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华东古国(1 / 1)

徐国

国名:徐

方位:今皖北到苏北

姓:嬴

建立:商朝时期

灭亡:前512年灭于吴王阖闾

主要人物:徐驹王、徐偃王、徐王仪楚、徐王章禹、容居

2006年12月,在江西靖安发现一座东周大型古墓葬,里面陈列着47口神秘棺椁,但是其中只有一口主棺,其余副棺都是殉葬。考古人员根据出土文物推断,这个墓葬是徐国某位国王的墓葬。但是有许多谜题却让考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比如,为什么主棺空空如也连遗骸也没有?副棺里留下的脑组织里长出的绿色晶体物是什么?其出土的大批丝绸纺织品为什么会比500多年后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同类纺织品还要精美?当然,最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淮河以北的徐王之墓却在长江以南出现?那么,徐国究竟是有着什么故事的一个神秘古国呢?让我们来寻找答案。

燕卵孵出的徐国

在江苏省的西北部,苏、皖、鲁、豫四省之间,陇海线与京沪线的连接处,有个著名城市叫作徐州。徐州在古代长期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也是重要工业城市。徐州之名正是出自先秦时期盘踞在今苏、皖、鲁、豫一带的徐国。徐国之后裔主要有徐姓、余姓、涂姓等,徐姓是中国一大姓,历史上出了大神徐福、猛将兄徐达、驴友徐霞客、圣徒徐光启等大人物。尽管现代人对于徐国可能觉得陌生,但其在先秦时代却一度是响当当的东方霸主,东夷三十六国的领袖,其中更出了神乎其神的徐偃王。那么,徐国究竟有哪些故事呢?

我们知道,周代把华夏周边部族按方位划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其中东夷进入东周后基本融入华夏。但是,夏、商、西周三代,东夷却始终是华夏的心腹大患。为什么把东边部族叫夷呢?这就是古人造字的智慧了,我们现在把“夷”字拆开来看,就是“大弓”,说明这个民族是善射的。鼎鼎大名的神射手后羿就是东夷有穷国国君。不过在甲骨文中“夷”一般作“尸”或“人”,为祸商国的“尸方”或“人方”就是强大的东夷部落。夷族两大始祖是太昊和少昊,其中太昊族以陈地(今河南淮阳)为中心,少昊族以曲阜(今山东曲阜)为中心。

在炎黄时代,九黎国君蚩尤异军突起,据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蚩尤族控制了太昊族和少昊族。蚩尤带领东夷集团打败时任华夏盟主的炎帝;炎帝往北寻求其族兄黄帝的帮助,结果炎黄与蚩尤在涿鹿经过一番激烈战争后,终于杀死蚩尤、太昊、少昊三个首恶,并扶植少昊族某个比较亲近炎黄的同志接替少昊,统领东夷,甚至与华夏形成了一个大联盟。据说,为少昊后人的后羿在帝喾、帝尧时期担任射官,是射击队总教头。

到了帝舜的时候,少昊又有个后代叫作皋陶(又叫大业)。“昊”又作“暤”,可见和“皋”关系密切。皋陶据说饲养了一只宠物“獬豸(廌)”,这是只独角羊或者独角牛的神兽,别小看它这只角,在两人相争时能触倒理亏的一方,并且吞下肚子。所以战国时代的艾子对齐宣王说:“要是朝廷上有獬豸的话,我想它就不用找其他食物了!”借以讽刺宣王时贪官横行。“獬豸”因为生活在水边,又叫“灋”,也就是法律的“法”。此神兽在中国古代史上长期被作为司法的象征,直到今天法官槌上还有獬豸图案。

一兽得道,众人升天。帝舜因而把皋陶封为司法部长(大理),皋陶也被后世司法界奉为始祖。皋陶的出生是非常奇特的,据说是其母亲女修吃燕卵而怀孕生了他。《史记·秦本纪》说:“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所以他这族以偃(燕)为族徽,也就是姓偃了。姓、氏在秦汉以后合二为一,但在先秦是不同的,据说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当时某一氏族的名称。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因为氏族分化为若干个分支氏族,这些分支氏族又叫氏。关于姓氏理论深究下去非常复杂,我们这里也只能浅尝辄止。

