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保障体系
如果经济崩溃使人人陷入泥潭,那么政府的救助体系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有了这根救命稻草,民众还有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如果缺失基本的社会保障,任何经济的繁荣只是虚幻的泡沫。假设整个社会就像培根所说是一条船,那么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船底。
在1929年经济大崩溃爆发之前,美国并没有像欧洲一样采用强制养老保险制度,薄弱的船底经不住任何大风大浪。
危机前,民众从民企那里获得养老金保障的人不足5%。说一个现象您可能不信,当时连州政府和市政府的“公务员”都没听说过养老金。无论在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公务员都是一份收入不算高但足以保障体面生活的工作,如果连这部分人的保障都没有,最底层的民众在遭遇危机时,只能靠一个字了——扛。
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在遭遇危机时还可以众志成城克服困难,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可像美国这样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新信仰、唯利是图的移民国家,脆弱的救助体系会加剧社会危机,引发更多的犯罪事件甚至发生暴乱。
更可怕的是,大崩溃之前,美国社会马太效应严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人富可敌国,有人连房贷都还不起。悬殊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也是大崩溃给美国造成如此巨大冲击的原因之一。
美国在1930年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虽然这个比例还够不上老年社会的标准,但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已经足够给萧条中的政府致命一击。
一哭二闹三上吊不是谁的独门绝技,萧条中的美国老年人哭闹、煽动,甚至利用选票为自己争取权利。还别说,这几招确实管用。到了1936年,城乡最大的一笔支出就是对老年人的救济,占到了总支出的85%。尽管如此,僧多肉少,每位老人得到的救济仍然有限。
政府不给力,只能自寻出路。有的老人出去工作,与那些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比,几乎没有人愿意雇用老人,更不会支付正常的工资。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只能另寻他策。
养儿防老不是美国的传统,但当大崩溃来临时,一些丧失工作能力、没有收入、没有保障的老人不得不和儿女们生活在一起,依靠儿女的救济艰苦度日。这并不个别现象,1936年约有325万老人依靠这种形式生活。小说《岁月如此漫长》(Years Are So Long)就是基于这种背景而创作,描绘了李尔和他的孩子们在危机中相互扶持、艰苦度日的故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岁数大了,但很多老年人并不希望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他们寻找新的突破口,结果却总是像今天参加“健康讲座”的老人一样走入骗局。
加利福尼亚州和爱荷华州的老年人口比例高达8%,这里是实施“保障计划”的天堂。1933年,有人在洛杉矶成立类似乌托邦的组织,仅靠“机器包揽所有重活,所有人45岁以后退休”就轻松吸纳了50万追随者。此外,还有无数人愿意拿出一笔钱,加入所谓的自助组织、合作社。
“女人、小孩、老人的钱最好赚。”这句话被用在了诈骗中,有人看到危机中的生财之道,于是迅速介入“市场”。
1934年1月,弗兰西斯·E.汤森这位医生组建了周转金有限公司。一位医生竟然不卖药,卖口号:“年轻人为工作,老年人为悠闲。”汤森医生主张每月给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200美元生活费。汤森医生还规定,给老人的钱必须在下月发放之前花完。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笔巨大的数字,当人们心存疑虑时,汤森医生给出了答案:这些钱来自税收的2%。
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依靠捐赠、晚会、舞会、募捐,汤森医生竟然在两年内募集到100万美元。第二年,汤森宣传已有500万人加入自己的公司。正当汤森忙活得热火朝天时,公司就现出了原形……
这最多算诈骗,与下面这些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休伊·朗从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成长为参议员,本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然而参议员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统才是他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休伊·朗提出了“财富分享”运动:让每一个家庭有足够的收入,有一辆汽车、一套房子和一台收音机。
在萧条中听到这样的宣传,谁能不动心呢?于是这一理念迅速传播,甚至扎根于美国人民心中。有一项民意测验表示,如果休伊·朗没有去世,将成为排名第三的总统候选人。可惜,休伊·朗的“伟大计划”随他而去了。
这些骗子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大崩溃给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本节开头提到的——美国在1935年之前没有像样的社会保障制度。
1935年之前,美国的社会保障主要以济贫院、收容所等自发性的社会救济为主,不但力量有限,而且只是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当危机来临时,这些慈善机构获得的捐赠大幅减少,很难再继续为穷人提供保障。由于税收减少,美国的州政府也拿不出钱救济百姓。在旷日持久的宣传氛围中,大多数美国人天真地认为,努力就能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所以当时很多美国人反对向穷人伸出援手。
经济的全面崩溃已经使千万美国人处于严重凄惨的境遇,社会救济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此时国家权力才是解决这一国家灾难的唯一源泉。
1933年,罗斯福宣布就职美国总统后,着手制定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1934年6月8日,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道:“联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这种保障也就是我们的明确职责。”20天后,他又通过广播向守候在炉边的人们发出温暖的声音:“应运用政府力量来帮助提供社会保险。”
1935年8月14日,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正式生效。正如《社会保障法》规定的那样:“为建立联邦老年待遇,授权各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和儿童福利、公共健康、失业补偿做出充分的法律保障,以及提供总的福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该法涵盖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失业、老年人养老和贫困儿童的救助等问题。
诞生在危机中的《社会保障法》就像从天而降的上帝之手,给深陷泥潭中的人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恐慌才慢慢散去,逐渐建立起对未来的信心。
《社会保障法》的建立帮助美国顺利度过危机,同时增加了政府抗击风险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程度大为减缓,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作用的最好例证。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让政府可以放开手脚专心致志地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为美国经济从大崩溃中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