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涌动(1 / 1)

大崩溃 姬建东 2100 字 7天前

中国有个成语,叫作盛极而衰。当资本主义在美国走向山之巅时,暗流一直在涌动。就像美国学者约翰·海恩斯在《柯立芝及柯立芝时代》的序言中所说的一样:“二十年代的繁荣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虚假不是其中之一。”柯立芝繁荣之下,最大的暗流是贫富差距加大。

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追求金钱与财富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美国几亿脑瓜一起开动,寻找创造财富的方法,将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一部分掌握资源的托拉斯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劳动者只能拿到一小部分。

穷人经济学的创始人亨利·乔治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却是遍地贫困?为什么那么多的财富却没有使所有的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什么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却没有大量的廉价商品?……”

乔治提出的问题,都在指向贫富差距。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普通劳动者为了生存,只能出卖劳动换取所需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在利益分配中资本家得到大部分收益,而劳动者只能得到维持自己及家人生存的一小部分,这就是所谓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过程。

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经决定了分配的天然不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又是如何进一步拉大的呢?

首先,资本本性使然。获得更多财富的资本家并不是将所有财富全部消费,有一部分会再次进入生产领域成为资本,或者进入金融领域投资,获得资本利得。普通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得到的少,而这些并不能称得上财富,因为大部分都会用来支付生活所需,剩余可支配资金少得可怜,他们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将财富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投资,获得更多收入。

用今天的话说,一部分人在用钱赚钱,一部分人只能靠劳动赚钱。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其次,减税政策加剧贫富差距。柯立芝曾公开宣称:“富人因勤劳致富,穷人因懒惰贫困,财富是检验政府执政好坏的主要标志。”柯立芝执政期间,美国的经济和财富快速增长,但富人的富裕绝对不是因为勤劳,穷人的贫困也绝对不是因为懒惰。

“一战”后到1929年大崩溃之前,美国经济经历了短暂的繁荣,正常情况下,按照上面的理论,资本家获得的财富必然多于普通劳动者。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期间美国连续出台了更加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富人挣得多,虽然纳税绝对数额大,但纳税比例相对小;穷人挣得少,虽然纳税绝对额小,但纳税比例相对高。

最后,行业差距。都说大河涨水,小河满。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出现了同等幅度的快速增长。

在热门行业,收入高;在冷门行业,收入就相对较低。前些年,高收入的银行等金融行业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这些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崛起后,互联网行业的薪资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君不知,阿里巴巴P8级员工的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而同时期中国有6亿人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产业的兴衰,随着石油开始作为主要原料,烟煤采掘业逐渐衰落。烟煤1929年比1923年减产一亿吨左右,1929年末约有1355万个煤矿停产,同年烟煤矿工人比六年前减少了20多万。[4]纺织业、制鞋业、铁路运输业和航运业同样陷入不景气或者衰退的境地。

贫富差距的表现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同样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财富的集中程度提高。

这里是指财富逐渐集中体现了减税政策让富人更富有,柯立芝的减税政策为富人锦上添花,最终导致财富向金字塔的顶端集中,美国的富人更富有了,马太效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表4-2 1810年至1939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家庭持有的社会财富比重[5]

从1810年到1929年大崩溃之前,财富集中程度不断提高。最直观的表现是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持有的社会财富比重一直上升。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后,这种集中程度有加速的趋势。到了1929年,1%最富有的家庭掌握了美国全社会36.3%的财富。

如果把整个社会的财富想象成一座金字塔,那么从1900年开始,财富就不断向金字塔的顶端聚集。有人说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当金字塔头重、身瘦、脚轻之后,必定容易栽跟头。

——工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生产指数增长速度。

再来看一组数据。图4-1以1920年为基点,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整体呈现向上增长的态势,但生产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工资指数的增长速度,二者的差距不断加大。

与缓慢的工资增长率相比,剩余机制率在不断提高。根据美国经济情况调查委员会统计,1919年至1927年,制造业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53.5%,每个铁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17%,制造业的剩余价值率从1919年的126.8%增加到1929年的155%。

图4-1 1920年至1929年美国生产指数和工资指数的变化趋势[6]

热闹是他们的,普通人几乎什么都没有。

与富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相比,普通人的工资增长水平甚至不如经济增长水平。根据协商会议委员会指数,每小时平均收入从1921年7月的0.52美元升至1929年的0.59美元,增长了12%。

