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郯(炎)
方位:今山东郯城
姓:嬴
建立:远古时期
灭亡:前414年灭于越王朱句
主要人物:郯子、郯子鸪
在儒家经典《二十四孝图》里有三个君王,其中“孝感动天”的虞舜和“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广为人知,另外一个“鹿乳奉亲”的郯子却鲜为人知。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国君,“子”不是他的名字也不是对他的尊称,而是代表他蛮夷国君的身份,他的名字已经失传了。更为难得的是,这位国主不仅是大孝子,也是大学者,居然还做过圣人孔子的老师。那么,郯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郯子又是一个怎样的国君呢?
郯,在金文中作“炎”,有人因此认为炎帝就是郯国的始祖神。实际上炎帝是西羌始祖,炎帝、黄帝之称来自五行说,和郯国、黄国(均为嬴姓)无关。蚩尤打败炎帝后也一度被称为炎帝,精卫就是蚩尤之女,但这是来自后人的追述,蚩尤是九黎国君,和郯国恐怕没有联系。郯国与秦国、徐国一样,是东夷少昊之后;立国在现在的山东江苏交界,都城在今天的山东郯城。
郯国在西周的资料非常少,仅有两件青铜器令簋和召尊可以透露若干信息。原来周公东征后,郯国降服于周王朝。因为郯国处于山东与江淮之间,东向大海、南面强徐、北控诸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所以成为西周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概周昭王(成王孙子)时代,昭王曾经从郯国出发进攻徐国;大臣伯懋父(卫国国君康伯)也长期以郯国为控制东夷的根据地,并且赠送白马给大将召;后来这个召开着马车征徐大获全胜,所以制作了这个召尊来纪念领导赏马一事。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败,郯国逐渐沦为北边鲁国(今山东曲阜)的附庸。前605年,郯国和邻居莒国(今山东莒县)不知道因为什么事争执起来,两个大哥齐国和鲁国出面劝架,郯国识相地住手了,莒国却还想动手,结果被鲁国教训了一顿。这段时期鲁国和郯国关系非常好,鲁还把公主嫁给了郯君;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郯君把老婆赶回娘家了。之后吴国兴起,郯国又一度归附吴国,但又被鲁国联合晋国、邾国争了回去;前526年,齐国南下降伏徐、莒、郯,但郯君转个身又朝拜鲁君去了。
此时的郯君正是郯子。据说他还是太子的时候,父母年老患眼病,药非常特别,居然是鹿奶。于是郯太子亲自为父母去采集鹿乳,但他生性善良,不忍心猎杀小鹿(或者根本是四体不勤猎不到);于是想了个办法——打入鹿群中做无间道。他披着鹿皮先慢慢和鹿混熟,然后趁机挤奶。有一次还差点被猎人当鹿射死,吓得赶紧变回了原形,从而留下了“鹿乳奉亲”的美名。
郯子这次到鲁国,鲁昭公请他吃饭,鲁臣叔孙昭子作陪。叔孙昭子问道:“您的祖先少昊为什么要用鸟作为官名呢?”郯子说:“从前,黄帝用云纪事,所以各部门都用云作为官名;炎帝用火纪事,所以各部门都用火命名;共工用水纪事,所以各部门都用水命名。太昊用龙纪事,所以各部门都用龙命名;我的先祖挚即位的时候,凤鸟正好来到,所以就用鸟纪事,各部门都用鸟命名啊!”东汉的应劭补充道:黄帝的春官叫青云,夏官叫缙云,秋官叫白云,冬官叫黑云,中官叫黄云。所谓的“纪事”可能就是各族的族徽。
“凤鸟,掌管天文历法;玄鸟,掌管春秋分;伯赵,掌管夏冬至;青鸟,掌管立春夏;丹鸟,掌管立秋冬。祝鸠,就是司徒;鴡鸠,就是司马;鸤鸠氏,就是司空;爽鸠氏,就是司寇;鹘鸠氏,就是司事。这五鸠是民政长官。此外还有工业长官五雉、农业长官九扈啊!”当时圣人孔子才二十八岁,听说郯子在鲁的宏论后对郯子非常敬仰,还特地向郯子请教古代的官制。郯子无疑给孔子传授了不少知识,长了见识的孔圣人不禁感慨:“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啊!”
我们在徐国的故事中,提到了吴国后与楚国争夺淮夷。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攻破楚都。前494年,吴王夫差又降伏越王勾践。吴国成为南方霸主之后,就开始北上与齐、晋争雄,郯国也自然就降服了吴国。前485年,郯国与鲁国、邾国会合吴军伐齐。齐人为了让联军撤退,杀死挑起战争的齐悼公以解释。此后的郯国直到前414年才出现,但是这次出现却是它的葬礼:郯国为越王朱句所灭,郯子鸪被擒。一个国家就这样消失。
如今山东郯城县有郯子公园、郯国故城遗址,郯庙村原有郯子庙、郯子墓,现在郯子庙只剩下五六块字迹磨损的石碑和一棵千年古槐,坐落在郯庙村委会里面;郯子墓则只剩下一片荒凉的黄土上的一块倾斜矗立的墓碑;据说是“文革”期间当地群众挖开了郯子墓,其中一个年轻人把墓碑拉斜,但不久这个年轻人却离奇暴病身亡。对了,奉劝大家去郯城旅游时逛郯子公园和故城遗址就行了,还有马陵山战国古战场;千万不要找郯子庙和墓。请千万相信我,否则您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