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先哲已经告诉我们,福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甚至两者可以相互转换。危机给我们带来伤害,同时也蕴含了一些机遇。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危机中那些欣欣向荣的行业。
在1929年的大崩溃中,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大多数受负面影响的行业外,有一些行业受的冲击相对较小,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发展,比如危机中容易出现“口红效应”的传媒业。
传媒业在经济萧条时的发展并不是牵强附会,而有一定的依据。美国“9·11”事件后经济陷入衰退,同期口红的销量却增长了11%。于是伦纳德·兰黛(雅诗兰黛董事长)提出了口红指数——经济困难时,口红的销量会增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与珠宝首饰、豪车相比,口红是一个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经济衰退时买一支物美价廉的口红,能愉悦心情。有研究发现,在经济萧条时,“口红效应”同样存在于传媒产业。
先来看看1929年大崩溃后的传媒产业,同样存在“口红效应”。
——广播业快速发展。
危机中失去工作、没有收入的人无所事事,除了吃了睡、睡了吃,只能寻找一些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在大动**时,人们更加关注局势的发展,于是廉价的收音机成为人们及时获取信息、打发时间的主要工具。在经济严重下滑的1930年至1932年,美国有大约400万家庭拥有收音机,这一数据比崩溃前的1929年的200万拥有收音机的家庭增长了一倍。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给了美国人度过危机的信心,它就是通过收音机传播到千千万万个美国家庭。到了1940年年初,大约4400万台收音机占据美国2800万家庭。
收音机的快速普及不仅缓解了大萧条时期人们的精神压力,陪伴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而且彻底改变了美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
除了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在这一时期的广播业呈现另外两个特点:一是产业集中程度提高,广播业几乎被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相互广播公司三大连锁企业控制;第二个特点是经营模式的变化,在节目中插播广告大概就是从那时兴起,歌唱广告、中间广告以及有奖问答等广告形式非常普遍,广告收入在电视台的营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41年的广告收入达到了2亿美元。
——报业竞争加剧,杂志受冲击较小。
由于人们获取信息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广播业快速发展,报业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跨行业联合增多。
报业与广播业属于竞争行业,广播业快速发展,报业的读者和业务逐渐被侵蚀。一方面报业公司加快整合,组建“跨广播报刊局”,大举组建或收购电台。1935年一年,报业旗下拥有的电台数量增加了一倍。到了1940年,全国800个广播电台中有三分之一与报业公司有利益关系。另一方面,报业的行业竞争加剧,在兼并重组中报刊的数量不断减少,倒闭的报业公司逐渐增多。1930年至1940年间,48%的报纸经营部门倒闭。
说到报纸,不得不提一下杂志。在大萧条期间,杂志的销量基本没受影响,发行量甚至还微增。萧条中人人自危,乐观的美国人也缺少了幽默细胞,幽默搞笑类杂志的发行量到了1935年已经比大崩溃之前减少了一半,针砭时弊类的杂志则大受欢迎。
——电影业一枝独秀。
在整个传媒业中,电影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在大萧条之前,电影业已经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虽然受到了大崩溃的冲击,但很快触底反弹,甚至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电影《开罗紫玫瑰》的火爆已经侧面证实了电影业的火爆。
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电影充满了正能量,在某种程度上让观众暂时忘记了现实的残酷。电影情节有意无意地在为逃避现实、虚构美好而设计,总是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绿野仙踪》《一夜风流》《城市之光》《摩登时代》《育婴奇谭》等经典电影都来自这个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1939年,美国全国已经有1.5万家电影院,当年的票房收入约为7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为电影支付了25美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在1929年大崩溃中有惊艳表现的传媒业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同样表现不俗。
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各国的经济以重击,但传媒业却在金融风暴中有所发展,其中日本、韩国最为典型。
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日本调整产业政策,喊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将产业发展的重点从受冲击严重的制造业转向文化传媒产业。1997年年底,日本政府在经济振兴方案中明确提出“将企业和个人对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出资比例最高限额从原来的10%提高到1/3”,并且放宽外资对传媒产业的投资限制。
传媒产业在政策的指引下迎来了发展机遇,动漫产业受到民间财团的追捧和支持。一大批经典作品在那个萧瑟的时代诞生,其中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千与千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的数据,2004年以动漫产业为核心的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2.8亿日元,占当年日本GDP的2.5%。如果再加上印刷、广告等产业,产值高达59亿日元。
在政府的指引和民间资本的助力之下,日本的文化传媒产业逐渐成长为日本的前三大产业,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
韩国的传媒产业同样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类、体育类等专业性报纸的家数从1996年的116家下降到1997年的105家,直到2001年前夕才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从业人员方面,整个传媒产业的从业者数量持续减少。
与大危机时人们更喜欢收听广播不同,根据1996年、1998年和2000年的数据看,人们更喜欢收看电视,人均每日阅读报纸、收听广播、阅读杂志的时间紧随其后,而且从年份上看,后三者的时间逐年降低。这说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电视代替广播成为更受欢迎的传媒媒介。
面对危机,韩国政府给予文化产业大力支持,不仅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定位为21世纪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政策上,1999年到2000年制定了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等政策,成立专门部门扶植传媒机构的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韩国的电影产业快速恢复、发展,独立电影公司迅速崛起,韩国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由危机前的不到20%上升到40%。
在以上两次金融危机中,传媒产业都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但其后都迅速崛起。这已经充分说明,危机中传媒产业的机会可能更大。
同样的情况在2008年的美国上演,报纸等传统媒体收入和受众下降,但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访问者和读者群上升,这些新闻网站的收入甚至出现了每年25%到30%的惊人增长速度。
2008年秋季,ABC、NBC等电视台的电视剧收视率下降15%,而播出喜剧的CBS电视台收视率只下降了3%,CNBC经济新闻台创下了“9·11”以来的历史新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9年1月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比例上升到62.8%,反而比2007年提高了3.5%。
无独有偶,在2020年的疫情中,网络课程、线上会议软件、游戏、抖音等移动互联网工具迅速普及,无论从使用人群的范围、数量还是时长来看,都有明显的增长。
回顾几次危机对传媒产业的冲击及其后续发展可以发现,传媒产业在危机之下总是能够迅速发展绝非偶然。传媒产业在危机的夹缝中寻找生存、发展的机会,抓住了产业从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变化趋势,实现了逆袭。
传媒产业为什么能够成为危机中较快恢复发展的产业呢?
在危机中人们失去工作、收入大幅下降,甚至面临破产的窘境,消费最大限度地压缩。人们常常通过廉价的知识储备、信息获取或者其他娱乐方式代替成本更高的社交活动。
另一方面,萧条中的人们精神和肉体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时需要一些娱乐方式松弛紧绷的神经,通过文化艺术对未来的描述,调整心态,增加希望、增强信心和提升继续奋斗的勇气,获得精神支撑。
无论是电视、电影,还是如今令人爱不释手的短视频作品,它们的造梦属性成为麻醉剂,廉价的获取方式让身处残酷现实的人们获得短暂的愉悦。
然而,传媒业的“口红效应”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初并不明显。危机之初,人们还抱有希望,希望通过对机会的寻找对冲经济下滑的局面。“口红效应”最明显的时候是经济复苏初期,信心的恢复、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提升是传媒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此时有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将如虎添翼。
顺着上面的逻辑,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在内卷化严重的后疫情时代,移动手游、短视频、知识付费领域、教育培训领域将迎来发展机会。
然而,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有“口红效应”,大多数行业应该如何在萧条中存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