那么,燕子怎么可能会生人呢?于是有人就想,是不是这个女修作风不检点,在外面偷了汉子回家撒谎?也有人想,这是皋陶后代秦国人对自己祖先的附会。其实,卵生的说法在东方部族传说中屡见不鲜,比如商朝始祖契、高句丽始祖朱蒙,以及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徐偃王,传说都是母亲吃了鸟蛋所生。这种传说大概是东夷古国普遍崇拜鸟类的表现,很早就保留在东夷族记忆中。少昊的官职甚至以鸟为名,比如他的国防部长(司马)叫鴡鸠氏、建设部长(司空)叫鸤鸠氏、司法部长(司寇)叫爽鸠氏,等等。

皋陶娶了个少典国的公主,生了个儿子叫伯益(又叫大费),也在舜政府任职。老子英雄儿好汉,伯益的专长是饲养动物,所以他担任农林部长(虞官),父子两人都辅佐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给伯益颁发了奖品——一幅黑色的旌旗飘带,并把族女嫁给了他,还赐伯益另立族徽为嬴,这是得姓的另一种方式。嬴和偃都是燕的谐音,一般认为是同字分化。我们知道,秦朝王室也姓嬴,秦始皇正是伯益儿子大廉的后代。伯益还有个儿子叫若木,不过后来若木和大廉两兄弟分家,若木为嬴姓费氏,大廉为嬴姓鸟俗氏。

帝舜死后,大禹担任盟主。大禹死前本计划把盟主之位让给皋陶,这不仅体现了炎黄与东夷融合,还证明了夷族实力之强;不过大禹也是有心机的人,因为皋陶是个半只脚迈进棺材的老头,果然这位储君先大禹一步就撒手人寰了。于是大禹又立遗嘱把位置让给伯益,伯益还没来得及建立起自己的铁杆粉丝团,在大禹死后就被大禹儿子启夺走了盟主席位。《史记》说伯益自己让位,《竹书纪年》则说启杀死伯益。两说相较,《竹书纪年》似更近史实。之后华夏与东夷关系决裂,东夷实力颇强的有扈氏起兵攻启,启发表了政治动员誓词《甘誓》,并在甘地大败有扈氏。夏启虽然坐稳了位子,却点燃了夷夏千年战争的导火索。

启死后,儿子太康即位,太康好田猎,东夷有穷国国主后羿趁机出兵断绝他的归路,并控制了夏朝政府,太康有家不能归,“富二代”一夜之间变屌丝。太康的弟弟仲康、仲康的儿子相两代国君都成为后羿的傀儡,后来后羿干脆驱逐相自己即位,但不久后便被自己的义子寒浞所杀。寒浞攻灭相后又成了一代盟主,但好景不长,相的儿子少康长大后,联合了几个夏族部落共同杀死了寒浞,少康复位为夏朝君主。从此夏与东夷连年交战,直到夷族商国崛起,商王汤带领东夷在鸣条大败夏王桀,顺势灭亡夏朝。

在鸣条之战中有个关键人物叫费昌,费昌是若木的玄孙。费国最早是臣服夏桀的,据说有一天费昌看到黄河上有两个太阳,东边的太阳将要升起,西边的太阳将要熄灭。河伯冯夷告诉费昌说这象征商要代夏,于是费昌投靠商汤并担任商汤的战车司机(御戎)。徐国又是费昌的后人建立,在商朝逐渐兴起。很多资料说徐国是若木所建,其实都是没有充分依据的宏论。清朝徐时栋《徐偃王志》说“徐国始封逮商、周”比较合理。我们再来说说“徐”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前面我们提到,徐国后裔有徐姓、余姓、涂姓,在金文中徐国又作国,都从“余”。“余”这个字,有点像个高脚房,说明徐地比较潮湿、猛兽出没多,“彳”则表示两个人在盖房子,不过这已经是周代时的称呼了。郭沫若先生认为甲骨文中屡次被商征伐的大国“虎方”即徐国,并认为“虎”和“徐”是谐音。也有人认为是徐人长期与虎搏斗而得名。这样的逆境使徐国崛起成为东夷第一大国。而自从商国入主中原一夜暴发后,商和老兄弟东夷的矛盾便逐渐增大。所以商朝和东夷又屡屡有战争。周国正是趁着商纣大军和东夷作战的时候,直捣商都朝歌,商纣战败自焚,周取商成了新一届盟主。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立商纣之子武庚继续担任商国国君,现在商从属于周了,不能再叫商朝。为了防止武庚叛变,武王在商国附近设立“三监”,让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武庚。但是好景不长,克商后周武王很快去世,其弟周公旦摄政为王,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哥哥,不满弟弟指挥自己,反而煽动武庚叛乱。为了推翻周公旦,管叔又联合了东夷薄姑、奄、徐等十七国共同造反。东夷虽然不服商,但好歹也算是亲戚,周算什么玩意。于是徐国等东夷国家响应管叔和武庚,起兵反叛。

