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业与工业恶劣关系的历史。
盛极必衰,世界性强国的规律也一样,除了新人超强的“毁灭性创新能力”,前任霸主的自我陶醉也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大英帝国的命运就是如此。
英国经济走下坡路伴随着金融模式的衰落而开始。与其他工业国家不同,英国的金融部门的规模相当大,而且在整个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威尔·赫顿认为,英国金融业缺乏对国内工业的长期资本投资是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他说:“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业与工业恶劣关系的历史。”
资本的特征是追求收益,资本会衡量风险,但是,如果收益足够大,风险便可以对冲。对资本来说,不仅仅实体企业能带来收益,金融自己玩金融也能带来收益,而且这门生意更快、更高、更强。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对短期回报的看重远远优于长期回报,忽略工业部门的长期投资也就不足为怪了。
与严谨的工业工艺相比,金融更具备浪漫主义气质,而浪漫有时又是不可靠的。当时的英国就是这样,工业革命到达鼎盛之前,1720年英国曾发生过一场金融危机——南海公司泡沫危机,差点把刚刚兴起的工业革命扼杀于无形,就连伟大的牛顿都慨叹“我能计算天体的运行轨迹,却不能理解人类的疯狂”。
1711年,一个叫哈利·耶尔的商人成立了南海公司,南海就是今天的秘鲁和墨西哥湾。南海公司的营业范围是承担王室60万英镑的债务,作为报答,耶尔获得了南海贸易垄断权,英国政府永久性赋予该公司酒、醋、印度货、缫丝、烟草、鲸鳍的免税权。而且,在成立之初,南海公司已经取得了西班牙王室南大西洋领域贸易专营权。
南海,尽人皆知,蕴藏着数不尽的金银(假的),而且,西班牙已承诺放弃当地四个港口的征税权(也是假的)。
经理英国国库,具有英国、西班牙两个国家的贸易专营权!这些概念比今天的大盘蓝筹、垄断央企毫不逊色,在某种程度上,南海公司是当时英国的中央银行,这可是接手王室债务的公司,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上市了!
实际情况是,英国商船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唯一免税的商品,是奴隶,但只能运往墨西哥、秘鲁或智利。
1720年1月,英国议院开始讨论如何偿还国债,共涉及3000万英镑。此时,南海公司为了独自承揽国债,提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国债利率降为4%。当最强大的对手英格兰银行(此时英格兰银行还不算是中央银行,只是众多为王室服务的金融机构之一)放弃国债竞标时,伦敦亢奋了:南海公司股价仅用一天时间就从130镑上升到300镑。
让一个公司承担所有国债,搞不好是要出事情的,议院用了两个月时间讨论是否接受南海公司的提案。这两个月向大家说明了一个道理:证券市场的故事,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
耶尔对南海公司的董事们说,西班牙将允许南海公司在所有殖民地自由贸易;南海的丰富矿藏将使英国金银与土同价;墨西哥将把全部金矿用来购买英国的棉花和羊毛,而南海公司将承揽所有贸易;南海公司可以不向任何外国政府缴纳关税……
以上种种,都是假的。
4月7日,议会通过法案,确定南海公司为政府国债唯一承销商。5天后,也就是12号,南海公司董事会按照3倍溢价增发100万股,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当日,认购价在黑市上就翻了一倍。接着,董事会又以4倍溢价发行了第2个100万股,几个小时之内被认购一空。
1720年1月1日伦敦股票指数只有190点,到了7月份突破了750点,半年之内翻了三番。
推动伦敦市场指数狂飙的,除了南海公司之外,还有一系列皮包公司。它们有的说能造永动机,有的说能改变孩子命运,有的说能从水银中提取银……有一家公司居然叫作“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但没人知道它是什么的公司”!
恰恰是南海公司想打破这种泡沫。跟那些皮包公司相比,南海公司毕竟还算有理想的,尽管是大忽悠的理想。
南海公司将这些皮包公司送上了法庭,罪名是“未经许可擅自发行股票”。法院判决南海公司胜诉,并由此炮制了《泡沫法案》。
1720年7月12日,英国政府宣布禁止104家公司的股票交易,任何敢交易这些公司股票的经纪人都将被处以500英镑的罚款。
很多人说,在市场狂泻中,南海公司倒闭了,非也,在市场狂泻过程中,南海公司依然健在,而且它的股价依然坚挺。
只是,在低迷的市场中,别说是神话,真实的故事都未必能激起投资者的**,此时,人们会怀疑一切!
