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百分的接班人
大清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清宫举行了隆重的“禅位大典”。上午九时,八十六岁的老皇帝乾隆坐上了太和殿宝座。殿前广场上,上千名王公大臣在庄重的“中和韶乐”中如潮水一般拜兴起跪。随着乾隆把手中那枚方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宝”微笑着递到跪在他面前的嘉庆皇帝手中,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早在乾隆中期开始,接班人问题就成了全大清帝国关心的焦点,因为乾隆皇帝多年一直没有立储。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巡视东北,回来途中,走到锦县(今辽宁省凌海市)的时候,有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跑到御路边上给皇帝上书。上书说什么呢?请求乾隆皇帝立太子。
原来,这一年乾隆皇帝已经六十八岁,年近七旬,在古代,这已经是高寿了。可是这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他的接班人是谁。所以金从善替天下人着急,说自古以来,储位问题都是关乎天下安危的重大问题,可是从来没听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安排。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天下可怎么办呢?于是上了这样一道上书。
收到上书,乾隆非常生气,因为接班人问题岂是普通老百姓可以讨论的?于是他将金从善以“狂诞悖逆”的罪名斩决了。
杀掉了金从善,乾隆感觉有必要和天下万民解释一下他在接班人问题上的想法,于是他下达了一道上谕,说这个问题我早已经有所安排。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我就已经秘密立储。不过此事我只告诉了几个军机大臣,没有向天下公布,所以天下人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
这道谕旨一下,关于谁是继承人的猜想在民间进行得更热烈了。乾隆此举相当于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他的这些儿子当中,谁是下一个皇帝。
那么,这个谜怎么猜呢?说难则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乾隆一生,许多方面都创了历史第一,不过在皇子数量上,他可不是第一。他的祖父康熙共有过三十五子二十女,而乾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个子女。其中十七男十女,另有五子五女早殇,因此长大成人的是十七人。这个数量在清代排名第二。
不过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十七个儿子中,已经死去了十个,只剩下七个。七个人里头,十二阿哥因为生母是那拉皇后,也就是被乾隆废掉的皇后,因此根本没资格列为皇储人选。四阿哥和六阿哥被乾隆过继给别的亲王为后代了,因此也没机会立为皇储。皇帝真的要决定立储大事,就只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这四个人中做一抉择。
八阿哥永璇年龄最长,他文才不错,但是为人轻躁,做事颠倒,所以希望不大。
十一子永瑆更具文艺天分,他的诗文精洁,尤工书法,在清代与铁保、翁方纲、刘墉并称“四大家”,但是这个人武功不行。乾隆皇帝对接班人要求文武双全,他很讨厌满洲贵族当中那些沾染汉族文化人习气的人。所以永瑆希望也不大。
至于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兄弟几个中最不成器的。这个老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年纪稍长,就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狭路曲巷寻花问柳,所以他根本没戏。
因此希望最大的,只有十五阿哥永琰。
永琰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乾隆五十岁那一年。他的生母魏氏,是汉军出身,系内务府包衣,身份并不高贵。但这个孩子有其他几个皇子不及的优点,以“勤学”闻名。学习起来异常用功,数九寒冬,深更半夜,还经常手不释卷。而且他品格端方,为人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朝野之间,绝少关于他的负面传闻。当时出使天朝的朝鲜使臣回国后,向他们的国王汇报见闻时多次说,“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皇子见存者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无令名,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1]和其他三个皇子比起来,皇十五子永琰不是最聪明的一个,却是缺点最少的一个。
所以年过花甲的乾隆最终选择了他。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六十三岁的老皇帝亲书密旨,秘立十四岁的永琰为储。
秘立之后,乾隆当然一直在观察这个孩子,看他能不能担当大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孩子的表现也越来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在乾隆心中,他为这个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让乾隆皇帝满意的有四点: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自制力强,富有恒心和毅力。他起居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待人真挚,富有同情心,善于为他人着想。
第三,从学业上看,永琰的成绩非常突出。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对儒家心性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但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从外表看,他也是清朝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我们看画像,永琰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皮肤白晳,五官端正,骨肉均停,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型介于方脸和圆脸之间,显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经过从小就开始的仪表训练,他在出席隆重的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定自如。
在传位的这一年,嘉庆三十七岁。这个年龄,既精力充沛,又富于经验。生命由青春期的青涩、青年期的热烈,转为中年前期的稳健有力,正是主掌一个庞大帝国的最佳年龄。
让乾隆担心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这个孩子性格过于老实端方,似乎就缺了那么一点机智圆滑,或者说缺了一点就通的那么一点“灵犀”。比如,在当上了“皇帝”之后,是否知道如何处理与他这个“太上皇”的关系,乾隆就不是十分有把握。不过,凡事不能求全,在成功统治了六十年之后,能够找到这样一个能让他基本满意的接班人,乾隆认为自己这一生已经称得上完美了。
直到真正禅让了皇位之后,乾隆才发现,他选的这个接班人其实是应该给打一百分的。
对于退休之后的生活,乾隆本来十分担心。因为自古及今,还没有一个太上皇是幸福的。唐高祖李渊还没当够皇帝,就被儿子李世民用刀逼下了皇位,当了九年寂寞的太上皇之后,悄无声息地死去。唐玄宗成了太上皇后,日日在儿子的猜忌中胆战心惊地生活,身边的大臣和朋友一个个被流放,最终自己被儿子软禁,郁郁而终。中国历史上的另外几个太上皇,比如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也无一不是悲剧人物,下场都十分悲惨。因此,在举行禅让大典的同时,乾隆皇帝已经为保证自己不落入囚徒境地做了无数准备。
在退位之前,他就明确宣布,自己只将那些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交给皇帝,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他“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至错失,岂非国家之大庆”[2]。
在退位之后接待朝鲜使臣的时候,他又明确向各国宣称,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他来办。
他规定,退位之后,他仍称“朕”,他的旨意称“敕旨”,文武大臣进京陛见及高级官员赴任前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虽然在退位前花费巨资修建了宁寿宫,可是真正退位之后,他并没有从象征着皇权的养心殿搬出来,用他的话说:“予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如常,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3]
一句话,虽然退了位,他还是处处昭示自己仍然是一国之主。
握了一辈子权柄的老皇帝对权力爱如自己的眼睛,防卫过度,眷恋到了近乎失态的程度。
事实证明,老皇帝过虑了。正当盛年、血气方刚的嗣皇帝比他想象的要聪明乖巧,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他十分恭谨地做着大清国的皇帝,每天早睡早起,认真出席每一个他应该出席的活动,却从来不做任何决定,不发任何命令,不判断任何事情。他十分得体地把自己定位为老皇帝的贴身秘书,对于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一个原则:“听皇爷处分。”
朝鲜使臣的记述,把嘉庆韬光养晦的状态描绘得跃然纸上:“(嘉庆帝)状貌和平洒落,终日宴戏,初不游目。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于此亦有可知者矣。”赐宴之时,嘉庆“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嘱”。[4]《清史稿·仁宗本纪》也记道:“仁宗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儿子如此“懂事”,乾隆的心很快放了下来。他一如既往地继续着他六十年的柄政生涯,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整个大清朝也很快明白,所谓“嘉庆元年”,不过就是“乾隆六十一年”。
[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80,第4840、4881页。
[2]于敏中等:《国朝宫史·续编》卷七《典礼一·盛典一》。
[3]《新正乐寿堂》,见《清高宗御制诗》。
[4]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80,第4918、49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