不是东夷无能,是敌人太强大。大圣人周公几乎倾尽周朝所有精锐,发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不仅伐灭武庚和“三监”,而且还灭亡薄姑国(今山东淄博)和奄国(今山东曲阜)两大东夷国,在其原址上建立齐国和鲁国,控制了山东半岛通往中原的门户。从此东夷被割成两块,山东半岛的叫做东淮夷,南迁到淮水流域的叫南淮夷。周公东征中,徐国很多民众被周公作为俘虏赐给了鲁国(自己)。徐国因为实力强免于覆亡,但也被迫往淮水一带南迁。其后,周公子伯禽和徐国也屡有战争。《尚书》中的《费誓》,就是“小周公”伯禽伐徐的宣传口号。

徐偃王有筋无骨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徐国大夫容居为邾考公(应为邾宣公)吊丧时,曾经以夸耀口气说过:“容居闻之,事不敢忘其君,亦不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这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徐驹王的名字。但这个徐驹王是什么时期的人则有争议,徐旭生先生认为是与周公旦同时的徐王,但是根据今本《竹书纪年》中周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的记载,我们认为徐驹王更可能是周穆王时期的徐偃王。

这个“徐偃王”在一些史料中多有记载,但是出场时期居然都不同,比如在《史记》里,他是周穆王(前10世纪)时期的人;在《韩非子》里,他又是楚文王(前689—前675)时期的人;在《淮南子》里,他又是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期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矛盾的说法呢?我们知道徐国的“嬴”姓和“偃”姓同源,那么这个徐偃王很可能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偃姓徐王的通称。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清他们的故事了。先说第一个徐偃王——据说他名叫诞。

徐偃王的出生,和他的始祖皋陶一样,也有卵生神话。据《博物志》记载,徐国国君的后妃怀孕,生了个蛋。徐妃认为不吉祥,偷偷把这个蛋扔到了水边。这时候有一条叫鹄仓的狗衔起了蛋把它孵了出来,蛋里生下了个小孩。徐妃听说后把小孩带回王宫,发现他手掌上有个偃(应为诞)字,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偃(应为诞)了。这个小孩长大后就成了徐偃王。这条狗呢,死的时候居然露出了原形——头上有犄角、身后有九尾,原来是条龙!由此可见,徐偃王的出生也受到了感生神话的影响。

《荀子》说,徐偃王还有项特异功能,就是眼睛可以看到额头。《尸子》也说,徐偃王有筋无骨;又说了徐偃王的一项奇特癖好,就是喜欢入海捞怪鱼,上山打怪兽,而且每次都把猎物全部摆在宫殿里,开野生动物博物馆。此外,徐偃王还大行仁义,东夷三十六国(一说三十二国)都朝拜他,徐国占地五百里,甚至还得到了天赐的“朱弓朱矢”,俨然有淮夷盟主的气势。但是在周穆王六年,徐偃王却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一反之前徐与周关系交恶的状况,而是前往朝拜周天子。周穆王对徐偃王的归顺非常高兴,册封他为淮夷霸主,统领淮夷各部。

徐偃王有筋无骨,在先秦时代被奉为奇谈;不过我们现在看来,也并不难解释,徐偃王应该是得了软骨病或者脆骨病,西方也有一位传奇人物患有这样的病症,他就是公元9世纪带领维京雄狮入侵英格兰的无骨人伊瓦尔,萨迦文学说他甚至无法正常走路,连行动都需要部下抬着。所以徐偃王捕猎也未必是自己亲手所为,但可见他还是非常热衷这些运动的。可以和海迪姐姐一起作为身残志坚的励志榜样。

