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藏香 考证二则(1 / 1)

南方有鬻香长者【鬻香长者:鬻:音yù,卖,出售。鬻香长者,华严经中提到的一位善能分别诸香的菩萨,善财童子向其求教。《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有一鬻香长者。名曰具足优钵罗华。”又:“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善别诸香,能知一切香。王所出之处有香名曰象藏【象藏:《华严经》中提到的一种神奇的香。《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人间有香,名曰象藏,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即起大香云弥覆王都,于七日中雨细香雨……众生嗅者,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身心快乐,无有诸病,不相侵害,离诸忧苦,不惊不怖,不乱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净。”】,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即起大香云,众生嗅者诸病不相侵害。(《华严经》【《华严经》:这里引用的是大意,并非原文,而且两句话出于不同章节,应该分为两段比较合适。这里依《香乘》原文放在一起。《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又云:若烧一丸,兴大光明,细云覆上,味如甘灵,七昼夜降其甘雨。

(《释氏会要》【《释氏会要》:这里是转述《华严经》关于象藏香的文字。《释氏会要》:宋·沙门仁赞著,四十卷。】)

[2]鬻香长者:鬻:音yù,卖,出售。鬻香长者,华严经中提到的一位善能分别诸香的菩萨,善财童子向其求教。《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有一鬻香长者。名曰具足优钵罗华。”又:“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

[3]象藏:《华严经》中提到的一种神奇的香。《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人间有香,名曰象藏,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即起大香云弥覆王都,于七日中雨细香雨……众生嗅者,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身心快乐,无有诸病,不相侵害,离诸忧苦,不惊不怖,不乱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净。”

[4]《华严经》:这里引用的是大意,并非原文,而且两句话出于不同章节,应该分为两段比较合适。这里依《香乘》原文放在一起。《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5]《释氏会要》:这里是转述《华严经》关于象藏香的文字。《释氏会要》:宋·沙门仁赞著,四十卷。

无胜香

海中有无胜香。若以涂鼓及诸螺贝,其声发时,一切敌军皆自退散。【《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海中有香。名无能胜。若以涂鼓及诸螺贝。其声发时。一切敌军悉皆退散。”应该称为“无能胜香”,此处讹略为“无胜香”。】(《华严经》)

[6]《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海中有香。名无能胜。若以涂鼓及诸螺贝。其声发时。一切敌军悉皆退散。”应该称为“无能胜香”,此处讹略为“无胜香”。

净庄严香

善法天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圆,普使诸天心念于佛。【《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善法天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丸而以熏之,普使诸天心念于佛。”】(《华严经》)

[7]《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善法天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丸而以熏之,普使诸天心念于佛。”

牛头旃檀香

从离垢出,若以涂身,火不能烧。【《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复有香。名牛头栴檀。从离垢山王生。若以涂身火不能烧。《入法界品》中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香,这里只记录了其中的三种。】(《华严经》)

[8]《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复有香。名牛头栴檀。从离垢山王生。若以涂身火不能烧。《入法界品》中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香,这里只记录了其中的三种。

兜娄婆香【兜娄婆香:参见前“兜娄婆香”条,从经文中描述来看,这里指的是树脂类香料,也即是佛教文献中所认为的苏合香的音译。并非是明代以后所指的藿香。】

坛前别安一小炉,以此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燃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楞严经》)

[9]兜娄婆香:参见前“兜娄婆香”条,从经文中描述来看,这里指的是树脂类香料,也即是佛教文献中所认为的苏合香的音译。并非是明代以后所指的藿香。

[10]《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燃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香严童子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此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这里是原文。】(《楞严经》)

[11]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这里是原文。

烧沉水

纯烧沉水,无令见火。【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楞严经》)

[12]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三种香

三种香,所谓根香、花香、子香。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佛说戒香经》:“我见世间有三种香。所谓根香花香子香。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 (《戒香经》【《戒香经》:《佛说戒香经》,一卷,宋·法贤译。】)

[13]《佛说戒香经》:“我见世间有三种香。所谓根香花香子香。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

[14]《戒香经》:《佛说戒香经》,一卷,宋·法贤译。

世有三香

世有三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华香。是三品香唯随风香,不能逆风。宁有雅香随风逆风者乎?(《戒德香经》【《戒德香经》: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此经与《戒香经》内容类似,都是称赞持戒功德殊胜。】)

[15]《戒德香经》: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此经与《戒香经》内容类似,都是称赞持戒功德殊胜。

