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时时在变,顺风之时不妨展翅高飞、大展宏图,逆风之时万万不可强力而行,学会韬光养晦才能积蓄力量,等机会来临时一飞冲天。
在吕不韦的提拔下,李斯终于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并在一次交谈中得到了秦王的信任,官位顿时上升到长史。此外,秦王还听取了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让秦国的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此时的李斯已经成为客卿,是秦王身边非常受信任的人。但身为楚国人的他,自然受到秦国人的排挤。秦宗室大臣见李斯步步高升,受到宠信,十分妒忌,人人皆怀不忿之情。于是,这些人到处寻找机会,以便赶走这个外国人。
就在这时,秦宗室大臣的机会来了。当时,秦王正准备统一六国,韩国担心第一个被灭,于是就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被发现后,秦宗室大臣乘机对秦王进言:“诸侯人来事秦者,大多是为其主行离间之计,请驱逐一切诸侯客。”
秦宗室大臣的建议,得到了秦王的认可。于是,李斯也被驱逐。得到这个消息,李斯感到晴天霹雳。他跋山涉水来到秦国,经过两年多的苦苦等待和忍耐,正一步一步得到秦王信任,在打算大展宏图时却遭逐客令的驱赶,这对李斯的雄心壮志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李斯明白,自己被驱逐一定是秦宗室大臣的计谋。他很是气愤与难过。他气愤自己满腹经纶,一腔热血,一心一意投靠秦国,欲使秦国一统天下,却遭到秦王的逐客令驱逐。难过的是,自己当年把家里仅有的积蓄带出来博取功名富贵,本为摆脱贫困、光宗耀祖,如今壮志未酬却遭驱赶,这让他如何面对父母妻子?
伤心的李斯把自己关在屋里,痛快地哭了一场。他告诫自己,不能这么轻易认输,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将前功尽弃。
可是,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和秦王据理力争?这显然不是明智的行为。秦王脾气暴躁,最不怕别人威胁自己,倘若起了争执,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自己。告秦宗室大臣的罪状?这同样没有效果。因为他们都是秦王的亲戚,秦王一定不会把胳膊肘向外拐。离开秦国另投主公?这更是一个下下策。一旦自己如此,必然会被贴上“叛国”的罪名。如今秦国实力远超他国,统一是迟早的事情,那个时候,自己必然会被满门抄斩!
思前想后,李斯渐渐冷静下来。他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韬光养晦,避免与秦宗室大臣纠缠,尽可能打动秦王。他躺在**苦苦思索半天,然后一跃而起,奋笔疾书,洋洋千余言,一气呵成,给秦王写了封信。这封信言简意赅,论据充分,论点明确,目的是让秦王收回逐客令。
这封信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信里,李斯如此说道:“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地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由此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联盟,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襄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才对秦国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看完这封信,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他果断取消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就这样,李斯躲过一劫,在秦国站稳了脚跟。
多亏了这封信,李斯的仕途才没有就此终结。最终,他拜至相位,实现功成名就的愿望。这一切,都与他当时的冷静不无关系。他在投靠秦国之前,经历了一系列的困苦生活,这让他和家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成功,家庭将会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旦被驱逐,他的一生几乎就画上了句号。可想而知,李斯当时的内心有多么纠结、多么痛苦。
换作一般人,也许会选择离开,从此做个碌碌无为的平民,甚至选择轻生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整个家族的重担由一个人来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李斯没有走上这样的路,他没有被痛苦击溃,而是在困境中韬光养晦,寻找和创造可以成就自己的机会。有句话叫作“自助者,天助也”,李斯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韬光养晦,蓄积力量,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