如果要在周朝搜出一个比徐偃王更传奇的国王,那就是同时代的大周天子周穆王了。周穆王是位骨灰级驴友,有部《穆天子传》说的就是他的旅游逸事,他和西王母的暧昧关系更被传为佳话。他跑去昆仑山见西王母是他即位的第十三年。而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徐偃王,终于抓住了这个机会起兵反周。原来徐偃王之前的做法只是麻痹周穆王,前往朝拜也不过是侦察行军路线,这次趁着天子西游的机会终于起兵。但是周穆王也无愧为传奇人物,他拥有盗骊、骅骝、绿耳等名马和一流司机造父。造父为周穆王驾驶马车很快回到了首都镐京,开始集结部队。

这个时候,徐偃王走水路通过陈、蔡渡过了黄河,直指周东都洛邑。他深知拿下洛邑就可以稳坐中原。但是周穆王来得更快,造父驾车载着他很快来到了前线,天子带领军队亲自和徐偃王作战。西周时期经过武、成、康、昭四王,国力已经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尽管徐偃王也是一代英雄,但仍然不是周穆王的对手,一番激战后被赶回了淮水老窝。穆王继续前进,在徐国的涂山(今安徽怀远)与徐偃王盟誓。这次战争让徐偃王认清了自己的实力,涂山之盟后徐国和周朝百年都几乎没有战事。直到西周末年厉王时期。

周厉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弱,厉王也专心于改革,但他的改革太剧烈反而把局势弄得一团糟。他看中了淮夷的铜矿,于是加大对淮夷的征收力度。沉重的贡赋逼着徐国带领淮夷再次叛乱,徐军又一次攻打到了洛邑。周厉王令虢公长父防御反击徐国,但是没有取胜。涂山的盟誓已经成了过眼云烟,周厉王多次征伐淮夷攫夺铜矿,淮夷也多次攻打周朝,这一时期有很多出土青铜器可以证明,战争非常惨烈。

周宣王时代是周室的回光返照时期,周宣王为缓和内部矛盾,更加扩大对外征伐。不少高级官员都曾带兵攻伐过徐国和淮夷。这段时间不仅金文经常记载周与淮夷的战事(如史密簋铭文记载伐虎方),《诗经·大雅》里也有不少记载,比如《江汉》就是记载召公虎征伐淮夷的名篇。本人比较喜欢《常武》一诗,试分享之: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可以看出,在周朝倾国之力的连续攻击下,徐国最终被迫降服了周王室,淮夷一带的力量也逐渐式微。但周室对淮夷的掠夺没有停止并且视其为“丑虏”,徐国也不会心甘情愿朝服。而此时周天子也终于认识到真正威胁华夏的并不是远方的蛮夷,而是近在咫尺的戎狄!末代天子周幽王急急忙忙地召开了一次淮上之会,大概是想和淮夷和解甚至借淮夷去打戎狄,但是徐王怎么会听周幽王的话呢?!我们看看《鼓钟》这首诗,说的就是淮上之会的场景,诗中渗透着一股亡国之音: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朝吴暮楚

前771年,西戎申国、鄫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战死。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正式结束,春秋时代开始。我们知道有“春秋五霸”,所谓“霸”就是霸主,是代替天子行使权力的诸侯领袖;诸侯为什么要行使天子的权力呢?因为当时北狄与南蛮楚国交相攻伐华夏,而周天子实力太弱,根本带领不起诸侯,所以只能由最强的诸侯来完成这项任务。春秋第一位霸主,就是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强者齐桓公。

齐老板称霸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实力来达到会盟,对于不听话的国家采取武力攻击,甚至会灭亡一些小国杀鸡儆猴;在管仲“总经理”的改革下,齐国的实力飞速发展,很快就收降了宋国、鲁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滑国、滕国等一批中原国家。前668年,齐桓公把目标指向了东夷,在徐国西邻宋国的向导下,宋桓公、齐桓公、鲁庄公一起发兵进攻徐国。这时候的徐国已经不能与华夏抗衡,只能选择加入齐桓公集团,徐君还把女儿徐嬴嫁给了齐桓公。齐桓公立徐嬴为夫人,从这场政治联姻可窥见徐国影响力亦不弱。