栴檀香树

神言:树名旃檀,根茎枝叶治人百病,其香远闻,世之奇异,人所贪求,不须道也。(《旃檀树经》【《旃檀树经》:《佛说栴檀树经》,一卷,失译人。讲穷人依栴檀树神得活,后报王伐此树,身死树下。佛微笑放光,说其夙缘。】)

[16]《旃檀树经》:《佛说栴檀树经》,一卷,失译人。讲穷人依栴檀树神得活,后报王伐此树,身死树下。佛微笑放光,说其夙缘。

栴檀香身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有陀罗尼名栴檀香身。(《陀罗尼经》【《陀罗尼经》:佛经题中含“陀罗尼经”四字的甚多,略称《陀罗尼经》易致混淆,故此处的略称不合规范。查诸经文此乃《佛说栴檀香身陀罗尼经》,宋·法贤译。诵者得见观自在菩萨,消除宿业,亦治恶癞疮癣。】)

[17]《陀罗尼经》:佛经题中含“陀罗尼经”四字的甚多,略称《陀罗尼经》易致混淆,故此处的略称不合规范。查诸经文此乃《佛说栴檀香身陀罗尼经》,宋·法贤译。诵者得见观自在菩萨,消除宿业,亦治恶癞疮癣。

持香诣佛

于时难头、和难龙王【难头、和难龙王:难头、和难,俱是龙王的名字。二龙之因缘可参看《龙王兄弟经》,三国吴·支谦译。】各舍本居,皆持泽香【泽香:树脂类香、涂地之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烧众名香,泽香涂地,供养恭敬般若波罗蜜故。”《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菩萨世世为佛治道径持泽香涂地。用是故。佛行道时诸好杂华行列散地上。”】、旃檀、杂香,往诣佛所。至新岁【新岁:(佛教术语)谓夏安居竟之翌日,即七月十六日(旧律),是比丘之新年元旦也。】场归命于佛及与圣众,稽首足下,以旃檀杂香供养佛及比丘僧。(《新岁经》【《新岁经》:《佛说新岁经》,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译。】)

[18]难头、和难龙王:难头、和难,俱是龙王的名字。二龙之因缘可参看《龙王兄弟经》,三国吴·支谦译。

[19]泽香:树脂类香、涂地之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烧众名香,泽香涂地,供养恭敬般若波罗蜜故。”《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菩萨世世为佛治道径持泽香涂地。用是故。佛行道时诸好杂华行列散地上。”

[20]新岁:(佛教术语)谓夏安居竟之翌日,即七月十六日(旧律),是比丘之新年元旦也。

[21]《新岁经》:《佛说新岁经》,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译。

传香罪福响应

佛言:乃昔摩诃文佛时普达王为大姓家子。其父供养三尊,父命子传香。时有一侍使,意中轻之,不与其香,罪福响应故获其殃。虽暂为驱使,奉法不忘,今得为王,典领人民。当知是趣其所施设,慎勿不平。道人本是侍使,时不得香,虽不得香,其意无恨,即誓言:若我得道。当度此人福愿果合。今来度王并及人民。(《普达王经》【《普达王经》:《佛说普达王经》,失译人名,大藏经附于西晋著录部分。】)

[22]《普达王经》:《佛说普达王经》,失译人名,大藏经附于西晋著录部分。

多伽罗香【多伽罗香:参见前文“多伽罗香”条解释。】

多伽罗香,此云根香;多摩罗跋香,此云藿香旃檀。【这里是把多摩罗跋香和多摩罗跋旃檀香中的“多摩罗跋”搞混了。多摩罗跋香,梵文“Tamāla-pattra”从梵文来看应该是指柴桂(cinnamomum tamala,分布于我国云南和南亚地区的樟科樟属植物)的叶子。慧琳《一切经音义》:“多摩罗跋,香名也。唐云藿香,古云根香,讹也。理解为一种植物香。】释云:与乐【与乐:栴檀的梵文意思就是“与乐”。】。即白檀也,能治热病。赤檀能治风肿。(《释氏会要》)

[23]多伽罗香:参见前文“多伽罗香”条解释。

[24]这里是把多摩罗跋香和多摩罗跋旃檀香中的“多摩罗跋”搞混了。多摩罗跋香,梵文“Tamāla-pattra”从梵文来看应该是指柴桂(cinnamomum tamala,分布于我国云南和南亚地区的樟科樟属植物)的叶子。慧琳《一切经音义》:“多摩罗跋,香名也。唐云藿香,古云根香,讹也。理解为一种植物香。

