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人们都说,与聪明人说话一句就够了。
作者:我却以为一句已嫌多,露出容色即可。脸色是灵魂的门户,思想的索引。沉默往往是在做出某种暗示,其中所表达的东西要比愚昧的人从千言万语听出的还多。
博士:是的,那些至关重要的真理,往往是在半遮半掩中表达出来的。
作者:但是听者必须有充分的领会能力。
博士:的确如此,当今世上人们总是将真理乔装打扮成愚蠢。
作者:此外,还有许多人在有意无意地规避真理,以免让人觉得幼稚和愚蠢。诚挚已不合时宜了,只有一些遗迹尚残存于世,一旦出土,世人将视为神秘之物而顶礼膜拜。
博士:对于身居高位的权贵显要,我们应该一点一滴透露真相。
作者:而且应该由他们自己来下结论。他们的成败将取决于他们的判断和猜测能力。
博士:有人说,真相像一个既可爱又羞涩的少女,见人时一定要用薄纱遮面,其道理就在此。
作者:因此,王公贵族为她揭开面纱时,应该有骑士风度。他们必须善于思考真相,善于观察虚妄。人们向他们陈述真相时,应该徐徐渐进,并且经过咀嚼再吐哺给他们。戳穿他人自欺或欺人的梦幻,要向从政之道学习:步履轻捷,仿佛行走于半暗不明的地方,随时随地准备躲避风险,遇到蠢人,就遁入奉承的阴影之中,看到明智的人,则挺身进入真理的光明中。
博士:那些谨慎的人和睿智的人的完美是何等动人啊!在设法使人警醒虚妄、抛弃幻觉时更是如此。前者循序渐进,用尽暗示,后者全神贯注,极力忖度。
作者:的确如此,因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应因事制宜。对那些投我们所好的事应时刻保持警惕以免轻信上当,对那些不迎合我们的事,不妨放松情绪,坦**以对。奉承往前走一步,智慧就后退一步。想象的东西往往超过事实一倍还多。
博士:除了嗅到讨厌气味以外,睿智的人通过观察最轻微的脸色变化,最不露痕迹的眉头一皱,都会有所警觉而细加推敲。
作者:有时我也感到十分困惑。在三言两语中,往往掩饰着更深的意图未表达出来,但言下之意就很难把捉了。明智的人在处理棘手的事时会特别小心,徐徐渐进,步步慎重,然后故作举重若轻,以轻灵如同羽毛的舌头迅速掠过。
博士:遇到批评或者有人要去除我们的固执虚妄时,我们总是不能心甘情愿地承认别人所指出的缺陷。我们不想听,更不想相信。对于恭维的奉承好话,毫不费力就能使我们相信,对于指出我们缺点,有时得有狄摩西尼[6]的辩才,才能说服我们。
作者:此外,仅仅依靠理解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善于忖度,因为有人将自己的心事深锁胸中,让自己的秘密和感受在这个方寸之中完全成熟后才会告诉他人,甚至任由它们在里面腐朽而秘不示人。
博士: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学学那些技术高超的大夫:用人的呼吸来把握他们的脉搏,通过他们嘴里的气息来测量他们的体温。
作者:知识不会伤人。
博士:但知识有时会令人难过。正如明慎的人应该预先猜测他人会说什么,精明的人必须记住自己曾经说过什么。人生道路上,埋伏着险诈的斯芬克斯。愚蠢的人就会被其吞噬。唯有伊底帕斯这样的人才能揭开谜底。
作者:世上最容易的事莫过于了解他人。
博士:人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了解自己。
作者:那些愚昧的人,没有一个是不怀恶意的。
博士:而且看别人的缺失,目光比看自己的加倍锐利。
作者:他能看见别人眼中的微尘……
博士: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
作者:知的第一步应该是自知之明……
博士: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道理。
作者:普利恩斯的毕亚斯(Bias of Priene)因为说出这样的箴言,得以进入希腊七贤之列。
博士:但是至今却没有谁以奉行这句话而出名。人们越了解别人,就越不了解自己……他们苦苦思索对人生和社会无关紧要的事,却不想生死攸关的大事。
作者:这就是懒散的结果。有比这更糟的事吗?
博士:虚妄的好奇心。
作者:啊,人真是可悲!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虚空和幻觉!
博士:言归正传吧!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的人寡言慎行,有人饶舌放肆。有人小题大做,有人大题小做。明智的人应该小心谨慎面对这两极。
作者:这让我想起了塞西亚人教给年轻的亚历山大的一个道理:人有如河流,有的河流排出的东西,被别的河流吸纳。最深的河流,最沉静,最不聒噪。
博士:但是对于有些事情,怀疑与真相同样重要。情况往往是,我们疑心才起,别人就在宣扬结论了。
作者:语言文字常常根据所讨论的话题而有不同的深度。
博士:很多人因为没有测量深浅而被淹死,因此,明智的人应该善于探测这种深浅虚实。另外也要记住,游泳最难的一点,是怎样才能不弄湿衣服。
作者:尤其是你正穿着王袍时。今天就谈到这儿吧,各归正事。你回去写你的《古代的札拉戈札》,阁下这部博学之作,大家都引颈以待。我呢,还是写我的《智慧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