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邢(井)
方位:今河北邢台
姓:姬
建立:周公旦第五子建立
灭亡:前655年前灭于卫文公
主要人物:邢侯、国子
国名:軧
方位:今河北元氏
姓:?
建立:?
灭亡:?
我们这里所讲述的大部分古国,都是有记载的,但也有极少数国家只有考古记载。比如之前说到在陕西宝鸡一带的“井国”,这里要说的“軧国”也只见于金文。197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西张村的韩信点将台对面的霸王岗上出土了34件神秘青铜器和一些其他文物,据专家们的鉴定,这些青铜器属于一个不见于史书记载的“軧国”。“点将台”和“霸王岗”据说是因为楚汉之争时韩信和项羽隔着此处的泜水对峙而得名,軧国之名应该也来自于軧(泜)水。那么,这些青铜器给我们讲述的是什么呢?那我们还要从青铜器里提到的另一个古国邢国开始说。
邢国在軧国南部,今河北邢台一带,邢台得名即因为古邢国。邢国一带在商朝叫井方,是商朝的属国,武丁还娶了井方公主“妇妌”为妻。商末的时候井方背叛商王被打了一顿,老实了,国君还担任了纣王的三公,但因为忠诚进谏被纣王所杀,后来井方也直接被周王给打没了。西周建立后,周公旦把第五个儿子封在井地,建立邢国;邢国有两支,一支是我们之前说的陕西井国,另一支就是现在要讲的邢国。出土青铜器麦尊的铭文和麦彝的铭文记载了邢国被分封的经过,邢国被封到河北的意义自不待言,是为了保卫周朝的北方屏障,并成为邻居軧国的大哥。
邢侯受封不久,戎人就开始进攻軧国。軧国比较弱小,向邢侯告急。邢侯委派臣谏率领军队驻扎在軧国,这个臣谏的弟弟倏干脆就在軧国任职,臣谏的侄子则被派回邢国去深造。此后軧国不见于记载,可能是在西周中后期为戎人灭亡。进入春秋时代后,邢国的北边直接面对北戎,形势更加危险,只能往南寻求大国卫国的帮助。前769年,邢侯一度大败北戎。前718年,邢国军队还被周桓王派出去平定晋国的曲沃之乱。但是随着卫国的衰弱,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更没能力罩着邢国了。前661年,北狄进攻邢国,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发兵前救。但是邢国已经被北狄攻破,齐桓公只好把邢国遗民接到夷仪(今山东聊城)重建。
邢国完了,接下来就是卫国了。前660年,北狄又进攻卫国,杀死卫懿公,攻克卫国都城,结果齐桓公又把卫国安置在楚丘。这对难兄难弟又被安排在了一起。但是北狄依然没有放弃对邢和卫的疯狂进攻,前659年,北狄再次进攻邢国,邢军溃散逃入前来援助的诸侯部队里,齐桓公和宋国、曹国好不容易击败北狄,又救了邢国一命。从此邢国虽然依附齐国,但始终对北狄心有余悸,并最终加入了北狄集团。前642年,邢国居然和北狄一起进攻当年的好基友卫国的菟圃。卫文公吓得不行,愿意把位子让给贤者,但是大家都不要,最后卫文公还是击败了邢国和北狄。
人们一般对背叛的朋友比敌人更加痛恨,卫文公对邢国那真是恨得咬牙切齿。第二年,卫文公进攻邢国,以报复菟圃这一战。邢国终于开始害怕,转而向齐国寻求帮助。齐国现在在位的是齐桓公儿子齐孝公,孝公一心想恢复老爹的霸主地位,但却没有诸侯认他,好不容易有个邢国送上门来,自然就顺手收了。但问题是齐国内部也乱得不行,根本帮助不了邢国多少。但毕竟有齐国和北狄撑腰,卫国却也不敢对邢国轻举妄动。卫国大夫礼至想出了一招,他对卫文公说:“请让我的两个弟弟去邢国做卧底,里应外合一窝端!”卫文公采用了他的计策,大概还用了苦肉计之类,反正把礼至的两个弟弟送到了邢国当官。
前635年,卫文公突然进攻邢国。邢国大夫国子和礼氏兄弟登上城池巡视,礼氏两兄弟互使一个眼色,一人抓住国子一条手臂,将可怜的老国扔下城去,老国就这样一命呜呼。这样礼氏兄弟变成了守城的主力,自然非常潇洒地把邢国大门打了开来。卫国军队一拥而入,邢国军队和卫军苦苦巷战了几天,最终还是被卫国灭亡。西周邢侯墓地在现在的邢台西葛家庄一带,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经调查表明其中有西周时期的墓葬500多座,车马坑50多座,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金器、漆器、玉器等。更厉害的是在西周土层下面还发现了商代甚至先商遗址,商代遗址很可能就是“祖乙迁邢”的商朝都城。现在邢台市区还有邢侯台景点,据说就是邢侯祭天的台子,也就是邢台得名的由来。
另外邢台市的邢台县还有个将军墓镇,据说邢国在迁都夷仪后,郑国也派大夫蔡仲来侵略一把。蔡仲进攻夷仪失败被俘获,后来自己路过现在脱锁沟村的时候,挣脱枷锁逃了出来,然后这厮又在现在徘徊村的位置反复徘徊找路,之后碰到一个樵夫。但这个樵夫却乱指路,蔡仲跑到现在放甲铺的地方,累得不行,卸下铠甲喝水;最后他实在伤势过重,就死在了现在将军墓镇的将军墓村一带。邢国人倒还给他面子,为他筑了一座墓以礼葬之。当然,这个故事来自民间传说,不能当真,最大的破绽就是邢国迁都夷仪后应该到了山东聊城,而不是还在河北邢台。郑国也莫名其妙被黑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