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中国台湾知名女作家、旅行家,本名陈平,原名陈懋平,英文名Echo,“三毛”是其后期的笔名。祖籍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台湾文化大学肄业。其父陈嗣庆从事律师工作,母亲缪进兰为全职主妇。家中姐弟四人,大姐陈田心,大弟陈圣,小弟陈杰。
1943年
3月26日,出生于重庆。
1948年
全家由大陆迁居台湾,不久,进入小学读书。
1954年
考入台北第一女子中学。后因无法适应学校教育,感觉受到侮辱,一度退学。
1956年
一度复学,但很快正式退学。试图割腕自杀,幸而被救。
休学后在家由父母教授文化课程,兼修钢琴、绘画等,师从顾福生、邵幼轩等名家。家人为其求助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
1962年
12月,文章《惑》经顾福生推荐,发表于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第十五期,署名陈平。
1963年
文章《月河》发表于《皇冠》十九卷第六期。
1964年
在陈若曦的鼓励下,向文化学院(私立文化大学)董事长张其昀提出入学申请,获特许,在该院哲学系旁听,没有学籍,成绩优异。
1967年
因与梁光明(舒凡)恋爱、求婚受挫,赴西班牙留学,先学语言,半年后进入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学习。与当时正值高三的荷西·马利安·葛罗相遇,后就读于德国西柏林歌德书院,并取得德文教师证书。
不久,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图书馆工作。留学期间,交往过几位男友,但都是匆匆过客。
为赚钱做过导游、商店模特等工作,凭借所得收入,游历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多地。
1970年
回到台湾。在张其昀的邀请下,进入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1972年
与年长数岁的德国教师相恋,结婚前夜痛失未婚夫,感情受挫,服用安眠药自杀被救。
同年,再度前往西班牙。与荷西重逢。
1973年
三毛与荷西在非洲沙漠小镇结婚。
同年,应台湾《联合报·副刊》邀约,以“三毛”为笔名,在该报连载记录沙漠生活的文章,广受关注。
1976年
因当地政治因素,与荷西离开西属撒哈拉,前往加纳利群岛定居。因车祸导致下身出血,曾回到台湾治疗。其间与多位文坛翘楚聚会,认徐訏为干爸。
1979年
9月30日,三毛父母前来探亲,中秋节当天,荷西在潜水时意外丧生。三毛在双亲陪伴下回到台湾。
不久,三毛返回加纳利群岛,开始孀居生活,曾担任美国驻加纳利领事馆秘书、小学英语教师等职。荷西去世后,三毛多次参加通灵活动,以求慰藉。
1981年
11月,在《联合报》的资助下,三毛与摄影师米夏开始中南美洲之行,到过哥伦比亚、古巴、洪都拉斯、玻利维亚等地,回台后多次进行公开演讲,捐献大部分收入,后出版《万水千山走遍》。
1982年
任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
因健康原因,辞去教职工作,前往美国游学、疗养。
1985年
年初,出席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和“新加坡华文文艺金狮文学奖大会”,结识了姚雪垠等大陆作家。出售加纳利群岛的房子。这一年,三毛在一场几千人的演讲会上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公开场合表明爱国立场。
1987年
3月,出版有声书《三毛说书》;7月,出版有声书《流星雨》。
1988年
6月12日,三毛致函著名漫画家、《三毛流浪记》作者张乐平。同年,与倪竹青取得联系。
1989年
4月,三毛第一次回到大陆,到上海与张乐平见面,并住在张家,称呼其为“爸爸”。随后,在记者徐静波的陪同下,奔赴舟山老家探亲、祭祖,哭倒在祖父坟前。
9月,在台湾家中,从楼梯上跌下摔伤。养伤期间创作剧本《滚滚红尘》。
1990年
4月、9月,三毛两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游历多地,并与王洛宾见面。旅行后期由摄影师肖全陪同,并接受媒体采访。
12月15日,由三毛担任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入围台湾金马奖,三毛盛装出席,结果失望而归。
1991年
1月4日早晨,因病住院治疗的三毛被发现在台北荣总医院病房内逝世,终年48岁。警方公布其以丝袜自缢,但因疑点重重,至今死因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