现在齐国的最大敌人,是南方日益崛起的楚国。齐桓公在收服徐国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徐国西边的若干小国:江国、黄国、道国、柏国、六国、英国(不是大不列颠)、蓼国、弦国等,这些小国分布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一带,很快都投靠了齐国,同时徐国又在齐国的指示下往南拉拢群舒国。群舒包括舒国、舒庸、舒鸠、舒蓼、舒龚、舒尨、舒鲍、宗国、巢国等国,分布在安徽境内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都是皋陶之后偃姓淮夷小国,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到那边去的。齐国通过控制徐国很快就收降了整个淮夷集团。

我们知道楚国的主要疆域在现在湖北省,而淮夷集团正好把楚国从东、北两个方向封锁住。但是,楚国这头南方巨鳄并不是省油的灯。前656年,楚国灭弦;前648年,楚国灭黄;前646年,楚国灭英。齐桓公根本遏制不住楚国北上的势头,更何况齐桓公集团内部也存在矛盾,比如徐国和莒国就不知道为何和杞国产生了矛盾,看似强大的华夏联盟实际上并不是固若金汤。英国在现在安徽西部的金寨到霍山一带,正处于黄国与徐国的中线偏南位置。楚国灭了英国,在第二年马上东攻徐国。

齐桓公带领曹国一起救援徐国,但齐国也不敢和楚国正面冲突,于是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围攻楚国的盟国厉国(今河南鹿邑),但是楚国却没有回援厉国,这下完全没做好准备的徐国吃亏了,在安徽西北部的娄林被楚国打败。齐桓公只能放弃厉国东救徐国,这次楚国终于退兵;前643年,齐国和徐国一起进攻楚国英城(原英国),以报复娄林之战徐国的惨败。但是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齐桓公死了!桓公死后六个儿子争做老板,一番折腾下来齐国弱了,联盟没了。

这对于楚国来说自然是争取中原的绝好机会,所以楚国放弃了东进伐徐,而是北上中原打败做霸主梦的宋襄公。这时山西的晋文公带领秦、齐、宋等国发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华夏诸侯重新团结,楚国北上的路线再次失去。那么就只能东进了!前623年,楚国灭江国;次年,楚国灭六国、蓼国;群舒大概也在这些年慢慢投入了楚国的怀抱;前615年,群舒又背叛楚国,楚国打败群舒联军,抓住舒国国君和宗国国君,并围攻巢国;两年后,群舒趁着楚穆王刚死、楚庄王新立,又背叛楚国;一直到前601年,楚国灭舒蓼,并将自己的国界推到群舒一带,与东边的吴、越会盟。

至此,徐国已经彻底失去了淮夷,而这些年的徐国,又在干什么呢?原来此时的一代徐偃王效仿前辈徐驹王大行仁义,不修武备,倒也收服了不少淮夷小国。在楚国灭亡舒蓼后,大夫王孙厉劝楚庄王进攻徐国,庄王开始认为徐偃王仁义,不可伐;王孙厉冷笑道:“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攻打弱国,不过像大鱼吃小鱼、老虎吃猪头一样,怎么不能攻打呢?”楚庄王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就大举楚军攻伐徐国。徐偃王在此时居然露出妇人之仁,不忍心让士兵交战,而是举国东迁退守到苏北(邳州良王城遗址可能是徐国后期都城),倒也有不少老百姓追随他,但徐国从此沦为楚国的附庸。

徐偃王临死前终于有点明白了,感慨道:“我依靠文德而不修武备,好行仁义而不懂诈术,所以才有这个结果啊!”但他明白得太晚,成为了韩非子的笑料,《韩非子》说:“故(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徐偃王的问题在于迂腐。这一代徐偃王比先祖徐驹王的水平相差甚远,偏偏又生在一个战乱时代。徐旭生先生也认为:“它们(淮夷)受他(徐偃王)的影响,他却不能或不肯用兵力把它们夷灭、统治,更进一步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强固的国君,像齐、晋、秦、楚、吴、越的样子。仁义的颂抑,迂腐的诟詈,全同他不能组成强大国家的气质有关系。”韩非子所谓“吴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诚是!

