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可以不足值吗(1 / 1)

小镇金融学 伍聪 3058 字 7天前

就在轩辕启恒想联手长孙、南门两大家族悄悄收购西门一带房产的时候,小镇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革新改变了小镇的发展轨迹。

说起这个小革新的起因,是一台机器,是一个人的杰作,这个人就是曾经的修理匠太史弘贺。

我们曾提过,太史弘贺曾是小镇上的修理匠,醉心于收拾各种日晷、沙漏这样的东西,后来他的纺织厂发明了飞梭,织布效率变得特别高。飞梭只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就有此奇效,如果能有一部机器推动飞梭,那生产效率岂不会达到仙佛之境?

相传上古有一部《奇门遁甲》,不用人力、畜力、水力就能获得动力,甚至御风而行。如果可以驱动织布机,岂不比人力飞梭要好上千百倍,要怎样才能做到?

太史弘贺冥思苦想,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小镇上的人对此嗤之以鼻——不用人力、畜力、水力,难道机器可以凭空转起来,怎么可能?就连轩辕、长孙、南门这些朋友都觉得这样的想法太异想天开了,《奇门遁甲》只是一个传说,怎么能信以为真?太史弘贺丝毫不在乎身边人说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没有见到他了,也不知道他每天神神秘秘地搞什么名堂,就连纺织场都停止了运转。

轩辕家族的船队返航,轩辕启恒听说太史近况后很着急,棉布是船队利润最高的商品,下次出海定在三个月后,加上这次出海的三个月,太史弘贺半年正好能生产5000匹棉布。这三个月没任何动静,就算马上开始也只能生产2500匹,缺一半布料,镇上没有任何一家纺织场能有如此生产能力。这可如何是好?

没等轩辕启恒去找太史弘贺,他却主动找上了门,语气听起来像是说一件和自己无关的事:“三个月后,你来我这里装货,你的船队这次可以装满棉布,一万匹。现在就可以把订金给我,如果到时候不能交货,双倍奉还,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定价比平时要便宜十分之一!”

太史弘贺看着目瞪口呆的轩辕启恒,神秘地笑了笑:“你不知道,我自幼曾遇异人,授我《奇门遁甲》之术,如今自动运转的织布机已经造出来了,用这个机器效率能提高好几倍。”

眼前这个人是不是在开玩笑?看起来不像啊?轩辕启恒还在惊诧,太史弘贺的手已伸到眼前,下意识地二人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击掌为约。要知道按照小镇的规矩,击掌之后没有履约,太史弘贺要赔轩辕启恒一倍货款的!只有三个月,太史弘贺去哪里弄一万匹棉布,他疯了吗?

三个月后的一天傍晚,故意拖到晚上才来取货的轩辕启恒在太史的场区里看到了如山棉布,肯定不少于一万匹。太史弘贺既没有任何罗嗦的话语,也没有盛气凌人的气势,只是简单说:“轩辕,点货吧。”

轩辕启恒看着眼前的棉布,又看了看太史弘贺身后的纺织场,与之前不同的是,纺织厂中树起了很多大烟囱,滚滚浓烟正从烟囱中冒出。

难道太史弘贺真懂《奇门遁甲》?太史弘贺看着一脸疑惑的轩辕启恒,充满信心地说:“以后船队每次回来都可以装满棉布,我们有了自己的机器,生产能力已经足够供应你的船队,非但你的船队,我们足以供应小镇上所有的船队!”

“这《奇门遁甲》……”

太史弘贺看着一脸疑惑的朋友,用手指了指身后的烟囱,语气就像在说一件很平常的事:“哪有什么《奇门遁甲》,那是我逗你呢,不过是改进织布机,用蒸汽作为动力,再配上适当的传动装置,效率就比以前高多了。”

机械动力让小镇彻底脱胎换骨,此前因为棉布产量有限,即使出价最高的轩辕船队也只能满足一半运量,其他船队盈利自然也就更受限。远洋贸易一旦盈利受限,造船厂销售必然受到牵连,造船厂不可能造出更多船只,木材砍伐量也就随之下滑……

现在太史弘贺的纺织厂不但能满足“蓬莱号”船队,也可以供应其他船队,更有甚者,太史弘贺把飞梭的制造方法出售给了其他纺织厂。整个小镇的创造**被彻底激发出来,有事可做,有钱可赚,谁又不想去创造呢?

经济运行确实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一项重大发明,将带动很多行业,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

发现蓬莱岛之前,华夏小镇只能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后来出现了远洋船队、飞梭,如今机器不仅可以纺出棉布,还可以纺出薄如蝉翼的轻纱。无论蓬莱岛还是华夏小镇,谁又不喜欢这些好东西,谁又不想赚更多钱呢?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的时候,问题马上出现了。

小镇上的情况是,只要投入就有钱赚,有多少钱就能赚多少钱,每个人都想投资,每个厂家都想增加生产能力。

钱在哪里?之前的方法自然是向银行借款,但包括南记银行在内,大家有多少存款才能借出多少钱,即使借光银行所有的钱也不能满足小镇上的投资需求。

没有钱,就这样眼睁睁等着积累资本吗?原本赚钱的速度可以更快的!怎么办?