而多摩罗跋旃檀香里面的“多摩罗跋”梵文“Tamāla-bhadra”,意为“性无垢贤”,梵文和上面的“多摩罗跋”不同,不能翻译为“藿香旃檀”。

[25]与乐:栴檀的梵文意思就是“与乐”。

法华【法华:指《法华经》,见前“法华经”条。】诸香

须曼那华香、闍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拘鞞陀罗树香、曼陀罗华香、殊沙华香、曼殊沙华香。

[26]法华:指《法华经》,见前“法华经”条。

殊特妙香

净饭王【净饭王:迦毗罗卫国之王,释迦摩尼佛的父王。《翻译名义集》:】令蜜多罗【蜜多罗:应为“毗奢婆蜜多罗”,此处是讹略。毗奢婆蜜多罗是净饭王为太子(佛年幼在宫中时称太子)找的老师。】传太子书,太子郎初就学,将最妙牛头栴檀作手版,纯用七宝庄严四缘,以天种种殊特妙香涂其背上。【此段文字来自《佛本行集经·习学技艺品第十一》,是大概意思,不是原文。】

[27]净饭王:迦毗罗卫国之王,释迦摩尼佛的父王。《翻译名义集》:

“首图驮那?uddhodana,此云净饭,或云白净。”

[28]蜜多罗:应为“毗奢婆蜜多罗”,此处是讹略。毗奢婆蜜多罗是净饭王为太子(佛年幼在宫中时称太子)找的老师。

[29]此段文字来自《佛本行集经·习学技艺品第十一》,是大概意思,不是原文。

石上余香

帝释、梵王摩牛头栴檀【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翻译名义集》:“正法会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华严经》:“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涂饰如来,今其石上余香郁烈。【此段文字出《大唐西域记·卷九》佛陀伐那山峰一节,讲此山峰旁边的石室(山洞)佛曾降临。旁边有一个大石头,帝释天和大梵天王曾涂香供养。】(《大唐西域记》)

[30]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翻译名义集》:“正法会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华严经》:“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

[31]此段文字出《大唐西域记·卷九》佛陀伐那山峰一节,讲此山峰旁边的石室(山洞)佛曾降临。旁边有一个大石头,帝释天和大梵天王曾涂香供养。

香灌佛牙

僧伽罗国【僧伽罗国:又作僧加剌、僧加那、僧伽那、僧伽剌、僧伽、僧家。】王宫侧有佛牙精舍,王以佛牙日三灌洗【灌洗:指洗浴佛像。】,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务极珍奇,式修供养。【此段文字出《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罗国一节,讲述僧伽罗国国王供养佛牙舍利的情形。】(同上)

[32]僧伽罗国:又作僧加剌、僧加那、僧伽那、僧伽剌、僧伽、僧家。

即梵文 Sinhala译音,意即执狮子,故又称师(狮)子国、执师子国。即今之斯里兰卡(Sri Lanka)。

[33]灌洗:指洗浴佛像。

[34]此段文字出《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罗国一节,讲述僧伽罗国国王供养佛牙舍利的情形。

譬香

佛以乳香、枫香为泽香,椒、兰、蕙、芷为天末香。又云:天末香莫若牛头旃檀,天泽香莫若詹糖、熏陆,天华香莫若馨兰、伊蒲,后汉所谓伊蒲之供【伊蒲之供:所谓“伊蒲之供”指的是佛教的素斋,又称“伊蒲馔”、“伊蒲斋”。这个是来源于佛教东汉时期汉译把男居士翻译为伊蒲塞,也就是后来翻译的“优婆塞”。《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其还赎,从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这里的伊蒲塞就是居士“优婆塞”,桑门就是“沙门”。大概西晋时,男居士逐渐翻译为“优婆塞”,“伊蒲塞”的译法就渐渐不用了。这里作者把伊蒲当做一种植物,应该是误解。】是也。

[35]伊蒲之供:所谓“伊蒲之供”指的是佛教的素斋,又称“伊蒲馔”、“伊蒲斋”。这个是来源于佛教东汉时期汉译把男居士翻译为伊蒲塞,也就是后来翻译的“优婆塞”。《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其还赎,从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这里的伊蒲塞就是居士“优婆塞”,桑门就是“沙门”。大概西晋时,男居士逐渐翻译为“优婆塞”,“伊蒲塞”的译法就渐渐不用了。这里作者把伊蒲当做一种植物,应该是误解。

青棘香【青棘香:《鹤林玉露》此条是转引好友所见佛书,并且说《过庭录》也有这个说法。但佛教典籍中目前没有看到青棘香的用法。唐诗中提及“青棘”多是指荆棘灌木之类,并不作为一种香。】

