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聪明人向天攫雷电蠢国王要改避雷针——电的本质的发现(1 / 1)

话说1750年5月,英国皇家学会突然收到一篇论文,说天上的雷电和我们在实验室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回事,还列举了十二条相同处,如放光、有声、能点燃易燃物、能杀伤动物等等。还说到电是通过金属的尖端释放传递的,因此为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可以在屋顶上装一个尖头铁棒,再以金属线接地,电就被引入地下。那皇家学会的会员们都是天文、力学、数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研究的是那些高深的题目,那时化学还是刚刚起步,这电学也还不算一门学问呢。学会秘书看着这篇文章想,这大概又是什么江湖骗子的法术。再一看作者,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寄出地址呢?美洲的宾州。秘书不看犹可,一看随即“啪”的一声扔到纸篓里去了。

读者,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原来那英国当时正称霸世界,无论政治、经济、科学各方面它都不把别人看在眼里。当时的世界上根本就还没有个美国。美洲大陆原是印第安人在这里世代居住,1492年哥伦布发现这块新大陆,英国便立即派来了探险队。1607年英国又向这里派遣了第一批移民,开始在这里霸占殖民地。就说秘书刚才看到的宾州吧,它原来哪有什么名字,不过是一块荒地。1681年英王查理二世将这块土地赐给一个叫威廉·宾的业主,由此得名。连这种半开化的地方也配向皇家学会送科学论文?这文章能进皇家学会的纸篓也就算它高攀了。

富兰克林

一个冬夜他外出归来时,抱起**的小女儿吻一吻,她那小脸蛋竟冻得冰凉!当晚他通宵未睡,天亮时竟发明出一种新式火炉,那种散热率极低的老式壁炉一下就被淘汰了。到现在我们用的铁火炉基本上还是他设计的样子。一天他在家里请客,夫人在厨房里又忙又乱,还烤糊了一只鸡。第二天他就在自己厨房顶上凿了一个洞,上面装了一个小风车,用皮带连着下面的肉叉,制成了一个自动烤肉机。一次乘船,他见船速太慢,就叫水手将货物向后移,船头微微抬高,果然速度快多了。他由此又研究了船的快慢与它吃水多少的关系。但只可惜这里是落后的殖民地,没有像皇家学会那样的科学团体,没有许多科学家可以相互研讨,他只是自己一人摸索。好在他极聪明,发明这些总像玩儿一样的轻松。

“当然,世界上聪明人多得很,我算老几?不过我倒想看看你带来了什么聪明玩意儿。”

洛根将手向前一摊,原来是一本新出的杂志,里面尽是些方格子,格里填满数字。他说:“你看这是些魔方格子,那数字不管横加竖加,它们的和总是一致的。”

富兰克林不看犹可,一看哈哈大笑:“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这里也有几张自制的魔方格子,你看这张,不管横竖,都有八个数呢。”(见下表。)

“你听我给你细说。只要你进了我这个魔方阵里,就总跑不出260去。第一,不管横、竖,每行每列的和都是260。第二,你从下面两角的对角各数四个数,成一段折线,则这折线上的八个数的和是260,而每条与这线平行的线上的八个数也都是260。第三,你从上面的两角出发作这么几条折线,其和也是260。第四,你从左边的两角出发,这样数,其和还是260。第五,你从右边的两角出发,这样数,其和仍是260。不信你就试试,保你逃不出这260的网去。”富兰克林说。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这260有什么了不起,你看这张魔方格子,是十六个数的正方形,又比你多一倍。它不管横加、竖加、对角加,都是2056。”洛根说着真的又翻出一张表来。(见下表。)

这下富兰克林可有点儿傻眼。不过他并不服气,说:“且慢,现在咱们点燃一支烟,在这烟燃尽前,我立即再给你设计一张也是十六个数的魔方格子。”只见富兰克林抽出一支铅笔,在一张空格纸上横填竖写,如点豆种瓜一般。一会儿,那支烟还未着完,他便叫:“好了!我这格子纵横相加也是2056,虽对角相加不是这个数,可是只要你在大方格内任意挖出一块十六个相连的格子组成的小方格,它们的和也是2056。”(其实这表里有两组数是错的,读者如有心可以找一找,但这已是极不易了。)洛根这时更佩服富兰克林的才智了。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穆申布勒克等人只是想实验一下摩擦生电,而富兰克林听说了这个实验,1746年到波士顿看望老母亲时,又亲眼看到了这种实验,这聪明人立即想到天上的雷电经常打死人畜,也能放出闪光,天上地下的两种电是不是一回事呢?这年富兰克林已经整整四十岁了,而且已经成了当地很有名气的出版商,当上了州议员,可是在科学发现的**下,他立即又像变成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自从波士顿探亲回来后,他的妻子就成天抱怨她的厨房里再也不得安宁了,盐钵、醋罐常会不翼而飞,被富兰克林拿去“生电”。这还不算,富兰克林每天还冥思苦想着,怎样在打雷下雨时把天上的电引下来,好亲眼看看,亲手试试。可是在当时,雷电是天火啊,谁敢这样去想?妻子听说富兰克林竟敢有这样的狂想,一边桌前枕边地苦劝他不要去冒犯上帝,一边又在背后虔诚祷告,求上帝千万原谅自己的丈夫。

