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1 / 1)

国名:尹

方位:今河南新安

姓:?

建立:周武王史官佚建立

灭亡:春秋后期?

主要人物:尹佚(史佚、尹逸)、尹吉甫、尹武公、尹言多、尹文公(尹圉)、尹辛、尹氏固

《诗经》的作者是谁呢?一般认为是经过孔子编订、作者来源不一的作品,但中国台湾学者李辰冬却石破天惊地认为,《诗》三百篇都是西周末年尹国国君尹吉甫所作。其实除了《大雅·烝民》记载“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外,《江汉》、《嵩高》、《韩奕》据说也是他的作品,其他诗篇都并无实证,相反有的诗篇还被考据是春秋时代的作品。“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一段熟悉魏晋史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东晋宰相谢安曾经问子侄们最喜欢《诗经》的哪一句,谢玄说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著名才女谢道韫回答的就是“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仲山甫,我们在讲樊国时叙述过,那么这个被某些人粉为“中华诗祖”的尹吉甫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就要从尹国的历史说起了,尹国在现在的河南新安一带,也可能只是春秋以后的尹国所在地,而西周时期的尹国所在地就不得而知了。尹国最早的国君叫尹佚,和辛国国君辛甲一样,担任周文王、周武王的史官,所以尹佚又叫史佚。关于他最有名的故事是“桐叶封弟”。“桐叶封弟”说的是什么呢?原来周成王登基后还只是个小孩子,有次和弟弟叔虞玩过家家的时候,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弟弟说:“我要把这个封给你。”原来赐玉圭在当时是封诸侯的象征。这时候尹佚就像个幽灵一样跑了出来,说:“请天子择日封王弟!”成王吓了一跳:“我只是开开玩笑的啦。”尹佚一本正经地说:“天子无戏言!您说了我就记在史书上了!”成王没办法,只好把唐国封给了叔虞。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晋世家》,讲的是晋国(唐国)受封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的传说大于史实。更早的《吕氏春秋》有相似记载,但是尹佚被替换为了周公;但无论是谁规劝都不合历史逻辑。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早已提到分封作为国家大事,岂能儿戏?出土青铜器的铭文也说明唐叔虞其实是因为军功受封。虽然周公是成王的摄政,但成王并不是小孩子,叔虞也不是小孩子。好了,不管怎么样,史佚这个名字算是留下来了,而且还是以贤臣的身份。《汉书·艺文志》有后世墨学伪托尹佚的作品《尹逸》两篇。此外,尹佚还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后尹国的国君有一大段空白期,直到周宣王时期的重臣尹吉甫。

尹吉甫这个人,根据《诗经》记载,确实是宣王时期的一代重臣。《六月》曰“薄伐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尹吉甫曾经和狁作战,因其文武双全被诗人当作全国先进来歌颂。宋代出土的兮甲盘与文献进行了完美衔接,“兮甲”就是尹吉甫,他在征伐狁胜利后,又被宣王委派到成周一带掌政执法,责令四方交纳贡赋,地位非同一般。关于尹吉甫后世还有一则传说,《初学记》记载琴曲《履霜操》是尹吉甫儿子伯奇所作,原来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而驱逐伯奇,郁闷的伯奇摘荷叶做衣服、采蘋花做食物来自虐明志,同时也写下了这首《履霜操》,歌词是“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有关尹吉甫的记载其实就这些了,但却成为后代争夺的资源,都认为尹吉甫是本地人。呼吁最强烈的是湖北房县,现在十堰市有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甚至房县还有以尹吉甫为名的镇子。河北南皮也不甘示弱,现在南皮县文保所还留有乾隆年间尹吉甫的墓碑。四川泸州也来插上一腿,现在泸州也打造了尹吉甫故里景区。山西平遥大概是尹吉甫“薄伐太原”的“太原”,但却也有人号称尹吉甫是平遥人,现在有尹吉甫点将台、尹吉甫庙、尹吉甫墓等景点。这些说法都有一定依据,但都系出自晚出资料,难以成为确证。尹吉甫是尹国国君,尹国是周室畿内封国,自然就在陕西或者河南一带。湖北、河北、四川等说法由来可能都是尹氏族人迁徙带过去的传说,山西则是尹吉甫攻伐狁的地方。

春秋时代有尹武公,前575年,晋国在鄢陵打败楚国,但是郑国仍然依附楚国。第二年,尹武公和单襄公代表周天子,会合晋国方诸侯讨伐郑国。前535年,周灵王去世,大夫儋括包围苏地赶走大夫成愆,拥立王子佞夫造反,被尹氏族人尹言多联合周大夫单蔑、刘毅、巩成和甘悼公等人扑灭,王子佞夫被杀,儋括出逃晋国。前520年,王子朝作乱,被单穆公和刘文公击败后退守尹国。尹文公杀死刘国大夫刘佗并打败单穆公,之后保护王子朝追杀单、刘二人,并收复王城;之后尹文公和大夫尹辛又两次打败刘文公,可谓是王子朝集团的中坚人物。但终究难挽颓势,前516年,尹文公跟随王子朝逃奔楚国,但之后却又被周敬王诱回;三年之后被敬王杀害。尹国历史之后不见记载,很可能随着尹文公被杀后为周室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