佛书云:终南【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县西约二十九公里。东起蓝田,西至郿县,绵亘八百余里,为秦岭山脉之一部分。古来高僧云集之地。】长老入定,梦天帝赐以青棘之香。(《鹤林玉露》【《鹤林玉露》:笔记集。宋·罗大经撰。罗大经(1196—124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此段出《鹤林玉露乙篇·卷四》。】)

[36]青棘香:《鹤林玉露》此条是转引好友所见佛书,并且说《过庭录》也有这个说法。但佛教典籍中目前没有看到青棘香的用法。唐诗中提及“青棘”多是指荆棘灌木之类,并不作为一种香。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谓宣曰。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苞云。是棘林香。”

棘林香在唐诗中还是颇有提及的。如唐·皎然诗《春日和卢使君幼平开元寺听妙奘上人讲(时上人将游五台)》:“春生雪山草,香下棘林天。”但佛教中棘林多是指荆棘丛生之地。如《正法念处经·观天品第六》:“如蜜在棘林,亦如杂毒饭。”此处棘林香所指何物,不太清楚。

[37]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县西约二十九公里。东起蓝田,西至郿县,绵亘八百余里,为秦岭山脉之一部分。古来高僧云集之地。

[38]《鹤林玉露》:笔记集。宋·罗大经撰。罗大经(1196—124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此段出《鹤林玉露乙篇·卷四》。

风与香等

佛书云:凡诸所嗅,风与香等。【出《鹤林玉露乙篇·卷五》,是作者解释杜甫诗句时猜测其所用的典故,但只说是佛书上这样说。来源不清。】(同上)

[39]出《鹤林玉露乙篇·卷五》,是作者解释杜甫诗句时猜测其所用的典故,但只说是佛书上这样说。来源不清。

香从顶穴中出

僧伽【僧伽:一般而言“僧伽”是指僧人,“僧”即是“僧伽”的略称。但是这里“僧伽”是人名。《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六·异僧十》:“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寻出居荐福寺。常独处一室。而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者,西域人。唐时居京师之荐福寺,尝独处一室,其顶上有一穴,恒以絮窒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仍以絮窒之。(《本传》【《本传》:此段文字出自《神僧传》,《神僧传》是明太宗时御制,未录编纂者。此书是以后汉至元初民间各方神僧流传事迹采辑成书,上面已经说过,《太平广记》就有这条记载。】)

[40]僧伽:一般而言“僧伽”是指僧人,“僧”即是“僧伽”的略称。但是这里“僧伽”是人名。《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六·异僧十》:“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寻出居荐福寺。常独处一室。而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

[41]《本传》:此段文字出自《神僧传》,《神僧传》是明太宗时御制,未录编纂者。此书是以后汉至元初民间各方神僧流传事迹采辑成书,上面已经说过,《太平广记》就有这条记载。

结愿香

有郎官梦谒老僧于松林中,前有香炉,烟甚微。僧曰:此是檀越【檀越:施主,梵文音译。】结愿香,香烟尚存,檀越已三生三荣朱紫【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此处指做官富贵。】矣。陈去非【陈去非: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宋大臣,诗人。】诗云:再烧结愿香。【此句出陈与义的《早起》诗:“再烧结愿香,稍洗三生勤。”陈与义还有《游道林岳麓》:“恍然结愿香,独会三生心。”《陈氏香谱》和《事林广记续集》里面都有结愿香的记载,和此文略有出入,应该是宋代普遍流传的故事。】

[42]檀越:施主,梵文音译。

[43]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此处指做官富贵。

[44]陈去非: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宋大臣,诗人。

[45]此句出陈与义的《早起》诗:“再烧结愿香,稍洗三生勤。”陈与义还有《游道林岳麓》:“恍然结愿香,独会三生心。”《陈氏香谱》和《事林广记续集》里面都有结愿香的记载,和此文略有出入,应该是宋代普遍流传的故事。

所拈之香芳烟直上

会稽山阴【会稽山阴:指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带。】灵宝寺【灵宝寺:西晋永康元年(300)建,为绍兴城区最早的寺院。《嘉泰会稽志》:“西晋永康元年,有诸葛姥日投钱井中,一日钱溢井外。遂置灵宝寺。”】木像,戴逵【戴逵:东晋画家及雕塑家。谯国铚县(安徽亳县)人,字安道。】所制。郗嘉宾【郗嘉宾:郗超(336—378),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人,东晋大臣。他是桓温最重要的谋臣,信佛好施。】撮香咒曰:“若使有常,将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之前。”所拈之香于手自然芳烟直上,极目云际,余芬徘徊,馨闻一寺。于时道俗,莫不感厉【感厉:亦作“感励”。犹言感奋激励。】。像今在越州【越州:隋大业元年 (605) 改吴州置,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浦江县除外)、曹娥江、甬江流域。大业三年 (607) 改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改越州,天宝、至德间又改会稽郡。乾元元年 (758) 复改越州。南宋绍兴元年 (1131) 改绍兴府。】嘉祥寺【嘉祥寺:位于嘉祥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系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郡守琅玡王荟因仰慕竺道壹之风范而建立之寺宇,并请其居之。隋代时,三论宗祖师吉藏曾于此寺讲经八年,听者常达千余人,该寺遂名闻天下,世乃称吉藏为嘉祥大师。】。(《法苑珠林》【《法苑珠林》:一百卷(嘉兴藏作一百二十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683)所著。佛教类书(百科全书)。】)

