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国(1 / 1)

国名:樊(阳樊)

方位:今河南济源

姓:?

建立:?

灭亡:前654年灭于虢公丑

主要人物:仲山甫、樊皮

我们之前在说昆吾国的时候,说到了祝融八姓的老大己姓始祖叫樊,这个樊建立了昆吾国。樊国和樊的名称有无渊源不得而知,也不知道是何朝何年建立的。周公在分封卫国的时候,曾经赐给卫康叔“殷民七族”,其中也有樊氏。而我们说的樊国在现在的河南济源一带,是成周的畿内国,因为在黄河之北,所以又叫阳樊。第一个出现在史书中的樊国君主是周宣王的卿士樊山甫,樊山谥穆,行仲,所以后世一般称其为樊穆仲、仲山甫。仲山甫是宣王时期的重臣,曾经带领王师帮助齐国筑城。《诗经》中的《烝民》就是大臣尹吉甫为仲山甫送行之作。诗曰:“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遄齐,式遄其归。”端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国语》记载了仲山甫三则故事,第一则是说鲁武公带着长子括和次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公子戏,要立公子戏为鲁国的继承人。这时候仲山甫就站出来反对了。他说:“大王立诸侯却让少子当太子,这不是教人做违反常理的事情吗?如果鲁君服从您的命令立少子当太子,那么诸侯也可以争相仿效,这样先王的长子继承制就得不到落实;反过来说,如果鲁君不服从大王的命令被治罪,那么大王这就是自己破坏先王的遗训了!到时候大王治鲁君的罪不行,不治鲁君的罪还是不行,请大王谨慎处理!”但是宣王没有听仲山甫的忠言,强行立公子戏为储君,后来公子戏即位,是为鲁懿公。结果鲁懿公被公子括的儿子伯御所杀,周宣王带兵征鲁,杀死伯御,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国君,是为鲁孝公。这样一闹让诸侯对宣王离心了。

第二则故事发生在第一则故事之后,周宣王感觉诸侯对自己意见很大,想找一个有能力的诸侯来协助天子管理诸侯,也就是担任诸侯的伯主。这时候仲山甫出来推荐了长大了的鲁孝公,称其有恭顺的德行。宣王奇怪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仲山甫回答道:“鲁君诚信聪明又尊重长老,赏罚下诏必定不触犯先王的遗训,也不违背过去的成例。”周宣王说:“对啊!这样他就能教导和治理好自己的人民啊!”于是便任命鲁孝公为诸侯伯主。这次周宣王听了仲山甫的意见,果然鲁孝公能够稳定诸侯的局面,周朝东方得以安宁。

第三则故事比较有名,原来周宣王连年与蛮夷开战,以致南方的部队全部丧生。于是宣王在太原地区清查人口想补充兵力和征收税赋,原来在编户齐民之前的时代,国家都是没有统计人口习惯的。这时候仲山甫又出来了,他说:“百姓怎么能清点呢?以前官员各司其职,天子也亲自督促农耕,这样的话不用数都能知道百姓的数量。现在去大肆清查户口,不正是显示人口减少和政事败坏吗?人口减少,诸侯就会对大王疏远;政事败坏,大王的命令将难以实行。无故清查户口是被上天厌恶的啊!”这次周宣王没有听从仲山甫的意见,倒不是周宣王不懂其中的道理,只是如果不清点人口,更难补充兵员和赋税。所以西周王朝实际上是有点饮鸩止渴了,果然宣王将弱点进一步暴露给了诸侯和戎狄,结果宣王的儿子幽王就成了亡国之君。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前655年,樊国国君樊皮居然公然造反,攻打周惠王。但是仅仅在第二年,对周王朝忠心耿耿的虢国国君虢公丑就攻入樊城,生擒了樊皮。樊国大概也因此被并入了周室,并由周室直接管辖。前635年,因为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子带叛乱,襄王又把樊地赐给晋文公。但是樊人不愿意归顺晋国,恼怒的晋文公派兵包围了樊城。樊城大夫仓葛大声喊道:“大王因为贵君布施恩德,所以把樊地赏给贵君,但我们怀念大王的恩德,所以不愿意归附贵国啊!我们都以为贵君要布施恩惠来感化我们,现在却要杀戮我们的百姓,焚毁我们的宗庙,我们怎么敢服从呢?贵君应该征讨的是蛮夷戎狄,怎么能攻打我们这些天子的父兄甥舅呢?”晋文公感慨道:“这是君子的话啊!”于是让樊地人民迁出,使他们依然接受“天子的恩德”。

樊国虽然灭亡,樊氏倒还是优哉游哉地留在周室当官。前520年,樊氏的宗主叫樊齐,谥顷,又叫樊顷子。当时周景王去世,王子朝与王子猛争位,召国国君召庄公和王子还支持王子朝,而单国国君单旗支持王子猛。王子还和召庄公已经打败单旗,控制了王子猛,但却依然想将单旗赶尽杀绝。这时樊齐就出来说他们这样不会成功,结果被逼上绝路的单旗终于反咬,又将王子猛抢了回来。结果不幸的王子猛被抢来抢去终于吓死了,单旗又立王子猛的弟弟王子匄为国君,但王子朝势力仍然强大,单旗和王子匄又被赶跑,樊齐这时审时度势,跟随王子匄逃跑。后来在晋国的出面斡旋下,王子匄终于顺利复位,是为周敬王。此后樊氏在周室也没有记载,后来有些贵族的后代也成了平民,其中有个就是杀狗的樊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