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美容技术并不先进的时代,美人便是真正的美人。在众多美人当中,女明星胡蝶是个特别的存在。她没有夏梦那么美丽,也没有阮玲玉的精湛演技,却凭借天生的雍容端庄,以及一对甜美的酒窝,获得了万千影迷的喜爱,成为中国当时的电影皇后。
她的魅力是与生俱来的,整理《胡蝶回忆录》的刘慧琴曾说:“与胡蝶在一起,你永远不会感到拘束。”她左脸上的小酒窝,总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她的个性也是如此,健谈、风趣,和任何人都能相处得非常融洽,即便是八十岁的时候,也像个年轻人。
胡蝶的开朗活泼,似乎是从父母身上遗传来的。母亲常常谈笑风生,父亲则是一个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的人,他用自己的幽默,为胡蝶撑起了快乐的童年。
胡蝶小时候体弱多病,饭量很差。为了让女儿多吃一点,父亲特意买来各式各样的彩绘瓷器给胡蝶当餐具。每一件瓷器上,都有一个彩绘的故事。其实,故事本身并不特别,都是常见而又枯燥的才子佳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可这些故事从父亲口中讲出来,总能笑料百出。胡蝶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听父亲讲故事,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就吃下许多饭。
她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他们将全部的爱都慷慨地给予她。胡蝶是幸运的,从小就是一个被爱环绕的孩子,这让她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现实环境多么恶劣,她总能找到幸福的生活方式。
胡蝶拥有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原生家庭。自从生下胡蝶之后,母亲便一直没能再怀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年代如果不能为夫家延续香火,便被认为是一个女人最大的罪过。于是,在胡蝶八岁那一年,母亲执意让父亲纳妾,进入家门的新姨娘是位旗人。
二女共侍一夫,若是放在寻常人家,必定争风吃醋、钩心斗角,甚至打得不可开交。可是在胡蝶家里,他们却仿佛天生的一家人。新姨娘为父亲生了四儿一女,可胡蝶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丝毫没被撼动,反而和几位兄弟姐妹相处得非常融洽。
新姨娘过门时,是带着自己的母亲嫁过来的。这位慈祥的长辈,成了胡蝶的又一个姥姥。这个姥姥对胡蝶无比疼爱,她会说一口漂亮的京白,并把这一口京白悉数教给胡蝶。
所谓京白,并不是北京普通话,而是京剧中的一种念白,有许多技巧在里面,很多从业多年的京剧演员都说不好。
胡蝶从影之后,多数时间都是这位姥姥陪伴在她身边,照料她的生活。姥姥教她的这一口纯正的京白,也在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之后派上了大用场。
胡蝶仿佛就是人们口中的那个“天之骄子”,她美丽、开朗、拥有幸福和睦的家庭,上天仿佛将一切最好的事物毫不吝啬地赐给了她。众人的万般宠爱滋养了她的雍容端庄,也给了她追求自由人生的勇气。
20世纪初,电影是新生事物,人们对电影女明星的态度褒贬不一。喜欢的人,觉得她们引领了时代的新潮流;不喜欢的人,觉得她们就是“戏子”“下三烂”,甚至将她们与“高级妓女”画等号。
1924年,胡蝶偶然见到中国电影学校的招生广告,立刻报了名。当胡蝶将自己想当电影明星的愿望表达出来后,全家人无一例外地表示支持,母亲只是简单地提醒了几句,让她认真演戏,踏实做人,洁身自好。他们的开明,能包容一切新生事物。只要胡蝶愿意,她做什么,家人都会赞成。
电影学校彻底将胡蝶打造成一名新女性,她学会了骑马,也学会了开车。当时根本没有汽车驾驶学校,胡蝶突发奇想,叫了一辆出租车,开到江湾郊区,她给了司机加倍的车费,司机稍加指点之后,胡蝶就学会了开车。
在父亲心中,从来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他们的家乡广东鹤山,女性是不准进入祠堂的,名字也不会出现在族谱上。可当胡蝶成名之后,她的名字便赫然出现在族谱之上。在那个男女不平等的时代,胡蝶破例地享受到了男女平等的待遇。就连她自己都为此事吃惊不小。胡蝶曾说:“由此我又知道,男女不平等,妇女受歧视是因为旧的眼光,总认为妇女是无能的。当妇女一旦在这个社会显示出自身的力量时,连最森严的礼教也都刮目相看了。”
在那个女子备受轻视的时代,胡蝶是唯一的例外。
亲情赋予的勇气,让她格外敢于去闯,敢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打拼。于是,世人眼中的她,丝毫没有旧时女子的怯懦与忍让,她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出自信而开朗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