[46]会稽山阴:指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带。

[47]灵宝寺:西晋永康元年(300)建,为绍兴城区最早的寺院。《嘉泰会稽志》:“西晋永康元年,有诸葛姥日投钱井中,一日钱溢井外。遂置灵宝寺。”

[48]戴逵:东晋画家及雕塑家。谯国铚县(安徽亳县)人,字安道。

[49]郗嘉宾:郗超(336—378),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人,东晋大臣。他是桓温最重要的谋臣,信佛好施。

[50]感厉:亦作“感励”。犹言感奋激励。

[51]越州:隋大业元年 (605) 改吴州置,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浦江县除外)、曹娥江、甬江流域。大业三年 (607) 改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改越州,天宝、至德间又改会稽郡。乾元元年 (758) 复改越州。南宋绍兴元年 (1131) 改绍兴府。

[52]嘉祥寺:位于嘉祥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系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郡守琅玡王荟因仰慕竺道壹之风范而建立之寺宇,并请其居之。隋代时,三论宗祖师吉藏曾于此寺讲经八年,听者常达千余人,该寺遂名闻天下,世乃称吉藏为嘉祥大师。

[53]《法苑珠林》:一百卷(嘉兴藏作一百二十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683)所著。佛教类书(百科全书)。

香似茅根

永徽【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650—655)。】中,南山龙池寺【龙池寺:指终南山天池寺。此寺在隋代时称龙池寺,唐初改为普光寺,在今西安太乙宫东隅蛟峪山上,今称天池寺。】沙门智积【智积:三本皆作“智稜”。《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皆作“智积”,故改为智积。】至一谷【一谷:依原文,这个山谷指的是“渭南县南山倒豺谷”。书中记载曾有梵僧说过去七佛曾来此说法。所以智积想去朝拜此地。】,闻香莫知何所,深讶香从涧内沙出。即拨沙看,形似茅根,里甲沙土,然极芳馥,就水抖拨洗之,一涧皆香,将【将:携带。】返龙池佛堂中,堂皆香,极深美。(《神州塔寺三宝感应录》【《神州塔寺三宝感应录》:《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唐代道宣大师所集的感应故事集。】)

[54]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650—655)。

[55]龙池寺:指终南山天池寺。此寺在隋代时称龙池寺,唐初改为普光寺,在今西安太乙宫东隅蛟峪山上,今称天池寺。

[56]智积:三本皆作“智稜”。《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皆作“智积”,故改为智积。

[57]一谷:依原文,这个山谷指的是“渭南县南山倒豺谷”。书中记载曾有梵僧说过去七佛曾来此说法。所以智积想去朝拜此地。

[58]将:携带。

[59]《神州塔寺三宝感应录》:《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唐代道宣大师所集的感应故事集。

香熏诸世界

莲花藏香【莲花藏香:莲花藏香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烧之,香气普熏阎浮提界,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如沉水,出阿那婆达多池【阿那婆达多池:即阿耨达池,梵名Anavatapta,巴利名Anotat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又作阿耨大泉、阿那达池、阿那婆踏池,略称阿耨。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边,其香一丸如麻子大,香熏阎浮提界。亦云:白旃檀能使众欲清凉,黑沉香能熏法界。又云:天上黑旃檀香若烧一铢普熏小千世界,三千世界珍宝价直所不能及。赤土国【赤土国: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马来西亚的吉打至泰国的宋卡、北大年一带。在《隋书·南蛮传》:“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其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香闻百里,名一国香。【此“一国香”记载见于《陈氏香谱》,其中转引《诸蕃记》:“赤土国在海南,出异香,毎一烧一丸闻数百里,号一国香。”】(《绀林》【所指不详。莲花藏香部分出自《华严经》,一国香见于《陈氏香谱》。】)

[60]莲花藏香:莲花藏香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男子,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烧之,香气普熏阎浮提界,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

