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郜
方位:今山东成武
姓:姬
建立:西周初年
灭亡:约春秋时代灭于宋国
主要人物:郜子
大家都希望遇到能赏识自己的HR,HR古代又叫伯乐。伯乐确实是有其人存在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人。我们在前面也多次提到东夷的两大领袖:太昊和少昊,太昊之后有风姓,少昊之后有己姓、嬴姓、偃姓、子姓等。那么有没有一个国家直接叫“昊国”呢?还真有,“昊”又写作“皞”、“皓”、“告”、“郜”,就有一个叫郜国,据说也是伯乐的故乡。在近代古史思辨潮兴起的时候,甚至有童书业先生等人认为太昊、少昊最早可能只是郜国的祖先神。这个郜国在现在的山东成武一带,都城现在叫作郜鼎集。这个“郜鼎”有什么故事呢?且听本人道来。
郜国商代可能就存在了,应该就是太昊、少昊之后的一支。在周公东征之后,这个郜国的族人不知道哪里去了,只知道周公的第十一弟被封到了此处,重建郜国。《左传》记载:“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这十六个国君加上伯邑考和周武王,就是周文王的十八个儿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名称古雅、出身高贵的诸侯,在西周时期史料居然阙载,而在春秋早期郜国就已经被宋国攻灭,成为了宋国的一个城池,郜国的国宝大鼎也被宋国抢走。但是有意思的是,郜国并没有因此彻底灭亡,其族人还在附近游**,寻思复国。
前713年,郑庄公联合齐僖公、鲁隐公攻打宋国,将郜城和防城攻克。郜城和防城都在宋国东方,邻近鲁国,所以郑庄公将这两个城池作为顺手人情送给了鲁国。前709年,宋国太宰华督弑杀宋殇公(参见“萧国”)和司马孔父嘉,立出逃在郑国的公子冯为君,是为宋庄公。宋庄公毕竟来路不正,为了取得列国的支持,郑、齐、鲁、陈等国都有不少打点,尤其是鲁桓公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郜国大鼎。之前我们也提到过徐国将纪念灭甲父的“甲父之鼎”送给了齐国,郜地此时已经为鲁国占有,宋国现在再将郜鼎送给鲁国,正是承认鲁国对郜地的合法所有权。鲁桓公非常高兴,将大鼎安放在太庙。此事遭到大夫臧孙达的非议,接受的贿赂怎么能这样明目张胆公开呢?那不是让百官效仿邪恶吗?但是鲁桓公没有听从。
也许是鲁国考虑到对郜的统治力不够,结果鲁国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召回了郜国的遗民,恢复了郜国的社稷。郜国得以重建,自然奉鲁国为宗主,这对鲁国来说其实也是有利无害的。对于鲁国来说,灭国和征服对国君来说意义相差不大,因为就算灭亡也一样要分封给大夫,恢复亡国还能得到好名声。前640年,郜国国君郜子就来朝见鲁僖公。不过因为郜国到底邻近宋国,而鲁国和宋国实力又旗鼓相当,所以之后郜国又非常不幸地被宋国再一次灭亡。此后到前573年,郜地又一次成为了宋国的城邑,宋国的大夫鱼氏、向氏、鳞氏等造反,楚共王和郑成公帮助宋国叛党,攻破郜城、幽丘,将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等人送入彭城。此后到前483年郑宋在嵒地开战时,郑国俘虏了宋国的成讙和郜延两名将军,这个郜延应该是宋国封在郜城的大夫。
当然郜延也不排除是郜国之后,郜国之后以郜为氏,天朝猛将郜林斯曼可能也是郜国后人。郜国的青铜器有郜史硕父鼎和郜仲尊,郜史硕父鼎据说就是宋国灭亡郜国而取得、之后用来贿赂鲁国的大鼎,听说还记载了郜国分封的事件。现在的山东成武县还竖有“郜鼎遗迹”的石碑,所以这一带又叫郜鼎集。不过,成武最有名的景点还是伯乐村的伯乐墓,据说伯乐就是郜国人,关于伯乐后世流传很多版本不同的故事,这里我们就说说可能是最原始的记载——伯乐为秦穆公相马。原来根据《列子》说,伯乐是秦穆公的相马师。等到伯乐年老的时候,秦穆公问他的子孙是否能够继承他的衣钵。但伯乐却认为自己的子孙只能根据外貌和筋骨来识别良马,却无法根据神情和气色来识别骏马;不过他为秦穆公推荐了一个叫九方皋的樵夫,说这个人相马本领很有一手。
于是九方皋被秦穆公派去找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对秦穆公报告,说是在沙丘找到了一匹黄色的母马,但是秦穆公派人去找,却发现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感觉被耍了,把伯乐传过来问话,你都推荐的什么人啊,色盲还不说,连性别都盲?!但伯乐狡辩道:“这才是九方皋比我高明千万倍的地方啊!他看的都是马的内在,而忽略了表象。这样的相马才叫有意义呢!”后来穆公试了一下马,还别说,真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一个成语:牝牡骊黄。牝就是母、牡就是公、骊就是黑、黄就是黄,指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外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