徐国被迫臣属楚国集团后,一方面失去了对淮夷的控制,另一方面国土也往东缩水。这时楚庄王打败了晋景公,楚国集团一度压倒了晋国集团;但晋景公又采用楚国降臣屈巫的计谋,教楚国盟国吴国射箭、驾车、军阵,并唆使吴国背叛楚国。吴国的位置在今苏南、苏中一带,和楚国之间隔着徐舒各国,这就相当于在楚国背后插了把刀,而且这把刀比当年齐桓公控制的淮夷要厉害太多。吴王寿梦接连攻伐州来(安徽凤台)、巢(安徽桐城、安庆)和徐国等,楚国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一对难兄难弟从湖北跑到安徽去援救,没想到刚到一个地方还没落脚吴国又转攻另一个国家。

子重、子反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在国都、北方前线和东方前线一年来回奔跑了七次,臀部都被车厢磨得起茧了。为什么楚国不在东边设防呢?因为楚国的土地面积实在太大,而人口和兵力却非常有限,北边要防御晋国,国都还要留守一部分保卫国君和机动性的部队,所以很难在东边建立起防御点。楚国终于慢慢放松了对淮夷的控制,这些小国慢慢全部投入吴国大大的怀抱了。可以看出,不管是齐国、楚国还是吴国要收服淮夷,实力固然重要,地缘更是关键。吴国入淮一马平川,而楚国却要越过大别山区,徐国也就只能随着大国的争夺朝吴暮楚。

季札挂剑

前578年,中原各国与吴国在淮夷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与吴国会盟,正式接纳吴国为华夏联盟国家。四年后,吴国向舒庸国借路,计划从舒庸国边境攻击,杀楚国个措手不及。舒庸国这个时候已经归顺了吴国,便很乐意地让吴军过路,进攻楚国的巢城、驾城、厘城、虺城。楚共王马上发兵救援东方前线,舒庸人仗着有吴国撑腰,**地跷着二郎腿在旁边看热闹,结果被楚公子橐师带领一支奇兵迅速消灭。

前570年,楚共王任命令尹子重为主帅,挑选了一支精兵,大举伐吴。这次出战,楚共王是做了很久准备的,成果也非常显著:子重带领身经百战的楚国大兵,很快渡过长江,攻克了吴国江南的重镇鸠兹(今安徽芜湖),接着指挥一支部队在白如练的长江中顺流而下,往东北攻克了吴国的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吴都干城(今江苏扬州)近在咫尺;为了不让吴国充分准备,子重任命猛人邓廖为先锋,带领穿着“祖甲”的车兵三百人、穿着“被练”的步兵三千人的部队袭击吴都,但被吴王寿梦设计包围圈杀败,吴军乘胜一路收复失地,并攻取了楚国的驾城(今安徽芜湖)。

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吴王诸樊乘机攻打楚国。司马子庚和大将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哥们)到达长江北岸的庸浦(今安徽铜陵)迎战,养由基让子庚在长江北岸设置三道伏兵,自己带兵把吴军引过长江。和当初寿梦包围邓廖一样,这一次养由基也同样杀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只好落荒而逃,一番死磕之后往东突破了包围圈,但大夫王子党还是被楚国活捉了。次年,楚国令尹子囊从棠地(今江苏六合)出发进攻吴国,吴军坚守不出,趁子囊撤退的时候派出了一支急行军先行走到皋舟一带埋伏起来,等到楚军晃晃悠悠的先行部队经过后,忽然蜂拥而出,将楚军的部队冲作两段。这次吴军基本全歼楚军,还俘虏了楚公子宜谷。

前549年,楚康王亲自带兵攻打吴国,但深居王宫不懂军训军规的大王指挥不了这些老兵油子,乱得连楚康王自己都受不了,只好虎头蛇尾收兵回国。诸樊派使者和群舒之间的舒鸠国取得了联系,策划他们背叛楚国。群舒处在吴楚两国的缓冲地带,谁来跟谁,舒鸠国国君马上同意了吴国大使的提议。这个消息马上传到了楚康王耳朵里。楚康王率军驻扎在舒鸠国附近的荒浦,派沈尹寿和师祁犁两位大使去教训舒鸠国主。圆滑又无奈的舒鸠国主只好恭恭敬敬地为两位使者接风洗尘,还赔着笑说:“没有这回事啊,亲!”没想到也就过了一年,舒鸠人真叛变了。