[61]阿那婆达多池:即阿耨达池,梵名Anavatapta,巴利名Anotat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又作阿耨大泉、阿那达池、阿那婆踏池,略称阿耨。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

[62]赤土国: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马来西亚的吉打至泰国的宋卡、北大年一带。在《隋书·南蛮传》:“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其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

[63]此“一国香”记载见于《陈氏香谱》,其中转引《诸蕃记》:“赤土国在海南,出异香,毎一烧一丸闻数百里,号一国香。”

[64]所指不详。莲花藏香部分出自《华严经》,一国香见于《陈氏香谱》。

香印顶骨

印度七宝小窣堵波【窣堵波:佛塔。又作率都婆、窣睹波、素睹波、薮斗婆,旧称薮偷婆、私鍮簸、数斗波、鍮婆、塔婆、兜婆、塔、浮图等。奉安佛物或经文,又为标帜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发等,以金石土木筑造,使瞻仰者。】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实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焕然。又有婴疾病,欲祈康愈者,涂香散花,至诚归命,多蒙瘳瘥【瘳瘥:音chōu chài,二字皆病愈之意。】。(《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此段出《大唐西域记·卷二》“那揭罗曷国”条。那揭罗曷国。故址当在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一带,是当时重要的佛教圣地。】)

[65]窣堵波:佛塔。又作率都婆、窣睹波、素睹波、薮斗婆,旧称薮偷婆、私鍮簸、数斗波、鍮婆、塔婆、兜婆、塔、浮图等。奉安佛物或经文,又为标帜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发等,以金石土木筑造,使瞻仰者。

[66]瘳瘥:音chōu chài,二字皆病愈之意。

[67]《大唐西域记》:此段出《大唐西域记·卷二》“那揭罗曷国”条。那揭罗曷国。故址当在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一带,是当时重要的佛教圣地。

买香弟子

西域佛图澄常遣弟子向西域中市【市:买。】香。既行,澄告余弟子:掌中见买香弟子在某处被劫,垂死,因烧香咒愿,遥救护之。弟子复还云:某月某日某处,为盗所劫,垂当见杀,忽闻香气,贼无故自惊曰:“救兵已至”,弃之而走。(《高僧传》)

[68]市:买。

以香薪身

圣帝【圣帝:此处指佛陀释迦牟尼。】崩时,以劫波育【劫波育:树名(译曰时分树)。又,白氎名,即以劫贝树之絮织之者。此处为后者。氎,细毛布,细棉布。】 千张缠身,香泽灌上,令泽下彻,以香身,上下四面使其齐同,放火阇维【阇维:即荼毗,火葬。】检骨香汁洗盛以金瓮。石为 瓳【瓳:大方砖。】。(《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一名《比丘师经》,失译人名,大藏经附于西晋著录部分。】)

[69]圣帝:此处指佛陀释迦牟尼。

[70]劫波育:树名(译曰时分树)。又,白氎名,即以劫贝树之絮织之者。此处为后者。氎,细毛布,细棉布。

[71]阇维:即荼毗,火葬。

[72]瓳:大方砖。

[73]《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一名《比丘师经》,失译人名,大藏经附于西晋著录部分。

戒香【戒香:戒德熏于四方,譬之以香。《戒香经》:“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

烧此戒香,令熏佛慧。又:戒香恒馥,法轮常转。(《龙藏寺碑》【《龙藏寺碑》:隋开皇六年(586)刻。藏河北正定隆兴寺。无撰书人姓名。《龙藏寺碑》是著名隋碑,被称为“隋碑第一”。此碑荟萃了南北朝的笔法,继承了汉隶的笔势,又开拓唐楷书的先声,是隶楷演变过程中一种独具风采的书体。这里引用的关于“戒香”的词句是佛教碑铭中常见的内容。】)

[74]戒香:戒德熏于四方,譬之以香。《戒香经》:“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

[75]《龙藏寺碑》:隋开皇六年(586)刻。藏河北正定隆兴寺。无撰书人姓名。《龙藏寺碑》是著名隋碑,被称为“隋碑第一”。此碑荟萃了南北朝的笔法,继承了汉隶的笔势,又开拓唐楷书的先声,是隶楷演变过程中一种独具风采的书体。这里引用的关于“戒香”的词句是佛教碑铭中常见的内容。

