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一开始就输了(1 / 1)

许多读者想知道老梁的心情,遗憾的是我与老梁就有那么一次交集,往后也没能再见面。

朋友的朋友,很难变成我的朋友,这种事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我想无论是谁,身上总会带有某种磁场,这种磁场决定了能否成为朋友。

或许在那个夜晚,小裴看到了另一种磁场,并深深地被吸引。

我以前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一见如故这种事情为何常常发生。我并不是指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发生,而是说,在连朋友间的理解都难以完全做到的现代社会,我们居然常常跟一个刚认识的人聊得兴起,就差把那个人当作“灵魂伴侣”了。

这样的事情我们自然期待遇到,可在某些时刻,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次数未免太过频繁。

很久以后,我对这个现象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解释。

但要说起这个解释,还得从一个故事开始。

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身上发生的。

十五六岁的少年,不知为何跟同学产生了某种隔阂。倒不是真的有什么事情发生,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分享自己的事情。这种无法分享缘于关系过于亲密,少年很在意他们的看法,面对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他担不起成为“异类”的风险。

那时候家里刚有一台电脑,老旧的台式机,性能自然无法与现在的笔记本电脑相比。然而对于当时的少年而言,这无异于一个新世界,每个周日父亲允许他上网。那时也没有太多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络,只有一个类似于“论坛”的东西。

他在论坛里很快遇到了一个陌生人,因为喜欢同一个歌手,他们开始聊起天来。再后来,就交换了收信地址,写过几封信后,又交换了电话。现在想来,还好他遇到的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同龄少女。(笑)

他记得好像他说起什么话题她都能接上几句,所以相聊甚欢。

有一些在别人看来“奇怪”的奇思妙想,她也能接得上,甚至同样觉得有趣。

但很快学业开始繁忙,父亲周日也不再让他上网。

寄出的信没有回复,这个少年开始焦虑,于是又写了几封信寄出去。

同样石沉大海。

少年想打电话过去,可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他害怕少女不回信的原因是自己被讨厌了。是的,他就是这么一个别别扭扭的少年。

十五六岁的时光飞逝而过,但对于他来说,每周等不到回信的日子过于漫长。

毕业后少年去了新的城市,又几年过去,十五六岁的少年变成了二十五六岁的随处可见的白领。

一天,他在办公室里跟同事聊天,同事是一个同龄女孩,家乡是另一个城市。

少年的记忆突然复苏,想起曾经写信的那个少女也是来自那里。

于是少年说起曾经的这段往事,没想到女孩的脸瞬间通红,真是万中无一的概率,那个少女就是她。

“为什么不回信呢?”不再是少年的少年问。

“信件都被父母收走了。”不再是少女的少女说。

原来如此,不是因为我被讨厌了,一颗石头落了地,男孩决定跟女孩再续前缘,女孩也觉得这是了不起的缘分。

然而经历了十年的各自生活,他们已经无法聊到一起了,两人之间居然无话可说。

男孩觉得不可理喻,难道“灵魂伴侣”只是年少时的产物吗?这与他一直以来的想法简直背道而驰。于是男孩再次提起从前,女孩想了想说:“其实那些想法我也不觉得有趣。”

“啊?”男孩不知所措,“那为什么要说有趣?”

“因为不说有趣就又无话可说了嘛。”

“那其他的呢?”男孩追问。

“有时候……”女孩想了片刻,说道,“有时候你说的一些书我也没看过,我都是上网搜的。”

“总不会当时你是一时兴起吧……”男孩语气颓废了起来。

女孩想要鼓舞他:“不是,是因为一开始我们真的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完全一致啊。再说,那时的我也想找一个人说说话而已,正好你出现了。”

那句“正好你出现了”成了两人分开的最后一击。

故事到这里结束。

有时候他散发的磁场跟你过于吻合,或许只是他做了内在调整。有时候,他或许也只是需要有一个人说说话。

总而言之,这种事情也算不上坏事,从一定意义上或许真的可以找到那个人。

不过人总还得调整到自己的模式上,你喜欢的,不过是你印象里的他。

有话聊不代表一直有话聊,而有话聊这件事的门槛就相对低得多。

少年遇到的这种事有时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你说呢?

对了,这个故事不坏吧?

(《愿赌服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