9月份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南海公司股价始终在700英镑徘徊,距离高位890英镑已经跌去了22%。尽管南海公司董事会出面回购,但仍旧没有止住跌势。此后,股价一路下跌。
9月12日,南海公司走出了一步错棋——向英格兰银行求助。耶尔的原意是借助英格兰银行的声誉挽回市场跌势,至于英格兰银行是否注资,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
只要投资者不再潮水般抛售手中的股票,他是有能力稳定股价的(最后,你才会发现,他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
江湖开始流传一条消息,英格兰银行已经同意向南海公司的证券斥资600万……当日,股价应声而起,反弹至670镑。不过,耶尔仅高兴了几个小时。
南海公司是英格兰银行国债承销中最大的对手,英格兰银行正虎视眈眈盯着南海公司的国债承销权。
当天下午,英格兰银行发表声明,称自己不会救助南海公司。南海公司股价马上又回落到580镑,次日又落至570镑,随后逐渐滑向 400镑。
英格兰银行认为,仅有声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9月22日,英格兰银行声称自己将以市场价的15%回收南海公司发行的债券;接着,9月28日,英格兰银行声称自己已经无法按协议价格收购。
9月29日,南海公司崩溃了,股价灾难性跌破了120英镑。
其实,英格兰银行的忽悠与耶尔异曲同工,一个在呼唤市场信心,一个在击溃市场信心。现在,英格兰银行胜利了,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都认为,南海公司破产已经是迟早的事情。
最精彩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英国政府担心泡沫会引发经济崩溃,开始调查南海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南海公司的实际情况震惊了所有的人:南海公司对泡沫崩溃早有预见,从一开始就要求分期付款购买公司股票的人必须提供一定价值的其他证券或不动产做抵押。
1720年年底,当泡沫彻底破灭时,南海公司的总净值仍为3780万英镑,董事会成员总资产竟然高达2401万英镑!
更可恨的是,理论上,南海公司的这种做法并不违法,他们的资产居然是合法的。
只要有证券市场存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角不断变换。故事本身没有错误,那何尝不是人类的梦想?
金融革命从支持实体经济转向自我循环,这是工业革命乃至英国的命运转折点,金融学先贤们已经对此有了很多论述。
——英厄姆在他颇具影响的《资本主义分裂了吗:英国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与工业》一书中认为,伦敦金融城实行金融垄断后,注重短期回报,轻视新的资本投资,导致了制造业的衰落。对于英国金融机构来说,短期投资回报快的项目更值得青睐,到了工业革命后期,他们无法在国内寻找到足够多的资金出路时,开始将视野投向国际市场。
——格申克龙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指出,英国经济的“大迸发”主要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时从早几个世纪的贸易、现代化的农业和后来的工业化本身积累的资本已“排除了为工业提供长期资本而发展银行的压力”,“银行只需积累和利用资本,不需要创造”。
——柯林斯在《冲突社会学》中补充说,英国资本主义实行的金融体系寡头统治,银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自己的主观地位,由于财富、权力及其他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引起冲突,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满足不了经济的长期投资需要”。
——更重要的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一对天然的死敌,尽管金融监管肯定落后于金融创新,但金融监管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代表着官方势力,不管你是银行、券商还是保险,想玩死你是分分钟的事。所以,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学术的名字叫“监管过度”,监管部门从来都是如此,开始不闻不问,等到金融创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时候就会跳出来——反正我管不了,干脆我就一刀切,管你有用无用一律不得出现!在金融市场方面,由于从一开始的零监管到后面的矫枉过正,这使英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在英国,股票交易从1555年左右就开始了,由于1720年的“南海股票泡沫”事件导致金融市场混乱,英国议会迅速出台了《泡沫法案》(The Bubble Act)限制公司股票的上市。该法案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过于严格,以至于英国的股票市场一直停滞不前。这一停,就是130余年。直到1850年以后,英国股市才开始复苏。
但是,就是在这段时间,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已经兴起了投资银行,J.P.摩根等人已经开始并购全世界。
英国就这么错失了成为资本主义金融中心的良机,给了美国后来居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