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发怒与不发怒 ·(1 / 1)

既会发怒,又难以被激怒。适时发怒,又适可而止,这就是发怒的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用发怒表示立场之前,先应该学会,在人人都认为我们会发怒的时候,能稳住自己,不发怒。

什么?发怒也要学习?

那当然了!生个气真有那么容易吗?

以前有一位刚自军中退伍的学生说的笑话:一位团长满面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营长发脾气。营长回去,又满面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连长冒火。连长回到连上,再满脸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排长训话……

说到这儿,学生一笑:“我不知道他们的怒火,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真的,也是假的。当怒则怒,当服则服。

每次想到他说的画面,也让我想起电视上对日本企业的报道:职员们进入公司之后,不论才气多高,都由基层做起,也先学习服从上面的领导。在熙来攘往的街头,一个人直挺挺地站着,不管人们奇异的眼光,大声呼喊各种“老师”规定的句子。

他们在学习忍耐,忍耐清苦与干扰,把个性磨平,将脸皮磨厚,然后——他们在可发怒的时候,以严厉的声音训部属,也以不断鞠躬的方式听训话。怪不得美国人常说:

“在谈判桌上,你无法激怒他们,所以很难占日本人的便宜。”

既会发怒,又难以被激怒。适时发怒,又适可而止,这就是发怒的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用发怒表示立场之前,先应该学会,在人人都认为我们会发怒的时候,能稳住自己,不发怒。

说穿了,怒是一件人生的必需品。如果你不怕我唠叨,我可以告诉你,相互依赖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发怒也是一种相互依赖。生物学中有一个简单的原理,即人天生就有自助能力。所有儿童天生会生气,这是一种健康的表现,这是一种抗争或抗争反应。当父母对孩子不好或在情感上无意地忽视孩子时,孩子会用哭泣表示愤怒,但他们通常会压抑孩子合理的愤怒。父母不应该要求完美,应给予所有孩子表示生气的机会。对愤怒的压抑比创伤危害更大。人们相互之间应形成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是孩提时代所形成的依赖关系的再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宣泄受压抑的愤怒和忧伤而形成的。

最糟时期过后,正常情绪得以恢复。最终得到持续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一时的“情绪高涨”,而是定义为远离焦虑和沮丧。我们又重新得到爱和被爱的能力。

具有攻击性生气情绪的人通常会吹毛求疵,而且不能被拒绝,所以和这样的人相处时,就如同走在蛋壳上一样。这种行为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保护方式,保护他们在面对批评和拒绝时,不会感到痛苦。说白了,就是要面子。理智与情绪的争战也往往由此而生。是怒火压倒理性,还是理智更胜一筹,全看你是秉公还是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