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规范溶入血液(1 / 1)

美国服务员的自信何来

在美国,最常接触的是餐馆服务生、咖啡馆侍者等普通美国劳动人民,他们自信阳光的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餐馆,服务员每上一道菜后都会退后半步,简要流利地介绍一番菜品的名称、制作方法以及口感特色,最后还要微笑着说一句“祝您有个好胃口”。神态和语音语调简直就像博物馆里的学者、教授在为观众讲解艺术品,偶尔还与顾客开个适度的玩笑来调节下氛围。

大妈级的服务员让你感到温暖亲切,仪表堂堂的帅哥让人领略到风度和优雅,而姑娘们体现出的则是高贵与自信……在他们与顾客的交流中绝难看出谨小慎微或者战战兢兢,这种状态着实让我这个来自东方古国的游客钦羡不已。

在唐人街吃点心时,我与一个叫做吉娜的姑娘进行了一番交流。我问她,美国人的自信和好口才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从小接受培养、训练造就的?她不假思索地告诉我,都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美国的学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无论小学还是初高中,学生都要接受演讲训练。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两节“口才与演讲”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看似与学业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在这样日常的训练与实践中,学生们作为社会公民的自尊与自信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便不知不觉得到了提升。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进入了餐馆、酒店等服务行业后,他们在学校期间的演讲训练便发挥了效力,所以也才会有了这个小小的、但足以震撼我的发现。

美国人在与人交流时,都会直视对方的眼睛,这种自信且善于运用眼神交流的能力使得普通美国人在与人对话时都有种VIP的感觉。“眼神交流是否也是演讲课的训练内容之一呢?”听了我的问题,吉娜笑了。她“直视”着我说:“是的,不仅在学校的演讲课上,从小父母就训练我讲话时要敢于直视大人,他们常在跟我讲话的时候要求我:‘看着我,对我说……’”

“你的谈吐就像是VIP呢!”我也直视吉娜的眼睛。这个姑娘此时才露出了一点与二十岁年龄相称的羞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Lady,哪里是什么VIP啊!”

入住拉斯维加斯的第二天,我因为一早身上没有零钱,就在枕头上放了“超额”的小费,结果晚上回来后竟收到了负责打扫我房间的服务员的感谢信,他(她)除了写上感谢的话,还特别祝福我在拉斯维加斯的几天里能够玩得开心,纸条的末尾,还画了一张笑脸。

我知道,并非我多给的那么一点点小费让他(她)感到高兴,而是我对他们劳动的尊重,赢得了他们的心。

而正是这样的充分尊重,使得那些普通的侍者变得自信和更加负责。

别随便进美国餐厅

美国的餐馆里有着和国内不一样的“规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餐馆不能随便进!这并非搞什么歧视,而是不管餐馆里有没有空位,客人都要等服务员领位才能进去就座。如果遇到服务员不在的时候,你就需要站在餐馆的门口耐心地等待了,所以美国餐馆的一“景”就是餐馆里空****的,而门口却排着等待服务员领位的顾客,那感觉就如同你到别人家去串门,而主人正在忙别的事情,即使门开着也不能擅自闯入呢。

餐馆不能随便进,那么咖啡馆呢?我观察了几次,发现凡是不用自己到柜台买咖啡的那种咖啡馆(星巴克就需要自己到柜台前去买),也还是需要服务员领你进去的。美国餐馆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能随意招呼餐馆里的服务员,你只能招呼专门为你这一桌服务的人,其他的服务员不拿你的小费,所以他们基本上是不会理你的。即便在你的招呼之下走过来,也顶多会对你说一声“请稍等”,而这时,无论你有多着急的事也只好耐心地等待了。最后,吃完饭付账的时候千万别忘记给小费,中午饭的小费是餐费的10%~15%,而晚餐的小费则需要增加到15%~20%。

其实说起来,不止是美国的餐馆,欧洲、澳洲许多国家的餐馆也都需要服务员领位。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文化,出国旅行的人最好还是要入乡随俗为妙。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餐馆门口已经有顾客站在那里,就应该自觉地排在别人的身后,而不是径自走进门去,否则很可能就不小心插了队呢!

