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还是金融革命(1 / 1)

小镇金融学 伍聪 2021 字 7天前

没有足够的资本,冒着黑烟的蒸汽机就无法转动。

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这是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规模化的产业阶段[1]。因此,英国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的成熟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当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后,工业革命也就随之发生。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2]。

工业革命时期,大英帝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700—1780年,英国国民产出年增长率只有0.7%左右;工业革命之后,从1780年开始增长迅速,1780年到1801年,增长率达到1.32%,之后的三十年增长率最快,为1.97%。(如表1所示)

表1 英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

资料来源:Crafts,N.F.(1985).British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

另从英国国民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国债发行量来看(如表2所示),英国经济也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得到了迅速提升。国民总收入1759年为66.84百万英镑,到1801年增长三倍,为198.58百万英镑;工业增加值1770年为22.9百万英镑,到1831年增长五倍,为113百万英镑;国债发行量从1760年的101.70百万英镑,到1819年增长七倍多,为844.4百万英镑。

表2 英国国民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国债发行量数据

资料来源:国民总收入数据来自:Lindert,P.H.,& Williamson,J.G.(1982).Revising England’s social tables 1688-1812.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9(4),385-408;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资本投资与社会机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76;国债发行量数据来自:Michie,R.C.(1999).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A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3。

究竟是谁把人类带出洪荒?

是工业技术,当然也必须有金融!

蒸汽机可以代替传统的动力,但这个庞然大物消耗太大,只在纺织业部分推广,其他行业的动力仍依靠自然动力。蒸汽机不能推广,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资本。

没有足够的资本,冒着黑烟的蒸汽机就无法转动。

是没有资本,不是没有财富。

资本不是财富,但是资本是风向标,资金要流向创新行业,一定要有这样的示范效应才能在全民推广技术革新。

资本只是火种,是点燃财富熊熊烈火的火种。没资本,这场期待已久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再等一等,等待即将到来的金融革命,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蒸汽机才能将七彩祥云喷薄而出,把人类送入新的世纪。

金融革命姗姗来迟,因为英格兰银行虽然是私人占股,但最初只给王室融资,为战争筹款,而不为工业革命筹资。当年的企业就如同今天的小微企业,很少有人会顾及。

还好,英国还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金银铺。

金银铺,就是商业银行的雏形,也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真正的鼻祖,伦敦的私人银行前身大多数是金匠铺。在当时,纸币还没有出现,充当货币的主要是金镑,由于其携带不方便,伦敦的商人们便将自己的现金储存在金匠铺。金匠(Goldsmith)原是制造兼买卖金器的店铺,他们拥有职业看守人员以及保险库。

最初商人们在金匠铺存钱时需要支付给金匠铺管理费,然后得到一张票据,据此随时提取金镑。随着金银铺发展壮大,其开出来的票据可以作为支付手段进行交易。为了方便交易,金匠们还将一些大额的收据拆分成多张小面额的收据。由于票据远远方便于金镑,很快就在伦敦流行起来。

如同中国宋代的交子,英国的匠人们很快发现只要有足够的信誉,总会有一些金子沉淀在自己这里,多开一些票据出去也是可以的。于是,金匠们开始拓展自己的业务,他们将保管在自己这里的现金也作为贷款发放出去。

从1725年开始,伦敦银行的数量快速上升,此时,人们将之称为“城市银行”,也称私人银行(与今天的私人银行不是一个概念)。当时“城市银行”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伦敦“城”的银行,即坐落于伦敦中心金融区的银行,从1725年的23家增长到1851年的79家(如表3所示)。城里的银行主要经营政府债券和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的股票,同时也担任荷兰投资者和英国地方银行的金融代理。

另一类就是郊区的银行,称作“乡村银行”,这一类银行增长更为迅速,1750年还不到12家,1838年就超过1200家(如表4所示)。

乡村金银铺也会有一些资金沉淀,就是“乡村银行”率先将钱借给开工厂的人。金德尔伯格在那本传世的《西欧金融史》中对英国“乡村银行”大加称赞,指出作为地方银行的“乡村银行”在金融革命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工业革命期间制造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表3 伦敦“城市银行”数量表

资料来源:Price,F.G.H.(1891).A Handbook of London Bankers: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Predecessors.Simpkin,Marshall,Hamilton,Kent & Company.

