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烟轻煦以熏月

中秋瀹大饮红袍

柿红桔绿寒露茶

·茶烟轻煦以熏月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祭月赏月的风俗。我谨遵古风流韵,布一茶席,以茶祭月,命名薰月。

茶选奇丹,产地在武夷山的水帘洞,是三年陈的岩茶。中足火,火气已褪,香气呈桂花香,稍带兰香。茶与月中的桂树相应,双桂竟香。水品,选用漱玉泉水,水滑甘冽。盏托,清代乾茂号锡制,元宝形,寓意中秋团圆。插花器,七十年代小梅瓶,茶叶末釉,正面阳刻“和”字,吉祥和美。花材,自养珊瑚红四季果,篱下翠竹一枝。灯具照明,清代青花油灯一盏,红蜡烛一支。其他不计。

金秋月下,如能拾香一枝盛开的金桂入席,的确清美,顺季应景。但念及月中已有桂树,香自月心天阶飘来,不沾繁华,露浓尤清,人间的俗物,还是罢了。况孟臣壶、若琛杯里,奇丹的茶香,桂馥兰馨,氤氲在盏底席间。因此,我遂取梅瓶,清供翠竹一枝,娑婆筛月。珊瑚红的四季果一串,点缀其间,添几分秋意。

若取南山柿红如染,横陈茶席之间,最是好看养眼。奈何山高路远,还是以平常心、身边物入席吧!漱玉泉水,茶煎月色,翠叶凝秋,茶烟轻煦,邀嫦娥同酌。中秋清寒,青花油灯点燃红烛,向花间盏畔,略增暖意。天上人间,双桂芬芳。薰人气自华,薰月影入茶。疏影横斜处,天然清淡,都是物外清福。桂香清近佛,幽人撷其芳,依花傍月泡茶,有怀都豁,平添一段雅趣。虚白浮秋,香起处,月色溶溶入盏,共饮团圆。

月下饮茶,虽然近同盲品,但我感觉如此、反而更接近品茶的本质。三口为品,四口为啜,品茶要用口。只有忽略了茶的外相美色,口腔对茶汤分辨的细腻度,对茶汤的气韵感受,对香气滋味的捕捉,才会更加敏感准确。文征明有月下吃茶的诗文:“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寒灯与新茶,月色和雪花,都是清寒之物。我们无法去推测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但饮茶过寒,清冷之境,会损伤身心的。风霜的雪夜,是需要红泥小火炉,需要品饮温性的茶来抵寒的。

月色与茶,有不解之缘。有一款云南的大白茶,本是仿照白牡丹的白茶工艺制作的,一芽一叶,黑质白章,犹如皎洁月光撒在茶芽上,故美其名曰“月光白”,又叫月光美人。传说此茶是在月圆之夜,由美貌的少女沐浴更衣后,采摘景谷的大白茶,在月光下萎凋,轻微发酵晾干而成的。台湾东方美人茶的蜜香,需有小绿蚁的助阵参与。月光美人的茶韵,需要有月色融入。茶的许多传说,有时美得不足为信,但我们的生活,还是需要美化和适当诗化的,何况是有滋有味的茶。

·中秋瀹大饮红袍

那年,我从厦门乘车到武夷山,恰是中秋。路上接到太原小卿的短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诗,此刻读来,尤其是“今夜月明人望月”,深深触动着我那商旅奔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柔弱内心。我从特大国企断然辞职,做水处理工程的几年,几乎没能陪女儿过一个团圆的中秋。女儿是父亲永远的软肋,写至此,不禁潸然泪下。

爱茶之人,心与佛靠得近。中秋月明之夜,我登上天心寺,去禅房挂单,客居天心。山月正圆,梵音清越,香烟缭绕中,我一个人拖着背影,褰衣步月,脚踏花影。过大红袍祖庭,散步至鬼洞与牛栏坑山路的交叉口。感其境过清,又信步折回。那晚的山月,分外清明,山路如积水空明,松柏竹影,婆娑交横。道旁盛开的茶花与山桂,清芳扑鼻,佛境清扬。

回到客房,我用影青盖碗,瀹饮泽道法师惠赠的一款大红袍。夜静人静心静,缓缓注水泡茶,沸水一与油润紧结的干茶相遇,茶香便肆意弥漫了客房。汤红如玉,心生暖意。茶汤入口清透,有粘稠的胶质感。最令我吃惊是,潜伏在茶汤里那桂馥兰馨的幽香,掠过口腔,直抵咽喉深处,弥漫扩散着。难道这就是茶气充盈厚实的“气味清和兼骨鲠”?瞬间我对岩骨花香,有了新的顿悟。