美国“飞的”客:平常隐忍心

去美国之前就听说美国人乘飞机像坐公共汽车,一是说美国的机票便宜,另一个就是把坐飞机不当回事。从芝加哥到拉斯维加斯的四小时航程里,我就真真地体会了一番。

按照在国内的经验,一两个小时的航程,飞机上都会为旅客提供食品,所以我在这趟四小时的飞行之前,特地没有吃晚饭,觉得一上飞机就会有晚饭供应的。没想到,直到要降落了,空中阿姨也没有要送饭的意思。身边的一个留学生解释说,在美国坐飞机如同搭公共汽车,除了必要的饮料,是不提供额外食品的,当然国际航班除外。如果我真想吃点什么的话,飞机上也有食品出售。我抬表一看时间,离降落时间不远了,只好忍了……

说在美国乘飞机像坐公共汽车也不完全正确,有两个地方差别很大。一是美国的航空安检极其严格,不论男女都要接受脱鞋检查;还有一个,就是并不像“灰狗”长途车那样准时。碰上天气、起降密度等客观原因,飞机可能无法准点起飞。

我乘坐的飞机就晚了近一个小时才起飞。不过,所有乘客都没有抱怨或者抗议。我想起有一次在南京机场,飞机晚点后,身边的几个乘客破口大骂甚至踢桌子的情景——在这一点上,美国乘客的心态显然要平和得多。

我为何给美航班机打扫厕所?

从芝加哥回国乘坐的是美航班机。飞机上的乘客几乎三分之一是中国人,为此美航配备了华人乘务员。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很快就要在上海降落了,乘客们开始抓紧时间上厕所。于是,厕所门前便排起了队。

排在我前面的是两名中国人,站在我身后的是位美国女士。

到我进厕所了,打开门一看,吃了一惊,厕所里脏得简直不堪入目:马桶里还有没冲下去的手纸,马桶边上洒满了水迹(或许是尿迹),地上扔着一堆擦手纸,水盆里的脏水满满的,没有倒空。此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大概属于前一位上厕所的那个中国阿姨的“杰作”,不过也很有可能是上上一个乘客的“遗迹”,而前面那位中国阿姨只不过没有理会厕所里的垃圾而已。如果我也不顾厕所里的狼狈相,后面那位美国女士一定会怀疑我不讲公德吧。

仅仅是怀疑我还好,她并不认得我,但糟糕的是她一定会认为是我这个“中国人”太缺德,这样岂不就给咱中国人丢了脸?想到这些,我在方便之后就顺带地打扫起美航班机的厕所来。

其实小小的厕所打扫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先用手纸把马桶边的水迹擦干,再把地上的那堆废纸捡起来丢进垃圾桶,按下水盆上的按钮把脏水放干净,用清水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再次放掉水盆里的洗手水,最后用擦手纸擦完手,顺便再把水盆边的水迹擦干……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我欣然走了出去。做这个小活很简单,只花了短短一分钟的时间。

我不能说我前面上厕所的中国人不道德,因为不一定是他干的。没准他在汶川地震时还慷慨地捐过款,在网上看到被拐卖儿童的新闻还流过泪,只是在小细节上没有想太多。

去日本旅行时,一位旅居日本二十余年的华人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日本的许多女性在如厕后不仅会把厕所弄干净,在临出来之前还会细心地把手纸折成箭头的形状,意思是厕所已经被前一个使用者打扫过了,请放心使用。

记得看过国内一档电视节目,说一个人在厕所里看到一个小男孩用擦手纸接上水之后一趟趟地跑回到马桶隔间里,在外面等候的父亲到厕所找儿子,问他为什么待那么久,小男孩回答说自己拉肚子,把马桶弄脏了,正用蘸了水的擦手纸清洁马桶。