在各类行业的工资中,消费品工业,比如鞋业的工资率始终维持不变;家具产业的工资率增长了6%,肉类加工业的工资增长率不到3%,五金制造业增长了8%。在资本品行业,比如机械制造和机械工具生产行业,工资率增长了12%,林木业增长了19%,化学用品业增长了22%,钢铁工业增长了25%。

柯立芝繁荣并没有像资本家吹嘘的那样人人富足,只不过是少数富人的繁荣,大部分普通人提高的只是绝对水平,相对财富水平反而被侵占了。普通人的收入好像陷入了一种类似“丰收悖论”的尴尬境地——经济增长了,相对财富却在减少。

这一现象在美国农业生产中有现实的验证。随着大机器生产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总收入从1920年的160亿美元最低降到过105亿美元。1929年,美国的人均年收入达到750美元时,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73美元。

——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速度更快。

如果上面两组数据还不能说明问题,再来通过表4-3看看不同收入阶层的变化。从1923年到1929年不同收入的变化看,不同阶层都出现了正增长,但增长率不同,5000美元以下收入阶层的增长率只有1%,而50万至100万美元阶层增长了31%,即收入越高,财富的增长速度越快,这些人与低收入人群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表4-3 1923年至1929年美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净收入(单位:千美元)[7]

贫富差距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现象,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便在经济繁荣时,这种贫富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越来越大。在经济衰落时,穷人与富人的差距是“秋收万颗子”的勤劳与“农夫犹饿死”的尴尬情景;在经济繁荣时,穷人与富人的差距是“陶尽门前土”的工人与“鳞鳞居大厦”土豪的距离。

在整个阶层中,贫穷和富有要相对合理,如果富人太富裕、穷人太多迟早会出现大问题。繁花似锦的玫瑰可以掩盖底下藏的刺,但经济上的这种掩盖只是一时,一旦潮水退去,繁华不再,隐藏的问题将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

在柯立芝繁荣时期,全国的开工率一方面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

1921年至1929年,采煤、炼铁、炼钢、汽车制造和石油加工等部门的开工率都在60%—70%之间,即使在经济最热的1929年,全国加工工业平均开工率也只有73%。

大机器生产、产业合理化运动、开工率不足、行业的不景气,导致的是大批工人失业。据统计,1921年至1929年期间,美国的年平均失业人数在220万以上。

伴随着贫富差距加大的,还有需求不足。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保罗·巴兰(Paul Baran)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思威齐(Paul Sweezy)在1966年出版的《垄断资本》一书中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生产力与寡头定价的结合,催生了庞大的过剩,这种过剩还在不断扩大,通过正常的资本主义的消费和投资渠道已无法吸收和消解。即使政府不断实施积极的财政开支政策,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仍显不足。

经济学家的说法有些晦涩,我来解释一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不是慈善家而是资本家,先富起来的资本家不会将自己的财富分给穷人,更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收入较低的人。

资本家赚到的钱,除了用来消费就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如此,供给就会增加。作为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收入增长相对较慢,而且其中大部分支出用来保证基本生活。为了满足更大的需求,他们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利用分期付款,提前消费,增加对汽车、电话、电冰箱等产品的购买。

收入几乎不增加的情况下,分期付款实际上是在透支未来的消费潜力,这种透支并不是无限度的,当到达天花板之后,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如果来一场狂风暴雨,那就是比旧金山地震和迈阿密大飓风更恐怖的灾难。

1929年3月,即将卸任的柯立芝总统说:“美国人民已经达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接任的胡佛总统说:“征服贫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的日子就在前头!”

[1] 来源:根据美国公开数据整理。

[2] Stanley Lebergott.The American Economy: Income,Wealth and Want[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3] 米歇尔·博德著,吴艾美译,《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4] 韩安俊,《美国“柯立芝繁荣”的几个问题》,《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总第65期。

[5] 资料来源:Da ta st ream ,Thom pson Reuters。

[6] 杨发琼,《社会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问题分析——基于美国柯立芝繁荣》,《知识经济》,2017年第16期。

[7] 杨发琼,《社会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问题分析——基于美国柯立芝繁荣》,《知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