能不能让银行发行银行券,比如银行只收到1000锭黄金,却可以借出10000锭黄金。小镇产出的棉纱、棉布在目光所及的世界可以卖到翻倍的价格,只要船队归来就可以归还借款,为何不让银行多发货币?

关于这个命题,在上官煦炎和南门亦菲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后来人们把这场争论称为“货币足值之争”。

双方的分歧很简单,上官煦炎认为:既然银行开出的汇票可以被视为现金,银行当然可以多开,有谁知道哪笔存单对应哪笔存款,双方根本就不是匹配的!即使银行发行汇票超过了重金属储备也没有问题,每天只要留足日常用度就可以,凭什么不能增发?实际上,上官煦炎的东门银行、西门婴隆的西门银行都已经这么做了。

这种做法遭到了南门亦菲的强烈反对,没有足够多的金属储备,超额发行汇票,这对储户来说就是欺骗!尽管每天来提款的储户有限,可一旦遇到集中提款的情况,该如何应对?没有这么多金银凭什么开这么多汇票?

上官煦炎对南门亦菲的质疑不屑一顾:既然银行经营货币,借贷就是最常见的业务,就算不超发汇票,钱都借出去了,如果真的遇到集中提款就能应付了吗?还不是一样拿不出钱来,最后关门大吉?

南门亦菲本不想跟随西门、东门两家,可到后来,就连轩辕启恒、太史弘贺、长孙东阳这些人都开始质疑南门亦菲。毕竟盈利机会就在眼前,如果从南门银行借不到钱,就只能去西门、东门这些机构去借,而这些机构恰恰是他们最不想打交道的,无奈之下南门亦菲只得同意。

既然银行汇票不再受贵金属储备的限制,立刻便有了足够的货币,小镇也发生了一场经济井喷:每个人都知道有钱就能赚到更多的钱,为何不去搏一把?在巨大的**面前,使出浑身解数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所有人被打了鸡血。

不会纺织可以造船,不会造船可以航海,这些都不会,还可以去银行拉存款、跑客户,纺织厂、造船厂、冶炼厂……无数厂家拔地而起,还有无数人开始学太史弘贺改进机器;小镇成了不夜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挥汗如雨、冥思苦想,海边成了不夜港,每时每刻都有船队扬帆远航……

人类生为万物之灵,天生就适合创造,人人皆可为尧舜。有了创造的机会,即使上官煦炎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想到去炒房?

专题3-4:

道德制高点与货币创造

无论美元、英镑还是人民币,当代纸币已经都没有黄金作为锚定,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是虚值货币。当代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在不足百年前看来仍旧是匪夷所思的,没有足额的金银(美元)储备怎么能增发纸币,这不是劫掠吗?

金银天生非货币,货币天生是金银。因为自身特性,金银成为人类货币,但从本质上讲,金银的货币属性同样是人为赋予的。人类可以赋予金银货币属性,同样可以赋予纸币货币属性,还可以赋予其他什么作为货币,比如比特币,只要人们信任比特币可以成为货币,那么比特币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交易媒介存在。

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争论。

反对发行不足值货币的人是约翰·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作者。洛克被视为资产阶级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影响力溯及美国《独立宣言》,伏尔泰、卢梭、休谟,甚至富兰克林都自称是他的学生,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南门亦菲比喻成反对者。

洛克提出:天赋人权,人只受自然规律支配——在货币上,货币单位就是自然重量,所有货币必须足值。如果国王敢于拿自己的印鉴充当货币,或者在货币上减重,那么就是便宜了银行,这是绝不能被自然规律允许的!

在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时代,货币减重确实是一种残酷的剥削手段,但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货币。

道理很简单,没有足够丰富的货币,即使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市场和劳动力,人们照样赚不到钱,经济也就不可能出现增长(稍后在“价格革命专题”中详述)。

不仅洛克,当时绝大多数社会精英乃至普通人都认为,货币发行必须有充足的金银储备,否则就是欺骗。尤其是洛克,他这位不折不扣的世界级伟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振臂一呼,这种货币意识被再次强化,直至成为不可打破的真理。

银行是否应该自行创造货币,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答案。

金融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最大的标志就是货币创造,即金融业能否自行创造货币。最初这个使命是由商业银行完成的,后来逐步由中央银行集中。

与洛克同时代的英国财政大臣威廉·朗兹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也率先阐述了货币创造的相关观点。遗憾的是,当时英国并没有采纳威廉·朗兹的建议,而是固执地坚持洛克的观点,造成了1696年的英国“货币停兑”,进而引发了一场社会动**。

专题3-5:

价格革命

上个专题中我们提到,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货币,真实的历史将这段经济里程称为“价格革命”。

提到西欧中世纪,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这些被教廷迫害的科学家,整个中世纪则以黑暗闻名。中世纪的是是非非在此姑且不论,只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整个中世纪数百年间物价稳定得出奇,1500年前的两个世纪,燕麦、大麦、裸麦……整个西欧主要农产品价格几乎没有变过。

物价稳定是好事吗?

