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抽鞭子,抓辫子(1 / 1)

济尔哈朗宣布完64人的罪状及处罚措施,引发大臣一阵骚乱。这些人认为,皇太极这是小题大做,故意整人。自努尔哈赤起兵到今天,每次打仗,他们都这样做,也没有哪个领导说这是错误的,他们也从未受过什么惩罚。现在,大家齐心协力把皇太极从大汗升级成皇帝,后金改成大清,怎么一切都反过来了呢?

但是,随着恩克被斩,众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的皇太极,已经是掌握大清官场生杀大权、说一不二的皇帝,顺其者活,逆其者死,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些被判处死刑的人,都不敢用正眼看皇太极。他们很清楚,现在自己的生死,全在皇太极的一念之间。

皇太极看了代善一眼。代善站在下面,脸色铁青,一言不发,显然对皇太极的判罚不服。

皇太极对代善说:“礼亲王,你不是怀疑我的侍卫超编吗?现在,你可以查查两黄旗的名册,看看我是否有多选的侍卫?”

不等代善说话,皇太极便命令他的侍卫全部站出来,用手指着他们说:“这是我的40名侍卫,还是太祖在世时赏赐的,他们都是免役之人。他们,有的是我的叔伯兄弟之子,有的是蒙古贝勒之子,有的是官员之子,有的是我的包衣之子,没有一个是应役的人。”

代善站在那里,默不作声。连傻子都会明白,既然皇太极敢当众让人清点他的侍卫人数,肯定不会多,最起码现在不会多。

皇太极命济尔哈朗按名册清点人数。结果显示,皇太极的侍卫人数不但不多,而且还不满定额!

皇太极看看左右,厉声说道:“礼亲王口口声声说我的侍卫人数超编,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吧?我不但没有超编,还不足定额!说句不好听的话,凡黜陟予夺大权都在我手里,我想做什么,还用考虑你们的想法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人,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得死,君叫臣亡臣得亡,根本不需要理由,这叫王道!你们连王道、臣道都不懂,还有什么资格做我大清的臣子,还有什么资格尊我为皇上?

“按理说,我有多少侍卫,你们作为臣子的,是没理由没资格过问。今天我之所以叫你们清点我的侍卫人数,就是想让你们看看,礼亲王对我无端猜疑,无事生非,我对其进行如何处罚,都不为过!

“代善对我限定旗主侍卫名额,一直不满。我记得在我即位不久,颁布限制旗主侍卫人数法令之后,他就带头抗议过。礼亲王,你还记得吗?”

皇太极这么问,让代善想起10年前,皇太极为了限制各个旗主的特权,提出限制各旗主的侍卫名额。当时,他顾及皇太极的面子,虽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但也表达了他对此规定的不满情绪。

限制旗主的侍卫名额法令颁布后,有一次,轮到代善值班,他不带一个侍卫,自己一手牵着马,一手拎着行李,步履蹒跚地去上班,毫不避讳地让很多人看到。

皇太极认为,代善这是对他制定的限制旗主侍卫人数法令不满,带头进行无声抗议。在当时的后金政府里,即使他还没拥有绝对的权力,也不能坐视这种消极对抗大汗的势头滋生、蔓延。

皇太极当着众人的面,用不满的口吻质问代善:“一个偌大的正红旗,难道连一个随从侍卫都找不到吗?怎么会窘迫到如此地步?你今天这样做,是不是故意让我难堪?”

代善当然不满意,但不想直接说出来,便说:“我的侍卫,今天都有事,抽不出空来。大汗,你把事情想复杂了,我没那么多想法,也不敢有那么多的想法!”

对代善的做法,皇太极心知肚明。现在他刚刚即位,势力和实力,与三大贝勒相比,都处于下风。如果他太强势,惹恼这些掌握重权的贝勒老爷,只要他们开个会,举下手,找个理由就能把他罢免。他们有这个权利,也有这个实力。

皇太极话锋一转,缓和一下语气,语重心长地对代善说:“我后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都是父汗和一批大臣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作为晚辈,每当我想起那些战功卓著的功臣,再看看身边,还有几人存在?所剩无几!大哥,您为了后金的建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我作为弟弟和大汗,不论公私,都应该时刻对大哥保持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在上天的眷顾之下,我后金现在的日子好过了,富有了,强大了,作为大汗,我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大哥衣食住行充足不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大哥有什么需要,尽管直说,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我决不吝啬。同时,我也希望大哥以后有什么要求,一定讲在当面,不要明着恭谨,暗地抱怨。这是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既然你们推举我做大汗,就不要让我尴尬地坐在这个位置上。”

皇太极说到这里,觉得自己的话说得有点大。如果这些老家伙不知深浅好歹,今天向他要这个,明天要那个,如何是好?

于是,皇太极把目光转向各位贝勒、大臣,说:“从古到今,真正富有、真正有修养有品位的人,都不在乎自己穿什么衣服,骑什么马,吃什么饭菜,更不会在意自己有多少奴仆。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才能享福千年。我们仔细想一想,确实如此,如果我们总是被物欲所累,取法又不得当,怎么可能保证不会失去已经拥有的呢?”

皇太极暗示诸臣子,不要总惦记物质财富。你们都是给我打工的,身家性命都攥在我的手里。你们最好做一头埋头拉车的骡子,少吃草料,多多干活,别有想法,否则吃亏。

那时的皇太极,根基不稳,势力不大,他对诸贝勒的刁难,也只能是摆事实,讲道理,不能动硬的。

代善没有想到,皇太极竟然在10年前,给刁难过他的人记了黑账。现在,他大权在握,竟然翻出昨日的账本,要与代善连本带利一起算清。

代善这次多选侍卫,确实让皇太极想起当年代善夹着行李、牵着马,猫腰躬背暗自与他叫板的事。现在,是他和这些曾经让他难堪的人算总账的时候了。不和他们算清楚,他们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不知道不拿村长当干部的后果有多严重!

皇太极确实是记账、算账的高手,他知道什么账该记,什么账应该在什么时候算,怎么算,算到什么程度,都能拿捏得十分到位。

他利用征讨朝鲜的机会,对那些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记在脑子里、体现在行动的人,全都记了账。朝鲜臣服,皮岛反动势力剔除,他自然要好好归置一下身边的“刺头”了。皇太极就是想利用这次机会,把身边“刺头”的罪状公之于众,罪状记录在案,这等于把他们的“小辫子”攥在手里。

这一次,涉及官场上里多名权贵,如果按刑部的判罚执行,确实过严过重,肯定会激起众怒。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还要求这么判呢?这不过是他管理、驾御的手腕而已。

皇太极驳斥完代善,接着说:“在大军出征前,我在大小会议上再三强调作战纪律,看看这64位,谁把我的话放在心上了?一个都没有!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心里根本没有我这个皇帝!这些人的罪状中,没有一条是欺君罔上,但你们确实都欺骗了我这个君主!就凭欺君这一条,我就可以按律杀你们全家,灭你们九族!不过,我还是那句话,允许你们不把我当君,我不能不把你们当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不可怕,可怕的知错不改,拿不要脸当个性。这次,我决定,能宽免的还是要宽免,但是,请你们记住,我这是最后一次,也希望你们也是最后一次!”

皇太极当场下令,代善等诸王贝勒,免去革爵处分;判处死刑的24人,赦免19人;处以鞭刑罚银的,逐一减少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