表4 英国“乡村银行”数量表

资料来源: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资本投资与社会机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76.

“乡村银行”肯借钱给资本家当然是好事,但是,“乡村银行”有着致命的缺点,乡村资金富裕时间集中在5月和11月农作物收获之后,而资本家需要的是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个时候,“城市银行”终于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冲了进来。“城市银行”的介入迅速丰富了当时的银行业务,它们不仅通过贴现票据、发放短期贷款来为顾客提供短期资本,同时,还在票据贴现时充当乡村银行的中间人。

“城市银行”的介入彻底满足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银行”提供了现金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的渠道,1800年后专职的证券经纪人开始接替这类业务。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的“城市银行”数量急剧上升:从1750年的大约30家发展到1770年的50家、1800年的80家。它们主要通过贴现票据、发放贷款来为顾客提供短期资本。当时的“乡村银行”主要吸收地主和农民的存款,因而资金比较充裕,而工业地区的银行则需要大量现金来贴现票据发放贷款,因此这些“城市银行”便搭建了资金转移的桥梁。“乡村银行”像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吸收存款支付利息,同时以更高的利率放贷出去赚取利润。它主要的贷款客户一般将钱用于经营的流动资金,而不是一般的个人消费。

为了能够取得更多的资金,一些公司开始向多家银行同时贷款。“在以前的交易中,卡伦公司把资金来源局限在一家银行,到加斯科因时,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他向许多金融机构求助。因为公司明显有更多的机会从几家银行各借款一点点,而不是从一家银行借一大笔资金。曼斯菲尔德、亨特把对卡伦公司的贷款从7000英镑增加到1.5万英镑,西斯尔银行以前每周提供200英镑(时间四个月),后来又延长到6个月,这样总共提供5600英镑。英国亚麻银行在28周内每周提供100英镑,总共2.8万英镑。”[3]

银行在工业革命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资本转移的桥梁,能有效配置各地区的资本分配。“乡村银行”吸纳地主、农民、商人们的各种票据、现金等作为存款,同时“乡村银行”又将这些富裕的资金汇到伦敦的相应银行,伦敦的银行汇集了来自各个地区的存款之后,再将其转移到大量需要资金的工业地区,使工业地区的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

这样资金的转移过程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往往发生在深秋和早冬。那个时候,农产品正好已经收获并出售,乡村地区闲钱较多,而工业地区则是到了年末结算急需现金的时候。英国节俭的南部、东部与富有进取心的中部和北部通过银行联系在了一起,这对双方都是互惠互利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为高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地区提供资金而获得收益,而工业地区则可以借助这些融资建设基础设施进行工业生产。在工业革命期间,伴随着银行的诞生崛起,证券机构也出现了。

在1856年《有限责任法》实施前,英国就已经有企业开始通过发放债券来获得资金,有闲置资金的人们很乐意采用这种投资方式。这样,企业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本进行发展。布莱克本的棉纺工厂主卡德韦尔、伯利和霍恩比在1812年的账册中有97个小投资者的名单,其投资总额为3.6万英镑。证券机构的诞生,使得小有产者找到了一种更合适的投资渠道,还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减少自己的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进行借款并建立从事证券交易的机构可以吸引投资,满足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发展的资本需求。

约翰·希克斯说:“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从1688年光荣革命算起,到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缔造近代文明的顺序是这样的:政治革命、金融革命、工业革命。

制度革命造就了相对清明的君主立宪制度,国家决策程序进入集体理性渠道;金融革命造就了国债体系、央行和商业银行体系,无论财政汲取能力还是工商企业融资能力均已非昔日可比;在制度革命和金融革命的保障下,人类终于率先走出洪荒,轰鸣的蒸汽机把人类带入工业时代!

对这个过程,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不是一般的生产力革命,而是以一场深刻的金融革命为标志的,它的最大成果就是国际信用体系的形成。

金融革命来了,工业革命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