武夷山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岩岩有茶,茶各不同,不同的茶山小气候,造就了岩茶的品质高下不等。又加上复杂的岩茶焙火精制工艺,使岩茶成了青茶中品种最复杂、较难喝懂的品种之一。有人讲“三年喝不懂岩茶,很正常”,这种说法并不夸张。但如果真正理解了苏轼的“骨清肉腻和且正”,与乾隆皇帝的“气味清和兼骨鲠”,一晚上喝明白岩茶,便成为可能。一款工艺精到的传统正岩茶,汤中香凝若骨,且有肉汤一般细腻的质感。香气清远、无杂味,为正。不苦不涩,为和。正岩茶的香远韵深,是指香气能够过喉。不能过喉的,香气只在前半个口腔内盘桓,或者回甘和香气,只在舌尖一点,而不向口腔后部扩散的,即可理解为香短。香短的很可能不是正岩茶。

品茶一人得幽,月圆之夜的大红袍,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正岩茶与外山茶的本质区别。过去喝到的岩茶,香短味薄,不是轻火有杂味,有青涩气,就是有高火碳化的焦糖香。有段时间,是越喝越糊涂。直到今晚始悟,外山茶里,是喝不出岩韵的。“啜过始知真味永”,喝茶的质变,在于在适当的时刻,有机缘品饮到一款品质纯正的标杆茶。

我在中秋之夜,客居天心寺。松竹影里,细缀慢饮。心下自省,有一夜闻道的快意。 同样是胡潆,在朱棣起兵、靖难之役后,亲自在武夷山,目睹了茶僧制茶的全过程,聆听了明代举子雷镒进京赶考,中暑昏厥,报恩“大红袍”的故事。他回京后,便把天心禅茶作为贡品献给皇上。明成祖品完,龙颜大悦,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的正名。并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大红袍,虽名满天下,但在世人的眼中,大红袍已成为闽北条索状乌龙茶的代名词。客观地讲,生长在在九龙窠风景区、半山腰的六株大红袍,可尊为母树大红袍。从母树剪枝扦插,无性繁殖的北斗和奇丹,是纯种大红袍。而用肉桂、水仙、名丛、奇种等拼配的岩茶,称之为商品大红袍。

在茶人的视角里,好茶自己会说话。茶是用来品的,喝的不是茶的名字。至于是否叫大红袍,名字并不重要。因为,在数百个岩茶品种里,比大红袍好喝的品种,多之又多,例如水仙、肉桂、四大名丛、石乳、不知春等等。习茶人细品的,是武夷茶的岩韵,与岩骨花香之胜,关注的是茶汤里暗绕的香清甘活。

·柿红桔绿寒露茶

秋露,是天气转凉变冷的标志。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到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寒露的北方,随处是柿橙叶红景象。闽南的茶山,却是郁郁苍苍。寒露前的最后一周,天高气清,是铁观音茶树香气最好的时节。这十天左右所采的茶,称为正秋茶。

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对采茶有如下评价:“岁凡四采,采于清明、寒露者佳。”白露至秋分的茶,属于早秋茶,如果不是秋雨连绵,所产的秋茶,也是秋韵袭人。秋分之后,秋茶的香韵,渐入佳境。对大多数茶来说,春茶好于秋茶。唯独铁观音的秋茶,却是观音韵足,香气夺人。铁观音茶“春水秋香”,我独爱春茶的含蓄。春茶开采,正值安溪多雨的季节。此时,茶多酚的含量适宜,茶氨酸与果胶物质含量较高。因此,春茶茶汤的滋味顺滑,鲜爽醇和。秋茶虽然香高气扬,但由于光照较强等原因,茶汤的滋味略粗,香气过于飘渺。秋茶入口清甜,少了春茶的微苦回甘。

铁观音的美名,据说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十余年前,铁观音以其清香味醇,风靡江北,打破了北方曾经以茉莉花茶、低档绿茶为主导的饮茶历史。许多资深茶友的品茶经历,是从对铁观音余香满口的迷恋开始,并由此登堂入室的。当对发酵轻的清香型茶有了清醒的认识,又逐渐走进武夷岩茶,走向普洱茶内敛的茶香天地。

清香型铁观音的工艺,为营销以香夺人的效果,有意识地利用了空调等现代调温工具,保持了干茶的外观翠绿、茶汤青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绿茶特征,走出了一条乌龙茶偏向绿茶化的路子。清香型铁观音,因茶青发酵轻,青气重。不经炭焙,易伤肠胃,夜饮失眠?因而又使爱上此类茶的朋友,半路将它抛弃,或偶尔浅尝辄止。传统工艺的铁观音,性情温暖,绿叶红镶边。茶汤金黄,滋味厚重,浓郁的兰花香,常伴有细腻的奶香。久饮生津止渴,健脾暖胃。

六大茶类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从需求、利人、传统中,坚实地走出来的。茶品的创新,首先应该立足于传统,靠近传统。远离传统,没有传承的凭空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茶江湖里,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有朋友捎来一枝山柿。我打算备梅瓶,清供茶室,然而女儿手快,把红柿都摘走。寒露之夜,茶室灯火通明,梅瓶里空余枝叶,倍添寂寥。盏瀹2008年的祁红特茗,色泽乌润,红汤金圈。滋味醇厚,玫瑰香浓。

从养生的角度讲,寒露后应收敛神气,养“收”之道。饮茶不可过于寒凉,红茶、熟普、炭焙乌龙为宜。绿茶、清香型铁观音等,苦寒并重,少饮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