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在记录历史(1 / 1)

1911年10月13日,伦敦的一份电报文稿报道了中国的武昌首义。据《纽约时报》记者了解,清朝的叛乱并非偶然降临,过去三四年中,在孙(中山)博士领导下,一批最精明的清朝进步人士组成革命团体,并最终发动了这场革命。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和秘密组织下,才取得今天的结果。文章充满中国通的满足感,说这项证据具有权威性,并且非常肯定。

在武昌首义后的第三天,作为世界中心的英美媒体就作出了这个判断,并且公之于众,客观上有利于奠定孙中山在历史上的地位。此时,不管是《纽约时报》还是《泰晤士报》,对黎元洪、刘公一无所知。

几乎在首义爆发的同时,芝加哥同盟会秘书德斯奥(Desio)称,孙中山本人还在大清朝国内活动。实际上,孙中山此时身在美国。革命爆发后,德斯奥终于承认他提供的消息有误。他暗示说,孙博士此时不在圣路易斯就在堪萨斯城,散发有关武装起义推翻满清的消息,并积极筹措革命资金。之所以努力隐瞒这位东方伟人在美国的情况,是为了转移清政府对其行踪的注意力。

一个多月后,集传教士、旅行家和记者于一身的英国人丁格尔(Edwin J.Dingle)风尘仆仆地赶到武昌,采访新任总督黎元洪。作为第一个和新政权领导人接触的外国人,他注意到了对方犀利的眼神和宽大的下巴。黎元洪稍胖的身姿使其军人神采稍有减损,“如果不了解他的军队背景,很容易误认为他是一个富裕的商人”。

显然,黎元洪意识到了对外部世界介绍自己事业的必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努力用英语和丁格尔谈话。这位中国将军词不达意,说话磕磕巴巴,但他仍然很努力。

丁格尔的这篇报道很快发表在《大陆报》上,这份报纸致力于向外国人宣传中国社会改革。而他们面对的这一年,改良社会终于演变成为武装革命。采访结束后,黎元洪送别丁格尔。在门口,他停下来,把左手放在丁格尔的肩膀上,说:“请不要忘记说,这次革命发生完全是因为满人对汉人太不公平,没有其他的原因。”

黎元洪有超越时代的抱负。他有五个孩子,两男三女。这位刚刚卷入一场革命的军人对丁格尔说,等孩子们长大后会送他们留洋。“去哪里?”丁格尔问。“美国。”将军的脸上写满了幸福的期待。

迄今为止,没有史料可以证明,《纽约时报》的报道是否受到了中国人的影响。换言之,是否有孙派人士主动爆料,在世界范围内给这次革命“攀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英美方面对孙中山的态度一直很好。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清廷官员设计诱捕并将他幽禁于公使馆内。外交官煞费苦心,企图把他遣送回国。一旦回到中国,孙中山必然要为其反抗皇权的行为付出生命代价。危急关头,他设法从清公使馆发出了一封信。清驻英公使馆二等参赞马格里(Macartney Haliday)参与了消息传递。孙博士在信中声称自己是英国公民,因此索尔兹伯里侯爵(Lord Salisbury)坚持清朝公使馆必须释放孙中山。最终,孙中山避免了被押送回大清朝的命运。

革命已经爆发,孙中山在回国的路上。有资料显示,他长期在美国出入,侨领协助其取得了在夏威夷的出生证明,让他成为美国公民。武昌首义后,英美两国媒体很乐于争先提及,这次可能促使一个新民主共和国诞生的革命,来自一个“本国”公民的作用。

而在丁格尔看来,中国革命非但没有这样简单,也远远未到邀功时刻。黎元洪矢志要把儿女送出国的段落,并非记录者的无心之举。隐含的意思非常简单:即便是这次革命的领导者,也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并不放心。

1910年3月,广州新军起义刚刚败北,孙中山在洛杉矶附近的长堤与美国军人荷马·李(Homer Lea)等人碰头,请求美国财团提供三百五十万美元经济资助。在这次会面中,中方决定革命党人暂行终止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准备未周”的起义,改为“厚蓄实力,充分准备,集中人力财力,发动大规模起义”。1911年7月底,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为起义定下的新计划设定于1913年。时乖运蹇之中,革命志士打算不再动辄发动起义,而力主精心筹划后确保“成功率”。

不料,该会成立不到三个月,武昌起义就突然爆发了。多年之后,孙中山回想起辛亥年的情景,也直言不讳:“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

然而,这真的是一场意外吗?历史的真相,我们如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