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篇(1 / 1)

茉莉理气散郁结

茉莉花茶,是许多老人记忆里的一抹芬芳,温馨沁人。过去,北方地区的讲究人,清早起床漱口后,先沏上一壶“高末”,喝足了再吃早点,美其名曰“冲龙沟”。这“高末”,就是茉莉花茶的碎末末。很多老北京人,无一例外,是喝着或熏着“高末”的香气长大的。看电影、听京戏,戏里戏外,很多人只要有口饭吃,肯定要弄壶“高末”喝喝,这就是老一辈人在困苦年代里的风雅。

花茶,又叫“香片”。根据所用鲜花的不同,可分为玉兰花茶、桂花茶和珠兰花茶等,我们平常所说的花茶,一般是指茉莉花茶。历史上,最早饮花茶的,当属屈原了,他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代时,花茶可能已经出现。韩偓的《横塘》诗云:“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此处的“犀液”,即是桂花的芳香物质。或许,这就是引花入茶、花益茶香的源头。

到了宋代,蔡襄《茶录》记载:“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宋代,作为贡品的小龙团茶,需要加入名贵的龙涎香,以增加香气。蔡襄又说,民间多不用,以免香夺茶之真味。但是,“玩芳味,春焙旋熏”,玩味茶时,多了一种滋味,岂不也是妙趣横生的雅事?黄庭坚是引花入茶的坚定支持者,他在《煎茶赋》里写道:“不夺茗味,而佐以草食之良。”黄庭坚认为:“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所以喝茶时,应该加些核桃、松子、蘼芜、甘菊等,“既加嗅味,又厚宾客”。他又说:“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这又何乐而不为呢?由此可见,北宋的文人已经把甘菊等花卉拌入茶中饮用。宋金时,蔡松年有词:“纤苞暖,酿出梅魂兰魄。照浓碧,茗碗添春花气重。”此时的瑞香花,香浮着文人的茶盏,倍添韵致。南宋时,陈景沂的《全芳备祖》说:“茉莉烹茶及薰茶,尤香。”宋代以茉莉薰茶,以花助茗,已很普遍,但其薰茶工艺,尚未见之于文献。

元代,倪云林首创了莲花茶。顾元庆《云林遗事》记载:倪云林所制莲花茶,“就池沼中择取莲花蕊略破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用麻丝扎缚定,经一宿,明早连花摘之,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扎,以收藏”。莲花茶窨完后,茶的含水率较高,花茶不但不香,而且容易变质。“取茶纸包晒”,这是窨制一款好茶的经验之谈。这一点,清代的沈复并没有搞懂。他在《浮生六记》中,回忆芸娘生前窨制荷花茶时写道:“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作为公子哥,沈复喝茶在行,也颇有情致,但在芸娘窨茶时,他肯定没有参与其中,或者认为稼穑之事不值得关注,他忽略了芸娘从荷花中、取出茶叶后、纸包烘干这一重要细节。这即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为茶之道。

明代,顾元庆《茶谱》对花茶的制作,作了详尽的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明代的花茶制法,与现在的窨花工艺已经非常接近了。每年,我们都会在茶山幽境仿此制法,用盛开的桂花窨制桂花龙井,用素心蜡梅薰制安吉白茶,美其名曰“白素贞”。以花言志,以茶清心,林泉雅趣,至今思之,历历如画。

明代朱权是真正的花茶玩家,他在《茶谱》中写道:“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顷,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此是以花代茶的品饮法。他还推出另一种薰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如果模仿朱权的薰香茶法,要注意通风干燥,以防茶叶氧化变色,产生闷味。

清代顾禄的《清嘉录》记载:“珠兰、茉莉花于薰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其实,到了雍正年间,苏州与福州的茉莉花茶,已行销北方市场。北方人喜欢茉莉花茶,与过去北方的水质较差有关。唯有馥郁芬芳的茉莉花茶,可使咸涩的水味瞬间变得美如甘露。其次,茉莉花辛温解郁,理气镇静,非常适合北方的气候与春天饮用。梁实秋是南方人,喜欢喝龙井,但也禁不住香片的**,他独创了一种龙井茶与香片混饮的“玉贵茶”,即在泡茶时,把一半龙井和一半香片,同时入壶,如此泡出的茶,既清苦又浓馥,风味绝佳。汪曾祺曾说:“我不大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花茶,一度也密切融入北方人的生活,飘散出北方地域文化的香韵。