我从芝加哥回到上海时,凑热闹去了趟世博会,给我留下印象的,除了世博园的宏伟之外,就是那些上厕所不排队、乱扔食品包装袋、小便淋到便池外面的细节。这部分人在见识越来越多的同时,心里也少了点什么。

全美最佳酒店的N个小细节

芝加哥有一家老酒店多次被评为“全美最佳旅馆”,虽然它不够雄伟,更称不上什么地标性建筑,甚至看起来还有一些老旧,但是它的诸多小细节却告诉我们,比起建筑本身,对于一个酒店来说,什么更重要。

细节一:酒店门口的吸烟处。此处设置的玻璃墙角可以在起风的时候为客人挡挡风,而小小的三角台面则方便客人在吸烟时临时放一下手上的东西。

细节二:我散乱地放在桌子上的充电器和相机线被打扫房间的侍者细心地缠绕了起来。

细节三:堆放在桌子上的个人用品也被侍者仔细地码放好,而且还在下面铺了一块手帕。

细节四:床头的阅读灯既有聚光的也有散光的,为的是方便客人的不同选择。冰箱里有各种收费饮料,而床头柜上也没忘记为客人准备免费的矿泉水。

细节五:为了不让客人在洗澡时错过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浴缸上面特地安置了一台小电视。

细节六:浴缸旁边的防水按钮,不仅可以调电视收音机还可以用扩音器接电话。

细节七:透过设置在马桶对面墙上的镜子也可以一边如厕一边收看电视。

细节八:傍晚时分,服务员会再次来到客人的房间,在整理好床被之后再在床前为客人铺好地垫并放上拖鞋。

细节九:房间里的电视被安在了一扇“门”上,可以随时调节角度以适应客人的不同视角。

迷失在现代化的酒店里

要说现代化的酒店咱也见识过不少,却唯独在拉斯维加斯的豪华酒店里一时陷入了迷茫,闹的笑话实在不逊于刘姥姥进大观园。

拉斯维加斯的旅馆有这样一个特点:虽然有各种档次,但收费差别并不大,便宜的便宜不到哪里去,而贵的(不包括最最奢侈的那种)也实在贵不到哪里去。我住的这家叫做Aria的酒店,是一个超大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里面既有大型的豪华酒店,也有大型综合百货商店,又有赌场、高级公寓以及各种餐厅、酒吧、咖啡馆、洗浴中心、休闲会所等等。因为太大,设计者和经营者不得不设置了空中火车来连接建筑的各个部分。这个空中火车24小时运营,游客们可以无限次地免费乘坐。从下面往上看,豪华的楼宇加上那穿梭于建筑之间的空中火车,真有一种未来世界的感觉。

最先令我困惑的是走入房间的一刹那,打开房门,正准备按下电灯开关,屋里的灯居然自己就亮了,接着,窗帘竟然自动打开了,我目瞪口呆地看见窗帘缓缓打开,窗外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霎时间,一幅很“美国”的夜景画面呈现了出来。我想先洗个澡换换衣服,那窗帘我却不会关。我试着在床头的按钮中找开关,所有按钮胡乱按了一遍,却没有一个可以帮我关上窗帘。无意之间电视机被我打开了。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不是什么电视节目,而是酒店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标志——原来答案在这儿!其中的一个标识明显就是窗帘的开关,我拿出电视遥控器试了试,窗帘果然缓缓地关上了。

电视屏幕上还有很多有趣的标志,譬如说调节灯光亮度的标识:客人躺在**就可以自如地操控包括浴室、写字台、落地灯在内的所有照明设施;按调节室内温度的标识,房间就可冷可热;设定好起床时间,到时候音乐声就会把你从睡梦中叫醒;如果不愿意看电视而喜欢躺在**看书,那你就可以用背景音乐功能调节一下气氛。你还可以按下服务的标识,酒店的侍者很快就能赶来为你提供打扫房间送餐等服务。此外,电视屏幕的右下角还会提示客人此时室内外的温差,让你方便地决定出门时的着装。

除了以上这些,客房里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如果室外是白天,你一打开窗帘,屋里的照明设备就自动关闭了,这样的设计很显然是为了节约。