面对舒鸠人的叛乱,楚令尹屈建立马带兵攻打,吴王诸樊带兵来救。两军在舒鸠附近的离城相遇。屈建把军队分成左右两翼,让子强带领左翼部队迂回到吴军背面。子强带领自己的家卒先冲进了包围圈,引诱吴军突围并把吴军击败,最后屈建顺手灭了首鼠两端的舒鸠。舒鸠国的失去,让吴王诸樊非常愤怒,同年,诸樊亲自率领大军伐楚,在巢邑(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北)被楚国大将牛臣引诱进城射死。又过了一年,楚国联合秦国想偷袭吴国,但是听说吴国有准备就没有动手。再过了一年,晋国和楚国在宋国举行停战协定,内容是让两国的小弟互认两个大哥,平分霸权,这使得楚国可以专心对付吴国。

前544年,新上台的吴王余眜派弟弟公子季札出使中原,吴国在苏中南,徐国在苏北,所以季札的第一站就是徐国。徐国因为地缘因素主要还是偏向吴国的。我们知道吴越的青铜剑非常有名,有干将、镆铘、鱼肠、湛卢等,徐君一眼就看中了季札的佩剑,眼睛久久不能移开。季札当然明白徐君的意思,一把剑虽然价值不大,但在当时却是必要的装饰品。也许您难以启齿,那等我出使回来,我会送给您的!季札心里想。可是等季札出使返程到徐国时,没想到这位徐君却死在了楚国。可能为楚王所害。

季札坚持要把剑送给新徐君,新徐君不收,说:“先君没有说过这件事,我不敢收啊!”季札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到老徐君墓前拜了几拜,然后把剑挂在墓边树上,潇洒而去。后来徐地人还写诗赞美季札说:“延陵季子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现在徐州云龙山上还有挂剑台,包括徐君墓和一个碑亭。当然,真实的徐君墓在哪里已经无法考究了,这个挂剑台当是假冒伪劣景点,但作为纪念性质还是不错的。

前538年,楚灵王即位,这是位非常疯狂的国王,逼着晋平公让出了一半的霸主席位。楚灵王上台初年就在申地召开国际会议,这次国际盛会,楚灵王逮捕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君!为什么逮捕徐君?因为吴徐联姻,徐君他妈是吴国公主!楚灵王召开这次会议的用意就再也明白不过,果然会议刚结束,楚灵王就带领蔡、陈、许、顿、胡、沈和淮夷诸国攻克了吴国的朱方。吴王余眜也拔出了宝剑,剑指楚国的棘地、栎地、麻地(都在安徽河南一带),楚灵王只好委派几名高干到东部去筑城。

首次攻城水战

第二年,楚灵王又带了一群小喽啰,包括徐国、越国进攻吴国,吴国趁多国部队还没有集结好时偷袭楚国长江以西鹊岸(今安徽铜陵)的驻军,楚军大乱,正好不久吴军派使者求和,楚灵王也就顺水推舟撤军回国,但是次年,因为一起外交事件,楚灵王又和余眜杠上了。原来徐国太子仪楚出使楚国。按理说徐国已经投靠楚国了,但楚灵王认为徐国国君他妈是吴国人,一口咬定徐国早晚会反水,就把太子仪楚给拘留了。但仪楚也是个机灵人,居然越狱逃跑了。

这样一来,想徐国不反水也难了。楚灵王迅速派薳泄进攻徐国,在得知吴军北上支援徐国后,楚灵王立即又派令尹薳罢向东进攻吴国,不过怀着声东击西美好愿望的薳罢居然被吴军打败。薳罢认为是薳泄牵制不力,上报楚灵王把薳泄给宰了。连续三年,经历棘栎麻之战、鹊岸之战、房钟之战,吴王余眜在和楚灵王的对决中,至此已是三战三胜。以致楚灵王灰心了很久,一直到前530年又带领大军东进驻扎在州来,派出**子等五个将领率军包围徐国,自己则驻扎下来打猎。灵王目的再明显不过,是想通过震慑吴国,来达到攻破徐国的目标。

没想到楚灵王后院起火,几个弟弟联合陈人、蔡人造反攻占都城,楚灵王大军一哄而散,自己自杀而死。攻打徐国的五个将领也只好退兵。吴王余眜逮住了这个好机会,指挥吴军在豫章(安徽西部)大败这支远征军,五个将领都成了吴军的阶下囚。紧接着,吴军攻克了吴楚边境的重镇州来。五年后,楚国在长岸(今安徽当涂)打败吴国;而最后又被吴国主帅公子光用计打败。之后楚国一度又收复了州来,但是前519年吴国攻伐州来,吴国公子光在鸡父(今河南固始)再一次施计打败多国联军,第二年吴国攻克巢城和钟离。

