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银针金镶玉(1 / 1)

站在岳阳楼上,重温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片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此刻,我才意识到,一碧万顷、沙鸥翔集的洞庭湖,所衔的远山,本是盛产银针的君山呀!黄庭坚诗云:“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而今的君山四周,湖水干涸,野草萋萋,已看不到刘禹锡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产茶,始于唐代,僧人齐己有诗:“灉湖惟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这说明灉湖茶在唐代,已经是不能惠及寻常百姓的贡茶了。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湖之含膏。”唐代的灉湖茶,大概包括君山、北港、龙山、龟山等诸山所产之茶,尤以君山为上品。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岳阳写下名句 “今宵更有潇湘月,照出霏霏满碗花”,那清绝的“霏霏满碗花”,未尝不是君山茶?

宋代的“岳州之黄翎毛”,应该是君山银针的前身。正如蒙顶石花是蒙顶黄芽的前身一样。君山茶,芽头肥大,色泽微黄,白毫密布,称之为“黄翎毛”,栩栩如生,确实贴切。为什么君山银针会被喻为“黄翎毛”呢?只有清楚了宋代的制茶工艺,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宋代的贡茶不同于唐代,茶芽蒸青后要洗涤,小榨以去其水,大榨出其膏,榨出茶的部分汁液后,茶汤的苦涩度会降低很多。其后,要压饼干燥。在布帛里压榨过的茶,干燥后,茶芽容易发生轻微的氧化黄变,使茶的外观更加密布显毫,因此,称之为“黄翎毛”,是符合古人的视觉感受的。唐代制茶,没有“压黄出膏”这个环节,而君山的茶,又汁浓味厚,所以,才称为“含膏”。

通过对君山原生群体种茶树的观察,我基本可以确认,君山银针,属于内质比较丰厚的中叶种。当然,近代新栽培的君山茶园里,也有大叶种茶树的存在。茶园里原生种茶树的特征,与唐宋史料中所记载的芽茶的内质与外观,也是基本吻合的。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准确记下了君山茶与龙井茶树相区别的特点,他写道:“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灉湖诸山旧出茶,谓之灉湖茶,李肇所谓岳州灉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范致明认为,君山白鹤泉周边的白鹤茶,极其甘香,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蒸青绿茶本来比较苦涩,香气也不会太高,那么,这种特有的甘香,又来自何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土人”通过摸索,逐步改变了过去的制茶工艺,使白鹤茶具备了堆闷黄变的技术可能。

北宋黄儒的《品茶要录 ·过熟》的记载,基本可以证实我的推断,黄儒认为,茶叶蒸青后,过熟色黄的,会更甘香。其中有记:“试时色黄而栗纹大者,过熟之病也。然虽过熟,愈于不熟,甘香 之味胜也。故君谟(蔡襄)论色,则以青白胜黄白;余论味,则以黄白胜青白。”

综上所述,宋代的君山银针,虽然还不同于今天的黄茶,但通过适当的控制、蒸、榨、闷、干燥等工序,可能会促使茶叶发生黄变而变得香高、味甜、韵长,甚至具备了黄茶的雏形。

明代以后,君山银针作为黄茶的代表,已经原形毕露。但由于地域限制,产量极少,君山茶多见于僧人的诗词之中,如:“茶烟歇于僧舍”,“晓寻诗句乞僧茶”,“僧煮茶兮香雾横”等等。

到了清代,君山银针才有了正式的命名。同治年间的《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开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耸然,俗呼白毛尖。”白毛尖的称谓,也很逼真。芽头茁壮、白毫如羽的君山银针,多么像太上老君的眉毛呀!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章,其中写道:贾母说她不喝六安茶,“妙玉笑着回应道:‘知道,这是老君眉。’”金枝玉叶出身的妙玉,最懂年事已高的贾母,她早已给贾母准备了轻发酵、茶性稍显温和的黄茶。深谙养生之道的贾母,本是名门闺秀,肯定不会在饭后即饮寒性较重、刺激性较强的六安绿茶的,这也是路人皆知的基本保健常识。至于很多人,武断“老君眉”是白茶,那更是离题甚远,贾母连绿茶都不喝,何况是不炒不揉、茶性更趋寒凉的白茶呢?从贾母的修为及茶的外形,结合妙玉泡茶所用的珍罕官窑茶器判断,妙玉泡给贾母喝的茶,极可能就是皇家贡茶。从妙玉的出身来看,视官窑茶器如草芥的她,是完全具备得到贡茶这个实力的。因此,贾母喝的老君眉,应该最接近君山银针。尽管在《闽产录异》可以查到:“老君眉(原注: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建茶志》援引古籍也说:“白茶类,有白毫银针、老君眉、寿眉、贡眉等名目。”但是,如果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红楼梦》中的老君眉从属于白茶类,从功效来看,这是最不可能的。

君山茶园

早期的君山银针,一般采摘一芽两叶。其后通过拣尖,制成君山银针。清代的贡茶也是如此,芽头如箭的叫尖茶,纳作贡品,称为贡尖;拣尖后,剩余的叶片,叫兜茶,称为贡兜。1953年以后,废除了先采摘、再拣尖的复杂程序,直接从茶园独采芽头。君山银针的传统做法,基本包括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干燥等工序,历时72个小时。其中,初包,是形成君山银针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摊晾后的2~3斤芽胚,用双层皮纸包成一包,装入箱中放置40~48小时,进行发酵。嫩芽在湿热作用下,叶绿素被破坏,多酚类氧化物和其他内质化合物开始转化,以芽色呈黄及黄茶特有的醇和香气出现为适度。如果发酵不足,可以通过复包弥补。

正宗的君山银针,入水即沉,可全部竖立在杯底,如春笋破土。芽光水色,堆金叠银,蔚然成趣。其香气清纯悠长,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鲜醇甘爽。清代彭昌运《尝君山新茶》诗有:“嫩绿饱含螺髻色,清芬全是苣茝兰香。”

遗憾的是,君山银针的产量太低。“一螺青黛镜中心”的君山,茶园面积大约有30多公顷,对爱茶人来讲,能品到一杯正宗的君山岛的银针,着实是幸运与倍感珍惜的。2015年,在静清和茶斋开业之际,有幸收到长沙邓俐丽赠送的明前君山银针二两,芽身似黄金,茸毫白如玉。烹来长似君山色,一盏在手,雀舌含珠,喜润枯肠,直喝得齿颊生香,两腋生风,真如万年淳的《君山茶歌》所云:“岩缝石隙露数株,一种香味那易识。”这种幽微空灵、不易识的香气,来自于君山绝美的山场、特殊的小气候条件以及千年雾雨烟霞的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