在遭遇了窗帘尴尬后,接下来我又被冰箱给囧到了。打开密码控制的冰箱,我随意翻动了几下里面的食品饮料,最终拿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突然在冰箱的台面上发现了一张酒店打印的纸条,上写:“……阁下,一旦您翻动了冰箱里的食品饮料以及放乱了它们原本的位置,都将被视为消费行为。”

那……那……我刚才翻动了饮料,岂不是会被记为消费?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并非多余,离开酒店前结账时,服务人员告诉我都消费了哪样食品饮料。我赶紧解释了一番其他。服务人员笑了笑说:“这样的话就把您真的喝掉的那瓶饮料结了吧,”他又幽默地加了一句,“还好您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打乱位置。”

在美国按摩

几乎拉斯维加斯的每个酒店里都必备两样东西:赌场和SPA。拉斯维加斯的确是一个舒服的城市,这里遍布着世界各国的风味餐厅,看不完的精彩SHOW,还有各式各样的SPA。

我在拉斯维加斯的两个SPA会所做过推油按摩,都需要预约。预定的时间一到,按摩小姐就会准时从按摩区走出来,一边称呼客人的名字,一边伸出手来和你握手,并报出自己的姓名,举手投足更像医生而非按摩师。连穿着的服装都和医生非常相像,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两次为我按摩的都是来自美国本土的白人小姐,都在三十岁上下,说不上漂亮,但都很端庄。

按摩间的面积不大,客人要穿着浴袍,按上半身时把衣服揭开只露出腰部以上的部位,按摩腿时又把上半身盖好只露出双腿。按摩师一边推油一边轻声询问力度是否得当,仅此而已,至于其他他问题,例如你是哪国人啊,做什么工作的啊等等私人化的事情,她们一概不问,更不会问你还要不要“其他服务”。

和国内按摩师的手法比起来,这里也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按摩的力度也偏轻一些。不过房间里的一个小道具却很吸引眼球:一个家用电饭煲里面泡着一些石头。起初我还有些纳闷,后来才知道那些温热的石头也是推拿时的辅助工具:按摩师把温度适当的热石头放在客人的后背,非常舒服,尤其是放在腰部的时候。

一般来讲,如果不加时间的话,一个人的按摩时间在五十分钟左右,两家会馆的价格都是90美元,小费不用付现金,只需要在消费单上签好多少钱就行。通常来讲,小费的额度在消费金额的10%~15%之间,当然适度地大方一下也未尝不可。

自我流放的美国穷人

拉斯维加斯,美国西部最奢华的城市。在离这里两个小时车程的荒漠之中,有一片属于穷人的乐土。

荒漠,寸草不生,车子开了几百公里,在距离胡佛大坝不远的地方,我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孤零零的居民住宅区,一问才知道,这是美国西部的一个贫民区。

猛一看,住宅区里的房子都还不错,但接下来看到的,是更多连片的简易房、木板房以及汽车房。有些房车居然已经被卸掉了轮胎,这样的房车显然是无法再上路了。

操着一口“广普”的年轻导游对我说,这个市镇是西部穷人的“流放之地”。当然,这种流放并非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完全属于经济上的贫困所致,这样看来这种“流放”该称之为“自我流放”更为妥当。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人,不是靠政府救济的失业者,就是拿着很少退休金的贫困老人,他们在城市里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州政府就在这里建设了一批住宅供他们免费居住。经济条件稍好些的,就自己花钱在这里盖起了房屋。反正地皮是不要钱的,另外还有一些人,干脆买一辆破旧的房车停靠在合适的位置,就权当是自己的私人住宅了。

我试图找出点城市生活的蛛丝马迹,但没有看到一家餐馆或商店之类的消费场所。

见我拍照拍得起劲,导游问我:“大哥,你知道这里的居民平时喝什么水吗?”

这倒是把我问住了。河水?湖水?雨水?在这片干旱的戈壁平原上自然取水显然不大可能。我没再多想就“天真”地回答:“应该是自来水吧?”说完以后我又立刻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是这么正常的话,导游何必故意卖个关子呢?