戒定香

释氏有定香【定香:五分香之一。密教以香比喻如来之法身,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种香。其中之定香,即比喻如来之真心常住寂静,不起妄念,不为惑乱所动摇。】、戒香。韩侍郎【韩侍郎: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曾任兵部侍郎,故称韩侍郎。文中诗句出自其《赠僧》诗。】赠僧诗:“一灵今用戒香熏。【韩偓《赠僧》 “三接旧承前席遇,一灵今用戒香熏。相逢莫话金銮事,触拨伤心不愿闻。”】”

[76]定香:五分香之一。密教以香比喻如来之法身,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种香。其中之定香,即比喻如来之真心常住寂静,不起妄念,不为惑乱所动摇。

[77]韩侍郎: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曾任兵部侍郎,故称韩侍郎。文中诗句出自其《赠僧》诗。

[78]韩偓《赠僧》 “三接旧承前席遇,一灵今用戒香熏。相逢莫话金銮事,触拨伤心不愿闻。”

多天香【多天香:波利质多罗是忉利天的树名,梵语Paricitra,又曰波利质罗,波疑质姤。具名波利耶怛罗拘陀罗,译言香遍树,又称曰天树王。这里讹略成多天香,是不解原意之故。】

波利质多天树,其香则逆风而闻。(《成实论》)

[79]多天香:波利质多罗是忉利天的树名,梵语Paricitra,又曰波利质罗,波疑质姤。具名波利耶怛罗拘陀罗,译言香遍树,又称曰天树王。这里讹略成多天香,是不解原意之故。

如来香

愿此香烟云,遍满十方界,无边佛土中,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内典》【《内典》:内典是对佛教典籍的通称,这几句是佛教供香仪轨中常见的祝赞文字,在很多法本中燃香供养的部分都有。】)

[80]《内典》:内典是对佛教典籍的通称,这几句是佛教供香仪轨中常见的祝赞文字,在很多法本中燃香供养的部分都有。

浴佛香

牛头旃檀、芎藭【芎藭:古代所指不一。唐宋以来主流品种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所谓川芎本来即指产地位于四川的芎藭,唐代芎藭以甘肃所产为上,宋代四川成为主要道地产区,且成为上品。后来芎藭逐渐被川芎之名替代。川芎有香气,但佛经原植物所指是什么还需进一步考证。】、郁金、龙脑、沉香、丁香等以为汤,置净器中,次第浴之。(《浴佛功德经》【《浴佛功德经》:关于浴佛方规功德的佛经有唐迦湿蜜罗国沙门宝思惟译《佛说浴像功德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浴佛功德经》,这两种译本大意相同而略有差别。从这里所引的文字来看,应该是前者,但是和原文有所出入。】)

[81]芎藭:古代所指不一。唐宋以来主流品种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所谓川芎本来即指产地位于四川的芎藭,唐代芎藭以甘肃所产为上,宋代四川成为主要道地产区,且成为上品。后来芎藭逐渐被川芎之名替代。川芎有香气,但佛经原植物所指是什么还需进一步考证。

[82]《浴佛功德经》:关于浴佛方规功德的佛经有唐迦湿蜜罗国沙门宝思惟译《佛说浴像功德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浴佛功德经》,这两种译本大意相同而略有差别。从这里所引的文字来看,应该是前者,但是和原文有所出入。

异香成穗

二十二祖摩拏罗【二十二祖摩拏罗:二十二祖指禅宗从释迦牟尼付法藏于初祖摩诃迦叶后代代相传第二十二代祖师(来中国的达摩大师为第二十八代),摩拏罗,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三十岁时,遇婆修盘头尊者,遂出家,嗣其法,行化于西印度。后至大月氏国,传法予鹤勒那而后示寂。】至西印度,焚香遥语月氐国,王忽睹异香成穗。【此段引文不详,易生误解。原文是说摩拏罗焚香遥语月氏的鹤勒那,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问鹤勒那是何故,鹤勒那说是西印度祖师摩拏罗将要到来,先降信香耳。】(《传灯录》【《传灯录》:即《景德传灯录》,凡三十卷,宋·道原撰,略称《传灯录》,为我国禅宗史书。】)

[83]二十二祖摩拏罗:二十二祖指禅宗从释迦牟尼付法藏于初祖摩诃迦叶后代代相传第二十二代祖师(来中国的达摩大师为第二十八代),摩拏罗,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三十岁时,遇婆修盘头尊者,遂出家,嗣其法,行化于西印度。后至大月氏国,传法予鹤勒那而后示寂。

[84]此段引文不详,易生误解。原文是说摩拏罗焚香遥语月氏的鹤勒那,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问鹤勒那是何故,鹤勒那说是西印度祖师摩拏罗将要到来,先降信香耳。