花茶利用茶叶具有的超强吸附能力,在与鲜花拌和、鲜花放香的时候,最大程度地吸附鲜花释放出的花香分子,一吐一吸,水乳交融。其后,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协调平衡,相得益彰。它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一盏香片,花木情深,含英咀华,令人陶醉。

花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包括茶坯拌和、窨花、通花散热、起花和烘干等工序。为了提高香气浓度,需再窨一次的,称为双窨。同理,重复窨制三次的,称为三窨。20世纪90年代以后,茉莉花茶的窨制,大规模地推广了湿坯连窨技术,连续三窨起花后,茶坯含水率高达22%。湿坯连窨,减少了每窨之后的烘焙过程,提高了茉莉花茶的品质。以此类推,特种茉莉花茶也有六窨一提和七窨一提的,所谓九窨,多为传说。精制以后的六大茶类,原则上都可作为窨花的茶坯,而尤以鲜爽醇和的烘青绿茶最宜。在花茶窨制前,茶坯的含水率最好控制在10%左右。若茶坯含水率过低,茶坯的吸香能力也会降低;如含水率过高,在窨制过程中,茶坯还会大幅度地吸收水分,容易导致茶坯松散,影响茶的香气与外观。

为了有效提高花茶的香气与浓度,改善茉莉花茶的香型,在窨制茶的拌和之前,通常会使用白兰花打底,即先用白兰花与茶坯拼和,窨制一次,使茶坯吸附白兰花的香气,称为“底香”。白兰花的底香,要拿捏适度,不能因突出了白兰花的香气,而降低了茉莉花的鲜灵和幽香。

提花,是茉莉花茶窨制的最后工序,它对花茶鲜灵度的提高,非常必要。提花,是在窨花过程结束的基础上,选用晴天采的少量朵大饱满的优质花,茶花拼和,复窨一次,时间控制在6—8小时内。提花之后,要及时出花。出花后不再复火,茶叶的含水率要控制在9%以下,然后装箱出售。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芳苞泫露,冉冉暗香。单瓣的香气馥郁,清高甜香;双瓣的香气浓烈,稍欠清甜。故窨花用双瓣,提花选单瓣。我国关于茉莉花的最早记载,当推汉朝陆贾的《南越行记》,他写道:“南越之境,丘谷天味,百花不香,此二花(耶悉茗花、茉莉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据宋朝张邦基的《闽广茉莉说》记载:“闽广多异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花为众花之冠。岭外人或云‘抹丽’,谓能掩众花也,至暮则尤香。”从上述记载可见,福建茉莉花的栽培,在宋代已经普及。

一款好的茉莉花茶,尤其难得。其茶坯,需要春茶精制后干燥存放。等到夏天,茉莉含苞,午后采花,晚上吐香,始能窨茶。而茉莉花的品质,以入伏以后的“伏花”最佳。因此,优质茉莉花茶的生产周期,一般会在6个月左右。传统的茉莉花茶,一般要窨3次,耗时3天左右。如果是六窨、七窨的顶尖茉莉,要使花香透入茶骨,单算窨茶过程,就需耗时20余天,人工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市场上的花茶价格,大都低于普通绿茶,其中奥秘,值得饮茶人慎而思之。

一泡好的茉莉花茶,香气袭人,具有鲜、灵、浓、醇四个特点,不能混杂陈味和闷味。在成品茶里,一般不会见到花朵,即使存在花干,总量应控制在1%以下,方为合格。若有少量花瓣残留在茶里,尚属正常。否则,不仅会影响茶叶香气的纯正度,易受潮、走色、变味,而且也会使茶汤产生苦涩杂味。

春天饮茶,尤其是女士饮茶,最宜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属于再加工茶,辛温发散,去寒邪,助理郁。林黛玉如是常饮茉莉花茶,就不会有那么严重的春愁与秋悲。不过,写不出凄清悲切的《葬花吟》,也会使林黛玉的艺术形象黯然失色。在健康与才情之间,我们无疑会首选健康。炎炎夏日里,一杯茉莉花茶,益气提神,芳香扑面,不由地令人想起那首关于茉莉的古诗:“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