导游果然笑了起来:“这种地方怎么可能有自来水呢?”

“那他们到底喝哪里的水?”同来此地的另一个旅客问。

“当地政府会派车免费为他们送水,所以这里的每家每户都备有储水罐、大水桶。”

说话间,旅游大巴翻过了最后的一道山梁,前面的胡佛大坝已经不远了。

回到芝加哥以后,我恰好有机会见识了一番美国大城市里的平民住宅,发现并非我们先前想象的那种花园别墅,更多的是那种低矮的联排小楼,以及四五层高的居民住宅楼,楼的外部大多都已相当老旧,胡同里乃至路边上停满了居民们的交通工具。在芝加哥的唐人街,我还意外地看到了貌似极其“落后”的一幕:铁制的楼梯悬挂在楼体的外侧,电线及电话线像蜘蛛网一样缠绕在楼外,像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小城。

芝加哥给他们要的“自由”

我在芝加哥体会到了什么是“和谐社会”。

逛完了芝加哥几乎所有的景点之后,我赶了个时髦,去剧场欣赏“蓝人”激动人心的现场秀。

或许是场租的关系,“蓝人”演出的剧场不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而是在一个叫做Boy's Town的居民社区。

离演出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我在附近闲逛。跟一位正在浇花的园丁盘道,才知道,这个社区是同性恋聚集的地方。

“芝加哥同性恋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这里了,路上的酒吧很多都是Gay Bar……”

黄昏时分,Boy's Town非常安静,路边停着的汽车远多过马路上行驶着的,行人也很少。我沿着马路向前走,发现这条街上的酒吧出奇的多,路边的人行道上也摆着很多桌椅,汽车随意地停放在马路边儿……偶尔瞥见路边墙上的广告,一看就和“男色”有关。同时我也注意到,这条街上的路灯确实与芝加哥的其他其他地方不大一样,那彩虹的标志分明就在象征着些什么①。

进入一家酒吧,里面挤得满满的,但几乎只有男性,很显然这是一家同性恋酒吧。

走出蓝人剧场时,路灯已大亮,那彩虹灯柱尤其醒目。据说,这是市政当局专门为这个同性恋社区精心设立的,为的是充分体现对同性恋这个“少数族裔”的尊重。

搭车回旅馆之前又在街上走了走,此时的Boy's Town已经变得格外热闹。聚集在各个酒吧外面的客人让整个街区显得异常喧闹,这里的顾客似乎也不避讳旅游者的镜头。

在一家同志酒吧门口,我遇到一位热情招呼顾客的黑人小姐,当我习惯性地用“小姐”称呼“她”时,这位外表俊秀的姑娘立刻纠正我,说“她”是位先生。这位“先生”大方地向我介绍他自己的“来历”,他原本是个如假包换的女性,如今通过手术已经彻底变成了个小伙儿。我问他有没有受到过什么歧视,他耸了耸肩,并摆出了“爷们样儿”:“没有什么歧视吧,至少家人和朋友们是完全接纳我的。”有趣的是,当我为这个变性小伙拍照的时候,站在边上的另一个小伙也生生地挤进了镜头,这个做空乘的小伙子骄傲地对我说:“我可是纯爷们,不是变性变过来的。”我问他:“你也是Gay吗?”小伙子干脆地回答:“当然!”

这一幕真让我感动,包容,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①:“彩虹旗”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如今已经成为了同性恋者表达“同性恋骄傲”的最独特的标志性事物。通常彩虹旗的颜色有:红、橙、黄、绿、蓝和紫罗兰六色,分别代表了生命、康复、太阳、自然、协调和精神。

全世界最大的室外天幕

这块绵延几个街区的室外天幕位于美国西部赌城拉斯维加斯,这块巨大的室外天幕白天可以遮挡暴烈的阳光,晚上则幻化出一幅幅的艳丽的图案,而天幕之下的时尚小街则是一个游客必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