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国(1 / 1)

国名:召(邵)

方位:西周今陕西岐山,春秋今山西垣曲到河南济源

姓:姬

建立:西周初年召公奭建立

灭亡:春秋后期

主要人物:召康公(召公奭)、召幽伯、召穆公(召公虎)、召伯廖、召武公、召昭公、召桓公、召戴公、召襄公、召庄公

我们知道《诗经》中有《周南》、《召南》,这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春秋公羊传》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意思是从陕地(今河南三门峡)以东是周公主要负责管理的地区,而从陕地以西则是召公主要负责管理的地区。那么《周南》、《召南》就是没有进入十五《国风》的一些陕地东、西小国的诗篇。提到周公不可不提召公,召公这个人虽然没有周公名气大,但很可能在成王后期召公的地位是超过周公的。召公名奭,官职是太保兼冢宰,在金文中多称太保奭。有说法说召公奭也是周文王的儿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召公奭应该是旧周族的长老,而不是文王一族。实际上武王伐纣后国家政权被“三权分立”,以周公为代表的文王族、以召公为代表的旧周族及以姜子牙为代表的姜姓族共同左右政权。

召公奭和周公旦一样,长子受封于外,次子受封在内。召公奭的长子叫克,封在燕国;次子则继承了召公的君位和太保的职位。此后的召公一直没有记载,直到周厉王时期,五年雕生簋、六年雕生簋、五年雕生尊等青铜器反映了有个叫召幽伯的国君,他的妻子叫幽姜,生的儿子叫虎,后来继承了君位就是召穆公。召穆公是西周后期的名臣,《江汉》一诗写的就是他征伐淮夷的事迹: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召公虎不仅战功强大,也是社稷忠臣。“国人暴动”爆发,周厉王出奔后,据说叛乱的贵族和国人要求召公虎交出被其收留的厉王太子静,但是召公虎却用自己儿子顶替了。所谓的“赵氏孤儿”被考据为虚构,很可能这段“周氏孤儿”才是历史原型。后来召公虎与周定公共同执政,号为共和。召公虎还担心诸侯离心,写下了《棠棣》一首诗,其中有句大家很熟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强调的就是周室要宗族团结。当然周室最终走向了支离破碎,申侯、鄫侯联合犬戎把西周灭亡,召国也跟随周平王东迁,在河南济源到山西垣曲一带建立了新召国。

东迁后的召国国君似乎主要担任天子的外交代表。前667年,此时的召国国君是召伯廖。周惠王派遣他给齐桓公赐命,命令齐桓公讨伐拥立过王子穨的卫国。前649年的召国国君是召武公召公过,他和内史过一起赐命晋惠公。前662年,鲁文公祖母成风去世,周襄王派召昭公出席葬礼。前603年,召前桓公奉命到齐国为周天子娶王后。之前我们在讲周国的时候提到和周公阅争位的王孙苏,这厮后来和召国也有矛盾,前594年,他又与毛伯卫、召戴公争夺政权,并指示王子捷杀死两人,但召氏家族实力仍然不小,王孙苏不得已又立召戴公儿子召襄为国君,是为召后桓公。(短短十年两个召桓公?)前583年,召桓公到鲁国册命鲁成公。

前520年,周景王去世,两崽王子朝与王子猛争位,召国国君召庄公(召伯奂)、毛伯得和王子还等人支持王子朝,而单穆公、刘文公等人支持王子猛。召庄公攻打刘文公,刘文公败逃;又攻打单穆公,单穆公也败逃,丢下了王子猛,但之后单穆公又反攻召庄公,将王子猛抢了回来。但王子猛不幸病死,刘文公、单穆公又立了王子猛的弟弟王子匄,是为周敬王,召庄公只能和王子朝一起退守到尹国据守。召庄公在这一年内就病死了,即位的是召简公(召伯盈),召简公先是支持王子朝叛乱;但是在前516年晋军攻克巩后,召简公自知大势已去,于是驱逐王子朝与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等人,并在尸地迎接周敬王、刘文公、单武公。周敬王对首鼠两端的召简公始终不放心,前513年,召简公、尹氏固、原伯鲁之子等一批墙头草全部被处死。

此后的召国历史不见记载,在这次政变中召国可以说满盘皆输。周敬王杀死召简公后,很可能顺势吞并了召国,总之召国国君是被挤出了周朝政坛,变得无足轻重了。在大周王朝风云数百年的召国,就这样逐渐被画上了句号,只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是民众为缅怀革命志士召公奭同志而创作的,召国后人有召姓、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