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四: 聪明的示弱,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赵佗(1 / 1)

高手高招 李飞 1552 字 7天前

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伤人伤己,总是让人追悔莫及。能忍住自己的脾气,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能力。

赵佗,恒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朝南海郡龙川县令。秦末群雄逐鹿中原,赵佗阻断了岭南与中原的通道,杀掉了秦朝在南海郡的官吏,任命亲信为官,建立了包含桂林郡、象郡在内的割据政权南越,自称南越武王。

一山不能容二虎,天下不能容二主。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夏天,刘邦决定解决赵佗的问题。大夫陆贾表示不需一兵一卒,他就能让赵佗投降。刘邦当即任命陆贾为大使,让他带着诏书和礼物以及随从出发了。

陆贾到了番禺后,赵佗故意装束成当地人的打扮,表现得非常傲慢。陆贾对他说:“你本是中原人,祖坟和族人都在中原,现在背叛父母之国,不念祖宗,放弃华夏衣冠,打算以南越弹丸之地和天子对抗,大祸恐怕即将来临。秦失其鹿,英雄共逐之,只有当今陛下先入关中,夺取咸阳。项羽背叛义帝,自称西楚霸王,诸侯们都臣服于他,可以说他非常强大了,但与汉王争天下,还是失败了。您与项羽比,谁更强大呢?你在南越称王,宰相和将军们都建议派遣大军来征讨,只有当今陛下不愿百姓再遭受战乱的痛苦,派我前来,授予你王的印信和符节,你应该面朝北恭敬地称臣,否则朝廷会挖掘你的祖坟,屠戮你的家族,命令一员上将军率领十万人来征讨。到那时,你的部下就会杀了你,然后投降。”

陆贾的话,吓得赵佗冷汗直流。这倒并非陆贾恐吓他,与汉王朝正面对抗,其结局必然如此。只是在此之前,他从未如此直接地面对这种危险。不过,作为一方豪雄,赵佗也有他过人的地方。他怕是怕,但表现得却十分得体。

他一改刚才的倨傲,非常恭敬地向陆贾道歉,说道:“我与蛮夷相处得久了,染上了一些坏习惯,忘记了咱们中原的礼仪,还请先生原谅。”就这样,赵佗向汉朝称臣,接受了诏书和印绶,成了汉王朝的藩属国。当然,由于天高皇帝远,汉王朝既不能像管理别的诸侯国那样派遣国相,也不能直接任命官员,南越实际仍由赵佗统治。面对强者,赵佗选择了示弱。

汉高祖去世后,吕后登上政治舞台。在吕后当政的第七年,汉王朝与南越交恶。在经济上,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禁止出口铁器和其他生活用品;在军事上,命令隆虑侯周灶率领大军去征讨。由于汉军不适应当地的酷热气候,又染上瘟疫,所以战事迁延。赵佗的情报也很准确,得知周灶是跟随刘邦打过天下的名将,不是易与之辈,就写信给周灶,表示愿意求和。一年后,吕后驾崩,周灶班师,这场仗并没有真正打起来。后来,赵佗还对毗连的另一诸侯国长沙国耀武扬威了一番。

这时候赵佗开始狂了起来,他先是打压东边的闽越国,接着控制住西边的西瓯、雒越部落,一时风头无两。赵佗干脆自称“南越武帝”,过足了皇帝的瘾。

汉文帝刘恒上台后,再一次正视赵佗。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上一次赵佗只是没有纳入汉王朝统治序列的异姓王,但这次他已公然称帝,好比没有接受朝廷招安之前的弼马温自称“齐天大圣”,是与天日争辉的僭越行为。而陆贾再次出场,充当了太白金星的角色。

文帝让陆贾带着自己的信,将其亲手交给赵佗。后世将这封信称为《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这封信不长,归纳起来有两层意思。第一,你的祖坟我修葺了,你的族人我照顾了;第二,你应该守规矩,称臣。文帝的信虽然写得平平淡淡,但是赵佗并不傻,这是一封暗藏杀机的信。他的反应和孙悟空极为相似,表示愿意重新归顺天朝,年年进贡,永远称臣,做大汉的藩属国,并亲手给文帝写了回信。这封信实在太精彩了,照录如下。

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

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粤王,使为外臣,时内贡职。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厚甚。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与牝。”老夫处辟,马、羊、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也。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粤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敢发兵以伐其边。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这封信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三招,第一招是“甩锅免罪”,第二招为“示强显德”,第三招则是“示弱求存”。三招合起来,构成一套非常高明的自我辩解和保护招数。

先说第一招,也就是将与汉王朝交恶这件事甩锅给吕后。他说自己是外臣,在汉高祖、汉惠帝时期都保持了不错的关系,但吕后被小人所蒙蔽,听信谗言,在经济上对南越进行封锁,不卖给我们生活生产用的金属物件和铁器,卖给我们的马、牛、羊只有公的,没有母的,导致南越没有办法繁殖牲畜,牲畜都老了。我认为是自己祭祀不够周到,上天降罪于我,所以派官员向汉朝谢罪,汉王朝将他们都扣留了。我还听说父母的坟茔被刨了,族人也被杀掉了。我后来出兵长沙国,是怀疑长沙王挑拨我与汉廷的关系,所以才攻击它。无疑,汉文帝接受了这个甩锅行为,反正不是甩给自己的。赵佗也通过甩锅,把自己出兵骚扰汉境、进攻长沙国的罪名给撇清了。

再看第二招,精彩的内容来了。赵佗别有深意地说,我西面的蛮夷部落西瓯,半数以上的人羸弱不堪,他们的头儿称王;东面的闽越,才有几千人,他们的头儿也称王;西北面的长沙国,一半人是蛮夷,他们的头儿也称王。我之所以在这一群蛮王里面称帝,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我治理的土地有上百座城市,东西和南北的距离有千万里(这个夸张有些过分),我能指挥的甲士有上百万人,但还是向大汉称了臣。为什么呢?因为不敢背弃先祖。赵佗的意思是,那些只有几万人乃至几千人的家伙都称了王,我称帝只是图个乐而已。他还炫耀了一把自己的实力,并通过夸耀把自己推上了道德制高点。信中这一句非常重要:“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这里的先人是指谁呢?一是指赵佗的父母和先祖,意思是不敢忘怀故国,也就是不能背叛祖宗的文化;二是指文帝的先人,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两人订有盟约,赵佗向大汉称臣,大汉认可赵佗家族的统治。在军事上,赵佗告诉文帝,他有抵抗汉军的资本;在道义上,他希望文帝保护好祖宗坟墓,善待他的族人,更重要的是继续认可他的地位。

第三招,赵佗说自己到南越已经49年了,现在是抱孙子的老人了,但是吃不好,睡不好,对音乐也没了兴趣。为什么呢?是因为没能侍奉大汉。他取掉帝号,恢复原来的称号,希望和朝廷能像高祖时互通使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之后送上了礼物清单。当然,这些礼物以土特产为主,对汉朝皇帝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赵佗在这封信里表达的意思,汉文帝刘恒会接受吗?当然会接受。陆贾还因这次出使成功获得了文帝的嘉奖。

赵佗从秦始皇时期就在南越为官,他一直活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生命长达100多岁,是古代史中记载的著名的长寿人物。面对实力远在自己之上的强者,赵佗懂得示弱,但他的示弱不是一味地退让,而是以示弱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