[85]《传灯录》:即《景德传灯录》,凡三十卷,宋·道原撰,略称《传灯录》,为我国禅宗史书。

古殿炉香

问:“如何是古寺一炉香?”海晏禅师【海晏禅师:三本皆作“宝盖约”,这是和原书中上一条宝盖约禅师的公案混淆了,这段公案原书是归于“越州云门山拯迷寺海晏禅师”,今据《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改为“海晏禅师”。】曰:“历代勿人嗅。”曰:“嗅者如何?”师曰:“六根俱不到。”(同上)

[86]海晏禅师:三本皆作“宝盖约”,这是和原书中上一条宝盖约禅师的公案混淆了,这段公案原书是归于“越州云门山拯迷寺海晏禅师”,今据《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改为“海晏禅师”。

买佛香

问:“‘动容【动容:三本皆作“动貌”,据大正藏《传灯录》为“动容”。】沉古路,身没乃方知。’此意如何?”师【师:指九峰道虔禅师。】曰:“偷佛钱买佛香。”曰:“学人不会。”师曰:“不会即烧香供养本爹娘。”

[87]动容:三本皆作“动貌”,据大正藏《传灯录》为“动容”。

[88]师:指九峰道虔禅师。

万种为香

永明寿公【永明寿公: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觉禅师,名延寿。五代宋初人,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之一。著《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师嗣天台韶国师,韶嗣法眼益禅师。又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祖师之一。】云:如捣万种而为香,爇一尘而已具足众气。(《无生论》【《无生论》:此处文字出于《宗镜录》卷二,原文作“如捣万种而为香丸。爇一尘而具足众气”。】)

[89]永明寿公: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觉禅师,名延寿。五代宋初人,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之一。著《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师嗣天台韶国师,韶嗣法眼益禅师。又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祖师之一。

[90]《无生论》:此处文字出于《宗镜录》卷二,原文作“如捣万种而为香丸。爇一尘而具足众气”。

合境异香

杯渡【杯渡:即杯度,南北朝时神僧,示现种种神通,度化一方。事迹见《高僧传》卷十、《神僧传》卷三。】和尚至广陵,寓村舍李家,合境闻有异香。(《仙佛奇踪》)

[91]杯渡:即杯度,南北朝时神僧,示现种种神通,度化一方。事迹见《高僧传》卷十、《神僧传》卷三。

烧香咒莲

佛图澄取盆水,烧香咒之,顷刻青莲涌起。【此段文字见于《晋书·列传第六十五》:“勒召澄,试以道术。澄即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钵中生青莲花,光色曜日,勒由此信之。”亦见于《高僧传》卷九等。讲的是佛图澄以神通令石勒生信的事迹。】

[92]此段文字见于《晋书·列传第六十五》:“勒召澄,试以道术。澄即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钵中生青莲花,光色曜日,勒由此信之。”亦见于《高僧传》卷九等。讲的是佛图澄以神通令石勒生信的事迹。

香光

鸟窠禅师【鸟窠禅师:即鸟窠(一作乌窠)道林禅师(741—824),姓潘,名香光,杭州富阳人。唐代禅师。事见《释氏稽古略》、《释氏通鉴》等书。】,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仙佛奇踪》)

[93]鸟窠禅师:即鸟窠(一作乌窠)道林禅师(741—824),姓潘,名香光,杭州富阳人。唐代禅师。事见《释氏稽古略》、《释氏通鉴》等书。

自然香洁

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公元前1世纪印度摩提国人。又称僧佉耶舍。禅宗付法藏第十八祖(《景德传灯录》卷二),或称第十七祖(《佛祖统纪》卷五)。】尊者,其母感娠,七日而诞,未尝沐浴,自然香洁。(同上)

[94]伽耶舍多:公元前1世纪印度摩提国人。又称僧佉耶舍。禅宗付法藏第十八祖(《景德传灯录》卷二),或称第十七祖(《佛祖统纪》卷五)。

临化异香

惠能【惠能:一作慧能(638—713),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禅宗自惠能而局面大开。其讲法录于《坛经》之中。】大师跏趺而化,异香袭人,白虹属地。(同上)

又,智感禅师【智感禅师:或为智岩禅师之误。《五灯会元》记其圆寂时“室有异香,经旬不歇”。其事亦见于《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书。智岩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法嗣,唐代江苏曲阿人。】临化,室有异香,经旬不散。

[95]惠能:一作慧能(638—713),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禅宗自惠能而局面大开。其讲法录于《坛经》之中。

[96]智感禅师:或为智岩禅师之误。《五灯会元》记其圆寂时“室有异香,经旬不歇”。其事亦见于《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书。智岩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法嗣,唐代江苏曲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