——是好事。因为今天既是昨天也是明天,生活预期极为稳定,几代人、十几代人的生活一成不变,人们不用担心通货膨胀,兜里的货币也不会贬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欧封建制的城堡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城堡内部可以形成分工,进而形成封闭的经济循环,这才是孟子所谓的“小国寡民”。相比之下,中国的小农经济反而是社会经济循环、单一家庭乃至家族都不可能形成的完整分工。

——又不是好事。

因为物价几百年不变,与之对应的商品也好,生产要素也罢,基本就没有流动。换句话解释,没有流动就没有创新,几代人、十几代人的生活都被锁定在一个很小的城堡内,代际之间过着一样的生活,身份转化变得不可能。更糟糕的是,中世纪欧洲经历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黑死病,人口损失三分之一以上,所以中世纪对人类而言真的很恐怖。

价格数百年一动不动,封闭经济学模型中的稳态莫过于此。中世纪达到了经济学传说中的稳态,稳定固然稳定,然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无法向前更进一步。

那么,怎样才能让整个社会活起来呢?答案很简单,市场和利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利润就能促进社会资源流动,有资源流动才有阶层流动。有利润就能促进社会进步。道理很简单,每一个企业、家庭、个人都能赚到钱,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代人自然比一代人更好。

那么,怎样才能让创新者赚到足够的钱呢?答案依然简单,要有创新,但单纯创新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货币。

如果把社会经济运行比作人类肌体,那么货币则可以比喻成人体内的血液,携带各种营养,调配各种资源。人类在血液供应不足的时候难以做剧烈运动,社会经济如果货币供应不足同样难以运转顺畅。

中世纪货币供应完全依靠金银开采能力,这个能力几乎相当于一个常数,没有足够的货币,有通天彻地之能也赚不到钱。

大航海发生在中世纪中后期,虽然远洋航海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最初却没有形成规模化海外贸易,只是王室、贵族和少数探险家的游戏。社会资金就这么多,没有新增货币,探险很难向新兴的城镇富裕阶层普及。

毕竟有人赚到钱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被点燃,恰恰同时,新大陆贸易出现了新的趋向——带来了大量的金银。

由此,价格革命发生了!

所谓“价格革命”,其实很简单,说穿了就是涨价。

在1500年后的一百年里,法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新兴西欧国家的物价平均上涨了两倍到三倍,其中涨幅最高的西班牙为四倍。这种物价上涨速度平均到一百年中其实并不多,年均只有2%—4%,充其量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给商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赚钱了,赚钱更容易了。这时候不存在货币贬值概念(发行银行券也需要百分之百的贵金属储备),只要赚到的钱就是真金白银。不要说人见识短浅,没有战略眼光,对人类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获取生活资源,也就是赚钱。能不能真正赚钱,人们看的就是眼下。

价格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很简单,就是市场上金银大幅增加。

一则汞银混合提炼技术、排水机、鼓风炉日趋成熟,极大提高了白银产量,有学者指出:“1462—1530年间,中欧地区的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300万盎司,这个数字在19世纪都未曾达到。”

二则新大陆贸易及抢劫把金银集中到了西欧,1500年之后仅西班牙殖民者每年从美洲掠走黄金5500公斤,白银24万公斤。

贵金属以如此量级进入西欧,结果不言而喻——货币供应量倍增。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1500年之后西欧贵金属流入数量也是天量货币增发,却只有温和的通货膨胀。

货币增发而无同等规模大通胀,为什么?

第一,首先归功于跨洋贸易和技术发展。工业革命在17—18世纪发轫,根本原因还是1500年之后科学基础不断增厚、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只是没有达到工业革命的程度。今天人类知识体系框架就在价格革命时期形成,也就是五百年前:初等数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当时创造了许多新兴行业,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您可能想象不到:高压锅在家庭得到普及,而高压锅原理与蒸汽机一致;这个时代发明了抽水马桶,后来英国颁布“公共卫生法令”规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须辟有厕所、安装抽水马桶和存放垃圾的地方。

第二,温和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刺激了技术革新和新兴行业。人类对越直观的刺激反应越大,经济领域什么对人类刺激最大?不是货币购买力,而是货币数量,白花花一堆金银。货币购买力越高,与之对应的赚钱就越难,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刺激?赚的钱多就有动力创造,钱少就没动力创造,如果觉得赚到的钱都给封建领主交了地租,也就没人愿意创造了。

第三,温和的通货膨胀改变了社会财富分配结构。由于物价数百年处于稳态,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土地租赁类似于“永佃制”,地租百年不变。随着物价上升,封建领主的收入不断下降,封建领主作为一个阶层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史卷中常有领主为生计将女儿嫁给手工业者(农奴)的记载。相反,工场手工业者作为一个富裕阶层开始向新兴资产阶级跃迁。

如果对这段历史做一个总结,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价格革命打破了封建领主制经济的藩篱,促进了资源在整个西欧流动,促进了市场形成,进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消费,最终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类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