记祖宗遗训,都在默默等待时机,却在“明哲保身”的自我催眠下,集体成为被宰的羔羊。
多么可悲!
如果当时有一个中国人,如陈胜吴广起义一般,号召起来,说不定就能救下上千条人命。你可能摇头叹息,可惜没有如果……而现在呢?新时代的我们,比他们又好到了哪儿去呢?
中国人懂得隐藏,害怕打压。家长们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老老实实地,不要出风头,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什么用也没有;在家里听父母话,在学校听老师话,就是好样的。
这些好孩子们,循规蹈矩地长大了,却再也不敢轻易发声,只是沉迷于看各种“梦想秀”节目,看得热泪盈眶越看越上瘾,越看越感到自己的平庸与无能。
“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这些打着“梦想”招牌的选秀节目在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少演艺人才,通过选秀渠道,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且不评价这样的选秀节目过多是否有浮躁之嫌,也不管上节目的人是不是作秀,只问,如果他们不敢走上这些舞台,不敢把梦想说出来,他们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也许有的能,只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经历更多的艰辛,也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梦想真的成为了回忆里的一个梦而己。
大声说出梦想,同时获得力量追随与支持,也许才是当下这个时代最明智的态度与做法。
曾有一档大型女性歌唱真人秀节目,一群不甘平庸的妈妈们在节目中放声歌唱,她们通过歌声诉说自己的心里话,也通过这个舞台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渴望,她们发誓要实现“绝望主妇”们的华丽逆袭。她们的真诚与故事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评委在内人人都起立鼓掌……鼓掌的人越多,代表支持她们的人越多,多才多艺的妈妈们就靠这样的方式展现了才华、实现了梦想。
举这类例子并非说梦想必须通过电视节目秀出来才算成功,而是提醒大家,沉默不一定是金子。大声说出梦想,在公众舞台展示自己,迅速地得到几千人、几万人,甚至上亿人的认可和配合,这难道是“韬光养晦”能办成的事儿吗?
敢露面,别人才能认识你;敢露才,别人才能认可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沉默——意味着被忽略。
人应当有一种坚持的精神
他于1819年5月31日出生于长岛,当过信差,学过排字,在乡村教过书。他喜欢独自思考,在大自然中到处游**,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毕生最大的渴望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却一本也卖不出去。他只好将它们全部免费送人,包括送给一些当时在诗坛上有一定名望的诗人。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看都懒得看一眼,惠蒂埃甚至将它随手扔进了火炉。
有人奚落他,诗歌如此高贵,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写,你一个木匠的儿子,也配写诗吗?
满腔热情,招来的却是嘲笑与辱骂,他非常痛苦,想罢手又无法违背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条路真的走不通吗?他真的不配写诗,所以最好以后永远不要碰诗歌吗?后来,他收到了一封信,那是一个诗人寄来的,信里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濒临绝望的年轻人又看到了光明,他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念,哪怕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读者!
多年后,他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而他那本诗集也成为了美国甚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名作。
他就是华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是英国著名诗人——爱默生。
类似惠特曼这样在逆境里坚持的励志故事有许多。生来具备某些天赋的人尚在努力坚持,何况绝大多数的平凡人呢?
我们,不管天赋奇特者还是才能平庸者,不管出身大富还是一贫如洗,都应当抱着破釜沉舟的信念去做最想做的事情。这些梦想成真的事例告诉我们,要实现理想,比坚持更重要的还是坚持。爱迪生有这样一句很有名的话:“哪有什么天才?所谓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行百里者半九十,大部分人,都是在完成百分之九十九时,因为过于孤独、过于辛苦,或因前途未卜,而选择了放弃。甚至,有的人本身已经做得很好了,仅仅因为身边个别人的不认可,便严重影响心情,开始质疑自己的一切,最后选择了放弃。
多么可惜!
有人说,一个橘子,哪怕长得再完美、味道再甜,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因为总有人天生就不喜欢吃橘子。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确实会跟那个橘子一样,会为冷落与非议难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那些不喜欢吃橘子的人,便放弃自己向着阳光努力生长成最好的那一个橘子的希望。即使真的走到人生低谷,看不到希望了,也不能放弃——因为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些人赞成你、鼓励你,就如爱默生对惠特曼。
爱默生为惠特曼带来了慰藉,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让惠特曼一路坚持下去,可谓是惠特曼生命中的贵人。
那么,如果惠特曼没有受到爱默生的认可呢?
惠特曼是不是就该选择放弃?
其实,越是这个时候,越是应该拿出坚定的态度。坚持不是给别人看,而是完成自己的使命。“幽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一个人,在不够出色的时候会被人忽略、嘲笑,在优秀的时候也难免会被人打压与妒忌。如果永远将心中的希望寄托于他人,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坦然地走下去。
当你心中有渴望,当你努力付出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当有人嘲笑或者冷落你的梦想时,你更应该拿出自己的态度,有所坚持。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也有自己的品位和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个体。如果我们一味地因为不被接受而痛苦,认为自己做的都是错的才会招来否定;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湎在沮丧的坏情绪里,并一蹶不振;如果我们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只能随波逐流,在大流里找到一点儿安全感,一点儿轻松感——总有一天,当我们抬起头的时候会猛然发现:自己早就变成了曾经最不屑的那种人。
为什么非要迎合别人呢?
世界就是这么现实,成王败寇,如果你内心的理想是光明的,就完全不用在意这个世界的眼光。他人对你的打击,应当成为你继续前进的动力。
将一切都变成前进的筹码吧!无法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橘子,但不耽误你努力成为橘子中最好的那一个。
珍珠蚌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将沙粒变成光彩炫目的珍珠;骄傲的雄鹰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才能在空中飞翔起来……惠特曼坚持着他的文学理想,哥白尼坚持着他的科学真理,爱迪生坚持着他的科学实验,杜甫坚持着他的诗歌创造,神农坚持着他的医学尝试……当代企业家,面对事业的不顺利,一样咬牙坚持,直到迎来春光回返、梦想成真那一天。
人人都有梦想,但能实现的只是极少数。中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为了心中所想而一直坚持,无怨无悔;是否有一种执着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能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
你和身边每一个人一样,心里描画着自己的蓝图;你也和身边很多人一样,发现当下节奏这么快、压力这么大,坚持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同样的情况,有人选择了待在原地,有的人却选择了跨越障碍。
待在原地不动的人,就这样渐渐被时光淘汰而成了最难有长进的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选择跨越障碍的人,再难再险也会坚持,也会咬牙挺过。他们想,已经到很差的境况了,再差又能差到哪儿去呢?
人就这样分成了两拨儿:梦想成真者和有梦永远只能想象者。
他们中间一直以来只差两个字——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