1752年6月,终于盼来了一个大雷雨的天气。这天下午,富兰克林正在家里摆弄着那些瓶瓶罐罐、金属导线,突然一阵风扑来,窗户被摇得嘎嘎直响,窗帘飞起如一面狂舞的大旗。他探头一看,见西边天上的乌云像泼了一天的墨汁,如浪如涛般地压了过来。他不觉喜上心头,忙叫一声:“威廉,准备行动。”一会儿就领着儿子,架着一架用丝绸制成的大风筝迎着狂风向野外奔去。

避雷针

且不说富兰克林回家后妻子怎样地埋怨,怎样诉说她在家里担惊受怕。他一回家就爬上房顶竖起一根数丈长的铁棒,下面连上铜线,一直伸到土里。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聪明的富兰克林,从风筝引电想到在房顶上用铁棒引电,再直接导入地内,房屋自然不会遭雷击了。于是这个小小的避雷针立即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美洲。凡高一点儿的房子都安上了这个装置。这根小针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面对这一事实,1756年,那个当初对他的论文连看都不愿看一眼的英国皇家学会,在富兰克林没有办申请手续的情况下,就主动授予了他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各位读者,富兰克林因是无名小辈,向皇家学会投稿被掷之纸篓。后来他从天上引来了雷电,皇家学会又主动上门来请他。真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学者慕名求学会,学会慕名求学者。许多青年学生以考入名牌大学为荣,而许多名牌大学为加重自身的名声又到处重金聘请名教授。这名气是什么,是宝塔上辉煌的塔尖,是大树参天的树冠。但塔尖下是一寸一寸垒起的砖石,树冠下是粗壮的树干和穿石破土的根须。所谓功成名就,就是一步步地去干,名气也就如塔生尖、如树长叶一样自然而生了。有的人刻意求名,自封为什么“著名”“资深”,人们却不知他名下有何物,还是记不住他的名字。有的人埋头苦干,奉贡献于社会,人们得益之后就很自然地要缘物寻人,因此就牢牢地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这部书里所记载的这一百多位科学家,无不都是这样本无心求名而得大名,本无心传世而彪炳青史的人。

富兰克林发明的那根通天小针传到世界各地我们且不细说,单说它传到英国却又引出一段奇怪的故事。前面我们说过,那美洲本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对美洲人民只知掠夺、压迫,哪儿顾他们的什么利益。所以美洲的一些州就联合起来向英国抗争,并且派富兰克林作为代表去伦敦谈判。这种谈判拖了很长时间毫无结果。1776年干脆爆发了一场独立战争,富兰克林也是独立宣言的五位签字者之一。那英王眼见美洲十三个州联合起来,用武力将自己的势力一天天地挤了出来,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可是,隔着一个大西洋,鞭长莫及,气得又是咬牙,又是跺脚,想方设法要出这口恶气。一天,英王乔治三世在宫前草坪上散步,正生着闷气,一抬头看到王宫顶上那根尖尖的避雷针,不由又想起富兰克林这个闹独立的罪魁,便立即把大臣们召来发狠道:“富兰克林带领美洲人造反了,我们还用他发明的避雷针,真是不顾国耻,你们难道就能咽下这口气?我命令,从明天开始把全国的避雷针都拆掉!”

“陛下,这避雷针可真的是一件有用的东四,自从装上它,全国的雷击事件就基本绝迹了。您忘了,我们的火药库还是您亲自组织人装针保护的。”几个开明些的大臣连忙据理解释。

“那就把针的尖头改成圆球形的。反正不能照富兰克林那个样子。自古以来,圆就表示完美无缺!”

“可是圆的不如尖的能引电啊!”

国王一听更是暴跳如雷:“在别国我可以不管,只要在英国,自然规律也要听我的!想不到你身为皇家学会的会长,竟不顾国家荣誉,也替富兰克林说话!现在有两条路由你选择,要么以你的名义发表声明,说避雷针制成球形最合理,要么我就撤掉你这个会长的职!”

正是:

自然规律算什么!是尖是圆由我定。

令出如山谁敢抗?不知雷电却无情。

普林格尔原以为他进宫一劝,国王就会收回成命,再不干这些蠢事,谁知连他自己也被牵连了进去,不觉脑门上沁出细细的一层汗珠。究竟结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