前515年,吴王僚趁着楚平王之死派两个弟弟伐楚国的潜(今安徽六安),楚军回救。吴国公子光借此机会,任用大臣伍子胥推荐的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登上了王位。吴王僚的两个弟弟不敢回国也不想降楚,于是公子掩余逃奔徐国,公子烛庸投奔钟吾国(在江苏新沂)。这个时候的徐国更加狼狈,基本是谁来跟谁的状态,先后投靠过北边的齐国和西边的宋国。这次收留吴国公子,很可能又是被楚国降伏。在吴王阖闾(公子光)的敦促下,徐君章禹和钟吾君既然双方都不敢得罪,只好把两位公子爷送给楚国,打算转移祸水。

徐国和钟吾国的墙头草态度惹火了阖闾,不把这两根墙头草除去,早晚可能在背后捅刀子!此时的吴国文有伍子胥,武有孙武,加上明君阖闾,可谓到达巅峰时刻。前512年十二月,阖闾带领吴军北上进攻钟吾,饱经沙场的阖闾,又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入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钟吾的国都,一仗生擒钟吾君。正应了孙武“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的战术思想。接下来是徐国了,徐国实力比钟吾国要强得多,当年楚国围攻了半年也没有打下来。而且徐国都城所处的位置比较高,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阖闾不忙着让大兵攻城,而是围着徐都城墙转了一圈,考察周围的地形水文情况。不久发现了徐都附近有条大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针对这样的地理状况,很可能在孙武的策划下,阖闾采用了一个在当时非常前卫的方法——堵住高处泻下的水流,反灌城池!于是,他指挥吴国工兵们挑来泥土沙石,堵住河水。日夜不停地赶了几天,终于把这条河流给堵住了。这时候河水开始越涨越高,终于越过大堤,徐都很快就水漫金山了。徐君章禹垂头丧气地剪断头发(吴人是短发,章禹表示顺从)投降了阖闾。阖闾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放了,章禹带领遗民又投奔楚国,被楚昭王安置在夷(安徽亳州东南)。

就这样,纵横江淮千年的东夷大国徐,于前512年十二月,为吴王阖闾所灭。

被灭后的徐人哪里去了呢?从史料看,徐人一部分奔楚,一部分降吴;然而从考古发现、传说资料来看,更多徐人似已经厌倦战争而南渡长江了。不但江苏和安徽淮夷故地有徐人遗迹,浙江、江西、湖南也有不少。在浙江一些地方志中都有徐偃王庙、徐偃王祠、徐偃王墓、徐偃王宅、徐偃王城的记载。有些传得更离奇,说徐偃王在亡国时乘船逃到舟山群岛了。其实这并不是不可能,因为在前485年吴国有个徐承出场,此人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海军将领;徐承当是徐国后裔,可以想象徐国发明了航海技术,一部分徐人在亡国后乘船逃往舟山群岛,但后人却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第一支海军舰队。之后秦朝还有出海寻仙山的大神徐福也可旁证徐人航海技术之高。

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江西靖安墓,一般认为正是徐人南迁的标志。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包括徐王盥盘、徐令尹盘、徐王屯又觯、徐王仪楚觯等,不仅制作非常精美,铭文文风、雕刻书法都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徐淮文化。江苏丹徒出土的徐国乐器也非常有特色,其中有成套的钮钟、编镈、石磬等。镈是钟的一种,内壁每面有两道凸棱,用来切音使用。钟发音洪亮,磬发音清越,结合起来可以发出八音。李白凤先生认为:“徐夷族似乎在音乐方面有着特殊的爱好,仅从出土的乐器来看,徐夷在乐器制作方面是起着革新作用的。”青铜钟的制作铜、铅、锌都要达到最佳比例,难度比礼器、兵器要高,这不仅体现了徐人手工的精湛,也反映了徐国亦是不输华夏的礼仪之邦。

徐人后来以国为姓,主要有徐姓,也有余姓、涂姓的。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时代,在洛邑以北(今山西河北一带)还有徐戎,徐戎的后人按理应该也能姓徐、余、涂,但因为这个国家太弱小,没有留下多少史料,更没有出徐驹王这样的显赫人物,所以徐、余、涂三姓后人极少有认徐戎为祖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