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谈判结束之后,若双方都感觉自己输了,是糟糕的谈判;若有一方觉得自己输了,是平庸的谈判;若双方都认为自己没有输,才是高明的谈判!
东周晚期,周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位同小侯。继楚庄王“问鼎”之后,不少诸侯打起了周王室“九鼎”的主意。
传说“九鼎”由大禹所铸,上面有天下九州的地图和物产的记录。夏朝灭亡后,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把九鼎搬到都城;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将九鼎从朝歌搬到镐京;周平王东迁,将九鼎搬到洛邑。谁得到九鼎,就意味着是天命所归。秦国自秦穆公之后,不断东扩,逐渐蚕食周王室的土地,兵临东周君城邑之下,向东周君索要九鼎。东周君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颜率说:“君上不必忧虑,我去齐国借兵退敌。”
颜率到了齐国后,对齐王说:“秦国暴虐无道,企图夺取周王室的九鼎,我们君臣思虑后,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秦国这样的不义之国,不如交给齐国这样的仁义之国。齐王出兵,既能挽救周王室获得美名,又可得到九鼎这样的宝物,希望大王您尽力。”齐王欣然接受,随即派遣五万齐军去救援。秦军见齐军来救,就放弃了对东周君的威逼,撤退了。
齐国帮周王室解除了危机,要求周王室兑现承诺,为此,东周君寝食难安。颜率再次表示,由他来解决问题。颜率到了齐国后,先发表了一通对齐国援救周王室的感谢之辞,接着问齐王:“我们打算把九鼎交给您,不知您准备走哪条路呢?”
齐王说:“我准备借道梁国(即魏国,因其都城在大梁,故名)。”
颜率回答说:“恐怕不行,梁国君臣早就想夺取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等地方谋划了很久。九鼎一旦进入梁国领土,恐怕您就不可得了。”
齐王说:“那我改道楚国。”
颜率说:“这恐怕也行不通。楚国对九鼎早就垂涎欲滴,他们在叶庭专门建立了夺取九鼎的机构。九鼎一旦进入楚地,想也别想它能再出来。”
齐王说:“那我怎样才能把九鼎搬到齐国来呢?请先生指教。”
颜率说:“这个我早就替大王您思虑过了。九鼎是国家重器,不是装醋和酱的瓶瓶罐罐,拎着就走了。当初周武王灭商,搬运一只鼎回都城就动用了9万人,搬用九鼎则动用了81万人。士兵、工匠和杂役的消耗,多得不可计数。这也是我为大王您考虑的地方。”
齐王想了想,最后只得放弃。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齐国一旦获得九鼎,就有了天命这个号令,齐王当然迫切地想得到九鼎。但是颜率却不断提高搬运九鼎的门槛,大大增加搬运成本,使齐王知难而退。
齐王很清楚,九鼎只是一种象征,不需要动用那么多人马搬运,但是齐和东周故地不接壤,搬运九鼎必须向他国借道,这势必会遭到他国的反对,甚至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周王室虽已极为衰微,但是还没到彻底消亡的时候,齐王只能放弃。在这个过程中,颜率巧妙地采用提高门槛的办法,使得齐王意识到办成这件事几乎没有可能性。
平王东迁后,诸侯日渐崛起,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地盘越来越小。即便如此,周王室仍然持续了500多年。这一方面依赖于诸侯们还需要天子的名号,另一方面也因周王室有颜率这样的贤才。颜率料事于未行之先,一席话挽救国家于水火,堪称团体中的话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