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1 / 1)

国名:苏(有苏、温)

方位:今河南温县

姓:己

建立:远古时期

灭亡:前650年灭于狄

主要人物:妲己、苏忿生、苏子

放眼先秦时代,最有名的两个女子,一是妲己,一是西施。妲己本是苏国女子,但因为是商朝的“祸水”,被后代小说丑化成苏护女儿被妖狐附体,从而遭到世人唾弃。当然,这种归罪于女人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唐人罗隐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说的就是这样一番道理,不过妲己这个人物确实是存在的,现在我们说的就是妲己的母国——苏国。

苏国也是祝融之后己姓的一支,苏地又叫温地,所以苏国也叫温国。苏、顾两国应该都是昆吾国的分支,不过昆吾和顾两国灭于商汤,而苏国却很识时务地弃暗投明,得以保全。甲骨文中就有“温”的记载了,据说商王派人去温地割草。今本《竹书纪年》:“(帝辛)九年,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后来苏国和商朝闹了点矛盾,于是商纣和苏子打了一架,把公主给抢走了。这个公主名妲姓己,所以就叫妲己。商纣非常宠爱妲己,《尚书·牧誓》中周武王公布商纣的罪名是“惟妇言是用”,可见商纣确实是很听从妲己的没错。那么妲己是否真的有后世流传的这么坏呢?

《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沉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常。”这里最早提到了妲己的名字。在西汉刘向编订的《列女传》中,把战国时代流传纣的罪恶和妲己联系起来,说:“百姓怨望,诸侯有畔者,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比干谏曰:‘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纣怒,以为妖言。妲己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于是心而观之。”从此妲己成为一代妖后了。不过顾颉刚先生以古史层累的方法研究,却认为商纣和妲己的这些罪名都是周代以来不断虚构的,都是“惟妇言是用”一句的夸张版而已。

至于妲己的下落,《史记》说:“周武王遂斩纣头,县(悬)之白旗。杀妲己。”是说周武王灭商后杀了妲己。据说妲己非常美貌,将士都不忍下手,还是姜子牙蒙面行刑的。不过《国语·晋语》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妲己有宠,于是与胶鬲比而亡殷。”那么妲己好像成为周朝的卧底了,这里又与妺喜和伊尹勾搭上灭夏有点儿相似。真相如何也难考究了,苏护其人也不存在,不过苏国确实投降了周朝。当时的苏国国君苏忿生被周武王任为司寇,掌管刑法。西周时代苏国一直效忠周室。到春秋初年,因为周桓王一件事处理不当,以致苏国和周朝最终决裂。

原来在前712年,周桓王和郑庄公签了一份合同,内容是周桓王将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怀十二块土田和郑庄公手中的邬、刘、蔿、邘等四块土田交换。不过这个合同周桓王是无法履行的,原因是温、原等十二土块田其实是苏国所有,郑庄公却以为是在天子手中,傻乎乎地签订了合同还先支付了,结果被天子骗了。郑庄公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居然明目张胆地攻打向城和盟城,苏国国君自然非常不爽:天子真是无耻啊!这笔账记下了。

前675年,当时是周桓王的曾孙周惠王在位。周惠王有个叔叔叫王子,王子的老师是国国君,名字也叫国。惠王是个昏庸的国君,夺取了国的菜园自己用来畜养野兽。同时大夫边伯也有宅子靠近王宫,也被惠王不客气地占有了。此外还有大夫子禽祝跪、詹父的田地也被惠王抢走,还克扣大夫石速的工资。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五个人联合起来,并得到一直对天子耿耿于怀的苏子支持。结果五大夫和苏子一起进攻周惠王,但是没有得胜,退守到温。苏子铆足了劲要收拾惠王,又带着王子跑到卫国,卫国作为畿外诸侯,实力比天子要强,于是卫国带领小弟南燕一起赶跑惠王,立王子为天子。王子成为天子后,苏子等人摇身一变成了大功臣。不过王子却也是个无道之君,终日饮酒作乐,苏子等人也为自己的功劳得意,丝毫没有劝谏王子。

结果第三年郑厉公和虢公就联合杀死了王子,扶立惠王复位。惠王一复位,苏国自然就危险了,于是苏子只好又依靠狄人,但苏子后来和狄人又闹翻了。结果狄人进攻苏国,周襄王自然坐视不救,于是前650年苏国为狄人所灭,苏子逃奔卫国。不过此后天子又召回了苏子,但是苏国的根据地温已经被晋国占有了。后来在周顷王即位时还派苏子和鲁文公结盟,郑文公也娶了苏子的女儿,生了子瑕和子俞弥。子俞弥早死,子瑕则因为被父亲和重臣泄驾厌恶而出走,在兄弟郑穆公即位后企图政变,被郑穆公逮捕杀死。周朝苏氏之后也不见史载,后代有苏姓和温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