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二: 成于锋芒内敛,败于骄狂自大——公孙氏(1 / 1)

高手高招 李飞 1352 字 7天前

权力最有趣的地方是:人们总是低眉顺眼地追寻它,抬起鼻孔使用它。因此,权力总会向人呈现出两副面孔。

在汉末群雄中,辽东公孙氏可谓一股不被忽视的力量。无论是统治区域之广,还是辖下户数之众,它都堪称魏、蜀、吴之外的第四大势力。辽东公孙氏起家很早,初平元年(190年),小吏出身的公孙度就被任命为辽东太守。这一年,曹操与袁绍等人组成反董卓联盟,包括孙坚在内的群雄都“假公济私”,以讨伐董卓的名义壮大自己的实力。所以说,公孙氏与袁绍、曹操等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创业的。

公孙度赴任之前的辽东,与汉末其他州郡一样,政治资源由地方豪族势力把持着,法律不行,政令不一,社会非常混乱。任职的地方官为了站稳脚跟,不得不委曲求全,和这些地方势力搞好关系。公孙度出身辽东玄菟郡,十分了解这种情况,因而上任后极力打击本土豪强。襄平县令公孙昭曾征召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却任命他为伍长,以羞辱公孙度。公孙度到了太守任上,立刻收捕公孙昭,将他公开处决。之后,公孙度又命属下搜集豪强们的违法证据,包括豪门大姓田家在内,有100多家因此覆亡。从此,郡县以下的豪族们战战兢兢,夹着尾巴做人。

公孙度对内统一政令,令行禁止,并着手处理辽东周边的危机。东汉王朝强大时,与辽东毗邻的夫余国、高句丽、乌桓都俯首听命;一旦中央权威下降,这些小邦就趁火打劫。对此,公孙度采用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略。

夫余国被夹在高句丽和乌桓之间,畏惧二者吞并自己,想要寻找一个强者做靠山。公孙度适时抛出橄榄枝,将女儿嫁给了夫余王仇台。之后,公孙度向东攻击高句丽,向西讨伐乌桓,夫余国都是其重要的联盟力量。高句丽和乌桓的臣服,令公孙度声名大振。当时中原战乱,知识分子纷纷到辽东来避难。高士如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都曾在此生活。由此,辽东出现了“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的安定局面。公孙度还派兵渡海夺取东莱等县,设置营州,并任命骁将柳毅为营州刺史。

公孙度在辽东的扩张行为,被曹操看在眼里。他派人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赐爵永宁乡侯。不过,公孙度的野心不止于此。在辽东,他出行的仪仗、使用的冠冕,都和帝王差不多。他虽然言辞放纵,说“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侯何用”,实际上却接受了印绶。也就是说,面对曹操的招揽,他妥协了。他很清楚,实际利益最重要。至于名分,则可对内称王,对外仍是汉王朝的官员。曹操也明白,自己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只要公孙度接受了印绶,固守辽东,不从背后捅自己刀子,那就是自己阵营里的人。

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成为新任统治者,继承了其父治理辽东的方略。当时,官渡之战已经结束,曹操命令张辽追击袁绍残余势力,顺带将海滨一带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张辽击破了柳毅的防线,并驱逐了他的势力。营州丢失,使得公孙康不得不正视曹操的强大。

所以,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到辽东后,公孙康便诛杀了二人,并将其首级献于曹操。公孙康的退让,得到了曹操的认可。他向汉献帝上奏,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左将军。需要注意的是,左将军这个职务,也是刘备在汉廷获得的显赫官职。很长一段时间,他打的都是这个旗号。

由于中原纷乱,移民到辽东的人非常多,这导致辽东地区人口膨胀,原来臣服于公孙氏的一些胡人迫于压力,纷纷奔向高句丽,从侧面壮大了高句丽的势力。公孙康认为高句丽收罗逃人,图谋不轨,因而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出兵高句丽,攻破其国都,将势力延伸到了朝鲜半岛,在那里设置了带方郡。这一时期的公孙氏,统治达到了巅峰时期。虽然对内如同帝王,但是在与汉廷(曹操控制的朝廷)的关系上,却始终扮演着臣属的角色。公孙度、公孙康父子深知,以他们的实力,还不足以与曹操正面对抗。

公孙康死后,他的儿子们都比较年幼,所以由弟弟公孙恭统领辽东的势力。曹丕登上皇位后,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从明面上给予了他极高的荣宠。在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下,辽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必然会被各方拉拢。

后来,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囚禁了公孙恭,自立为辽东太守。曹魏大臣刘晔向魏明帝曹叡建议,趁公孙渊初掌权,立刻讨伐能够顺利解决辽东的割据问题。但曹叡思虑良久,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反而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这等于认可了他的夺权行为。

魏明帝对公孙渊的纵容,导致其野心膨胀,走上了在魏、吴两方之间骑墙的道路。公孙渊认为,辽东要想扛住曹魏的威胁,就必须有外援,而他看好的援军就是东吴。公孙渊的示好,令孙权喜出望外。孙权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携带册封用的文件、大量珍宝礼物,还有将军贺达率领的一万军队,渡海去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面对吴国使者,公孙渊后悔了。他认为魏国近、吴国远,如果与魏国交恶,吴国未必来得及援救。这时他用了一个昏招,杀了吴国使者,兼并了吴国派来的士兵。为了讨好曹魏,他将张弥等人的首级献给了魏明帝。魏国为了嘉奖他,拜他为大司马,封乐浪公,由他继续统领辽东各郡。不过,当魏国的册封使者到来时,他再次犹疑,竟然派兵包围了使者的住处。此次册封虽然完成,但公孙渊的不轨和辽东的内情也被使者报告给了魏明帝。

公孙氏统治辽东三世,自行征收赋税、任命官吏,形同独立王国,因而始终是曹魏的一块心病。景初元年(237年),魏国命幽州刺史毌丘俭携带印信征召公孙渊入朝。公孙渊立即出兵抗拒,击退了毌丘俭。与魏国公开决裂后,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并拉拢鲜卑,给他们封官,与他们合击魏国。另一边,他再次通使吴国,希望吴国能成为自己的外援。

这一次,公孙渊在作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魏明帝曹叡命司马懿于景初二年(238年)率领四万大军讨伐公孙渊。大军到达辽东时是当年的六月,公孙氏的政权坚持了不到三个月就灭亡了。司马懿诛杀了公孙渊和他分封的百官,释放了被囚禁的公孙恭。至此,公孙氏的统治终结。

我们不妨来复盘一下公孙氏政权在辽东的统治:自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至公孙渊覆灭,其统治达48年。主观上说,公孙氏的统治建立在其收敛锋芒、表面臣服的基础上,这招数不可谓不高明,先为汉臣,后为魏臣,让作为中央代表的曹魏没有必要消灭他。客观上说,前期曹操要平定北方的混乱,暂时腾不出手来解决辽东问题;文帝时期,面对吴、蜀的双重压力,也没必要出兵臣服的辽东;明帝时期,吴国和蜀国的国力都下降了,对魏国的威胁减弱,更重要的是公孙渊自立为王,这是明目张胆的叛乱,魏国必须除掉他。公孙渊也是昏招迭出,先自绝于吴,后自绝于魏,外部缺乏对敌人牵制的力量。如果公孙氏能与吴、蜀之间建立盟国关系,当司马懿出兵时,两国背刺魏国,它绝不会覆灭得那么快。