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独立,是靠自己(1 / 1)

萧红的人生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在命运跌落谷底之时,她依然没有想过靠自己重新站起来,而是一次又一次把希望寄托于男人,却每一次都将感情错付。

或许是因为曾经在萧军身上体会过温暖,她便再也不能忍受孤独的寒冷。不知萧红是否想要尽快走出上一段情伤,她还没来得及舔舐好伤口,就匆忙把余生交给了同样来自东北的作家端木蕻良。

文学上,她天赋极高;爱情里,她目光短浅。萧红能看到的,是端木蕻良能带给她眼前的安稳,从未想过他是不是那个能给她余生带来幸福的人。

在婚礼上,萧红坦言:“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这种状况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

然而,爱的救赎,哪会来得那样容易?萧红还是看不清,一时的感动,撑不起婚姻中需要的幸福。就连萧红的朋友都反对这场婚礼,甚至质问她:“你不能一个人独立地生活吗?”

是啊,“独立”这个词,她喊了太多遍,却最终都不明白,所谓独立,靠的是自己。

她盲目地投入一段婚姻,却从未考虑过婚姻对彼此的意义。在人前,他们是最不像夫妻的夫妻,从没有人见他们有任何亲密的姿态,甚至连谈笑都很少。

若是在婚前,萧红好好地思考他为何娶她,也许便不会在婚后独自应对那许多难题:萧红最尊敬的鲁迅先生去世,萧红写过一些纪念的文章,端木蕻良却当着朋友的面嘲讽:“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端木蕻良在外面打了人,大着肚子的萧红跑前跑后地调解,他则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婚后不久,日军轰炸武汉,作为战地记者的端木蕻良赶往前线,怀孕的萧红只得独自前往重庆。她忽然觉得:“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前往重庆的一路上,萧红历经磨难。她在重庆生下一子,可怜的孩子只活了四天便夭亡。

在战火中,他们离开重庆,去往香港,萧红在那里开始了贫病交加的生活。从1940年1月到1941年6月,她在逼仄破旧的陋室中,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不知她是否预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所以才拼尽全力发出最灿烂的光芒。

这几部小说完成之后,萧红的病情越发严重。在医院里,她遇到了庸医误诊,接受了喉管手术,导致不能说话,并且,她的肺结核也越来越严重。

爱情中的萧红,习惯了逆来顺受。尤其是生病之后,她在端木蕻良面前越发没有自信。端木蕻良每一次出门,萧红都担心自己遭到抛弃,惴惴不安地盼到端木蕻良回来,一颗心才能放下。然而,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战火很快蔓延到香港,端木蕻良带着萧红搬入香港思豪酒店。第二天,端木蕻良便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总之,萧红最终还是变成孤身一人。

萧红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陪伴在她身边的,是小她六岁的骆宾基。在最脆弱的时候,她还是习惯性地想要依赖一个人,于是她承诺,如果能活下去,一定嫁给骆宾基。可是她还说:“三郎若是知我病重,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救我……”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幻想着萧军会来救她。

1942年1月19日,在住进香港玛丽医院的第二天深夜,萧红在一张纸片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2日,带着无限惆怅,三十一岁的萧红离开了人世。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更没有得到她心心念念的“独立”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